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什麼行善不一定得福,為惡卻也無禍呢?

為什麼行善不一定得福,為惡卻也無禍呢?

1

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都信奉「與人為善」的基本道理,認為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可以得到好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單純的因果理論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善不得報、惡不得罰的情況。《竇娥冤》中有一段唱詞,說「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這便是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的控訴。

此時,用因果的理論,便不能很好地解釋此類社會現象。在道教中,自古以來倡導的是「承負」的思想。「承負」即「因果」也,但又不同於「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

2

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是這種理論。

「天道承負」,說的便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前人的行為對後世人與自然環境、社會之間形成了蝴蝶效應。因為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就如魚無法離開水一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波紋」影響周遭的環境和他人。在承負理論的加持下,會使每個人都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社會理想。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古傳丹道守中法,專為中老年人修鍊所設!
如何達到「明心見性」?必須讓元神顯現,才有望成功!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