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細思極恐的白帝城託孤

細思極恐的白帝城託孤

原標題:細思極恐的白帝城託孤



原創-No.1098


作者:念田


審核:喵大大 編排:慧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秋,甫登帝位的劉備先後遭遇關羽被殺、荊州淪陷和張飛被害,盛怒之下親自統領大軍征伐東吳,聯營七百餘里,卻在猇亭遭到陸遜火攻而大敗,蜀軍節節敗退,劉備退守白帝城。



次年春,劉備病重,丞相諸葛亮奔赴永安宮受命。《三國志》記載,劉備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定下了政治遺囑,給後主劉禪拋下元氣大傷、疲弱不堪的蜀漢爛攤子,帶著未竟之志溘然長逝。


在權力交接的關鍵時刻,劉備主動對總攬朝政的諸葛亮許下「君可自取」的政治諾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歷來帝王託孤,都著眼於穩定新君的法統實力,豈有傳位新君又另許大臣之理?這既招致新君不滿,又使大臣生窺竊神器之心,相互掣肘,後患無窮。劉備如此安排的用意何在呢?


對白帝城託孤之舉,歷來不乏讚美謳歌和險惡忖度。或以為這是君臣魚水之情,甘以天下相托,或以為此乃帝王心術,病榻後其實暗藏著刀光劍影。表面上看,白帝城託孤是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對手戲,實際上,舞台的黑暗中還站著一個人,「君可自取」的驚天之語,其實是對他說的。


他是誰?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託孤場景


蜀漢的政治危局


原來,在白帝城託孤中隱而不彰的那個人,是剛剛從地方被召到劉備病榻前加封為尚書令的蜀中幹才李嚴。正是他和他背後的政治勢力,支撐起了整個蜀漢政局,也可能成為蜀漢最大的危險。

歷來最高權力交接之所以兇險異常,關鍵就在於權力交接時極易引發內外各方勢力的干預。章武二年(222年)夏,猇亭大戰後,蜀軍節節敗退,劉備次年二月託孤,四月病逝,此時三國鬥爭的主線已轉為吳魏交戰。戰勝的吳國山越不寧,濡須、江陵面臨魏軍極大壓力,自保不暇,已無餘力攻取蜀國。而戰敗的劉備對此也是洞若觀火,於是兩國在戰後當年冬便互相遣使議和,兩國對立實際上已經平息。



劉備託孤的永安宮遺址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即指出,蜀漢此時之危,不在東吳,而在蕭牆之內。這其實是三國政權共有的問題。魏蜀吳三國均是由一個突出的軍事政治集團在博得地方大族的認可和支持下建立起來的,曹魏之於中原,孫吳之於江東,蜀漢之於四川,莫不如此。在蜀漢內部,長期以來便潛伏著蜀漢本土勢力和劉備荊州集團的對抗和摩擦,這構成了蜀漢政治的基本主題。


早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已經為劉備規划了基本的戰略路線,那就是「跨有荊益」,等待變局便北上逐鹿中原,恢復漢室。隨著荊州丟失、關羽殞命、張飛被害,劉備集團的根本就只剩下益州。然而,對於益州,劉備及其部屬卻是「新人」,是外來者,不得不尊崇並重用本地名士法正、許靖、董和、黃權和李嚴等「舊人」,以安定蜀地百姓將士之心。



電視劇《虎嘯龍吟》中的李嚴形象


然而蜀地本土士人對外來的劉備集團積怨已久,兩方衝突不斷。劉備的義子劉封仗勢欺人,導致了蜀地「舊人」孟達的不滿,叛蜀降魏。為了平息將士的怨恨,諸葛亮勸劉備殺劉封,以謝蜀中「舊人」。


劉備稱帝後所立的皇后,也是蜀地舊主劉璋之兄劉瑁的遺孀吳氏,吳氏之兄吳懿也得到重用,可見劉備為了安穩蜀中人心所做的努力,也反映出來劉備稱帝的基礎並不穩固。如今軍隊大敗,蜀地人心離散,再加上劉備病危,蜀漢政權已經有動搖的危險。


夷陵之戰前,法正等舊人重臣已經去世,黃權降魏,此時真正能夠代表蜀中勢力的關鍵人物只有李嚴。李嚴本人雖非蜀地世家大族之後,但很早就投奔蜀主劉璋,被任命為成都令而「有能名」,可見李嚴政治才能出眾,受蜀地士人信賴。歸降劉備後李嚴鎮守地方,數次遇到盜賊起義皆能迅速平定,被封為輔漢將軍,可見李嚴還是將才。

劉備託孤,以丞相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正副配合,文武相應,既堅持了蜀漢北圖中原的基本國策,又能有效安撫蜀地「舊人」,使新舊各得其所,彼此相安,實在是高明的安排。


君可自取有幾個意思?


實際上,同樣是「託孤」,劉備與當年的孫策有異曲同工之妙。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到仇家刺殺,臨終之前傳位其弟孫權,託孤張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因而有了孫權以張昭為長史,以周瑜為中護軍的安排。


劉禪即位後以諸葛亮為丞相,以李嚴為中都護,如此文武格局,恰與孫吳相同,可見劉備的苦心安排和孫策頗為相似。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張昭形象,孫策託孤張昭和劉備託孤諸葛亮頗為相似


孫策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而劉備給劉禪的遺詔則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這是對新君的基本估量,沒有到讓輔臣決定新君的地步。


所謂「君可自取」,實際上並不是真的要求輔臣未來評判新君,而是極而言之所做的最壞打算,是在內部不穩,不測事端發生之後的終極應對方案,充滿了憂患意識。呂思勉先生讀史至此,也不禁感慨:「勢之所迫,雖聖人將奈之何哉?」


諸葛亮的心領神會


劉備託孤安排諸葛亮和李嚴一正一副的輔政地位,是出於對蜀漢基本政治結構的判斷。所謂的「君可自取」,實際上是當著李嚴的面賦予諸葛亮以特別優待和廢立大權,讓諸葛亮有足夠力量控制同樣輔政又可能滋事的李嚴。如果蜀地本地勢力突然發難,不測事端出現,身為丞相的諸葛亮都無能無力時,只能登基稱帝,以應急需。

由此可見,劉備的計策是雙重計,既確保了諸葛亮和李嚴兩人相互牽制,更穩定了蜀漢內部荊州集團與益州集團兩大政治勢力的基本關係。「君可自取」的政治許諾在虛實之間,諸葛亮與李嚴如果同心輔政,相互牽制,則沒有「君可自取」的機會。一旦李嚴聯合蜀地舊黨滋事,一發不可收拾,諸葛亮就不得不站到前台,「自取帝位」,應對可能的一切事端。



電視劇《虎嘯龍吟》中王洛勇飾演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對劉備的安排心領神會,相當默契,證明了劉備臨終安排的成功。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加九錫,進爵為王。自王莽篡漢以來,加九錫已經成為人臣篡位稱帝的必經之路,曹操正是加九錫進爵為王,才招來了天下紛紜。李嚴對諸葛亮如此勸告乃是非常之言,是極為大膽的政治試探。


對李嚴的試探,諸葛亮大膽地回信說「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耶?」諸葛亮不顧君臣大忌和僭越之嫌,慷慨陳詞,正挑明了諸葛亮和李嚴同受託孤的政治局面。


正是有劉備鄭重其事地做了政治託付,諸葛亮在李嚴的試探面前才能不拘泥於君臣名分。李嚴試探,基於劉備之語,諸葛亮回應,同樣是基於劉備安排,兩人彼此都心領神會。



《虎嘯龍吟》中諸葛亮撰寫《出師表》的場景


通觀三國大勢,漢家更命,黃天當立的政治預言已經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黃初,孫權登基,建元黃武,只有蜀漢一直堅持著恢復漢室的政治口號,不得不通過北伐彰顯著自己的政治正當性,這是劉備跟諸葛亮的「既定國策」,也是劉備不惜以天下託付給諸葛亮的根本因素。在蜀漢鄭權中,質疑「北伐」路線的人,就站在了蜀漢意識形態的對立面,這也是日後諸葛亮貶斥李嚴的原因。


李嚴遭到貶斥,做為土著的蜀漢士人離心離德,其中有一人,就是日後撰寫《三國志》的陳壽。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的結尾,陳壽感慨道:「(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這位來自蜀國的史官,對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卻給出了這樣的評價,聯想到劉備白帝託孤的無奈和蜀漢國運的衰敗,不禁令後人生出無限遐思。


參考文獻


[1] 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本,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4]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5] 姜生:《曹操與原始道教》,《歷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歷史研習社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誰才是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
葛劍雄:歷史上中國沒有動力進行絲綢貿易

TAG:歷史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