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黑子一減少,地球冷颼颼?真相是……

黑子一減少,地球冷颼颼?真相是……

原標題:黑子一減少,地球冷颼颼?真相是……


最近有消息稱,「太陽已經連續15天沒有出現黑子,受其影響,地球即將進入一個寒冷期」。事實果真如此嚴重嗎?這要從「太陽黑子」和太陽活動周期說起


事實上,自2018年初至今,已經累計150多天在太陽上沒有觀測到任何太陽黑子。而太陽黑子的減少或消失並不意味著地球寒冷期的來臨——太陽只是按照它11年的活動周期,進入了例行的「休息階段」。


2014年10月18日,SDO衛星觀測到的超大黑子群。(來源:NASA)


太陽黑子並不「黑」


如果使用加裝了濾光片的望遠鏡觀察太陽,大家會發現,太陽表面有時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這就是太陽黑子,它們傾向於成群出現,每個黑子群中黑子的數量從一兩個到幾十個不等。一些黑子數量多、面積比較大的黑子群是顯著的天文現象,在日落或有薄霧時通過肉眼就可以觀察到(但請不要如此嘗試,以免對眼睛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太陽黑子十分容易觀察。因此,在天文望遠鏡出現前就已經有了對黑子的記錄,其中最早的來自於我國。公元前43年,《漢書》五行志中記載,當年四月之中,「日色青白,亡影,正中是有景亡光。」公元前28年,《漢書》又記載「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其實,太陽黑子並不「黑」。由於黑子所在區域溫度低於周邊(黑子中心的溫度約4000K至4500K,熱力學溫度),因而相對於溫度在6000K左右的明亮太陽光球,它顯示出了較黑的顏色。實際上,黑子本身也向外發光。如果將黑子單獨移動到另一片天空之中,其發出的光亮會比正月十五的月亮還要明亮。


那麼,黑子為何會成為太陽上的溫度「窪地」呢?原來,黑子是太陽上強磁場的聚集區,黑子所在位置的太陽磁場強度可達0.1T至0.4T(特斯拉),約為地磁場強度的數千倍。由於組成太陽的物質並非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固、液、氣三態,而是一種被稱為等離子體的狀態,它由帶負電荷的電子和帶正電荷的離子構成,因而,磁場和等離子體間存在著凍結效應,即等離子體不能橫越磁力線流動。當磁場較強時,磁力線就像一根根柵欄,阻礙了太陽物質的對流運動,導致太陽內部釋放的能量不能及時運輸到黑子所在位置,黑子自然就又「冷」又「黑」了。


黑子變化規律與太陽活動


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施瓦貝受連續積累18年的太陽黑子群數量記錄啟發,在太陽表面呈現的黑子數隨時間起伏變化的數據中,發現了太陽黑子數量的變化規律:在為期11年的周期中,黑子數先增加,之後逐漸減少,最終回到11年周期開始時的水平。想要確鑿地驗證這一規律,18年的數據顯然不夠充分。於是,瑞士天文學家沃爾夫一頭扎進了故紙堆,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找到了從1749年到1847年的太陽黑子數記錄。在這些記錄中,太陽黑子數仍然明顯以約11年的周期發展變化。


2018年9月19日SDO衛星的觀測數據顯示,太陽黑子目前已經在太陽表面上完全消失。(來源:NASA)


時至今日,人們對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已經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科學家們將黑子數變化的周期稱為太陽活動周。每個太陽活動周開始後,在太陽南北緯30度左右出現的黑子群打破了太陽的沉寂,之後,太陽黑子的數目開始上升,並逐漸達到活動周中的最大值。隨後,太陽黑子的數目會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較高水平,並小幅波動。再往後,太陽黑子的數量開始穩步下降,最終在太陽表面上完全消失。隨著太陽活動周的發展,黑子出現的位置也逐漸從南北緯30度附近向赤道附近轉移。如果將黑子出現的位置按照時間順序標記到同一張圖上,就會形成一種形似蝴蝶的圖案。


根據歷史數據,沃爾夫將1755年定為第一個太陽活動周的開始——之後,每當進入新的太陽活動周,就將太陽活動周的計數加一。值得指出的是,根據黑子變化情況確定的太陽活動周時間不是嚴格的11年,可能稍長或稍短。


例如,從1996年8月到2008年12月的第23太陽活動周持續了12.3年,而它之前的第22太陽活動周僅持續了9.9年。在兩個太陽活動周交替的時期,就會出現太陽黑子完全消失的現象。在第23太陽活動周末期,共出現了至少817個「無黑子日」。而2008年更創造了自有連續可靠黑子數記錄以來,全年無黑子天數第二多的記錄——全年共有266個無黑子日,僅次於1913年311個無黑子日的記錄。因此,連續若干天沒有黑子也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自1849年起,共出現了29個連續30天以上無黑子出現的時期。其中,最長的一次出現在1913年4月8日至1913年7月8日,共計92天。而在1913年,全球平均氣溫正處在穩步上升的過程中,黑子的消失並沒有改變這一趨勢。

黑子消失意味著冰河期來臨嗎


為什麼太陽黑子一消失,會有人「預言」冰河期要來臨呢?這要從著名的「小冰河期」和太陽活動的「蒙德爾極小期」說起。


所謂「小冰河期」,是指從16世紀到19世紀全球出現寒冷天氣的一段時間。由於那時的氣象觀測條件不盡完善,小冰河期持續的時間和範圍都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其開始時間可以前推到1300年;也有學者認為,寒冷的氣候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而「蒙德爾極小期」,則是指1645年至1715年太陽黑子數量非常低的一段時間。這個時期是天文學家蒙德爾夫婦通過分析歷史資料發現的。在這段時間內,太陽似乎休了一個長假,在本應出現的太陽活動極大期中,黑子也沒有像正常情況那樣成群結隊出現。

由於蒙德爾極小期和小冰河期在時間上存在重合,有學者就將地球變冷的原因歸結於黑子數目的變化。然而,單純用時間上的重合來確定因果關係,難免得出謬誤。例如,廣東地區前不久經歷了颱風「山竹」的肆虐。而「山竹」登陸後的第二天,國家發改委根據國際油價變化情況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如果單純用時間上的聯繫推斷因果,就會得出「颱風山竹導致油價上漲」,顯然是無稽之談。


事實上,對於「小冰河期」的成因有多種說法。有人認為,是火山噴發的增強導致了小冰河期出現,因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能夠遮擋太陽賦予地球的光和熱;還有人認為,是海洋環流的異常導致了小冰河期出現。



創作於一六七七年的描述小冰河期場景的畫作。(資料圖片)


確定兩種現象間的因果關係,一定要找出它們之間是通過怎樣的作用過程而聯繫在一起的。而太陽黑子所代表的太陽活動水平增強或減弱,對於太陽輻射能量的影響僅約為0.1%,並不足以引起地球氣候發生明顯的改變。


目前,對於太陽活動影響地球氣候的研究仍在進行。研究者們提出了一些可能存在的作用途徑。例如,當太陽黑子上的活動區爆發太陽風暴時,高能粒子會引起地球大氣中氮氧化物含量的改變,從而導致臭氧層的厚度輕微減小。這種效應會在大氣層中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引發天氣和氣候系統的一些變化。但是,這類太陽活動對地球氣候的間接影響,其程度和範圍都尚在探究之中,還沒有「太陽黑子一減少,地球就要冷颼颼」這樣簡單粗暴的結論得出。事實上,第23太陽活動周的黑子數量相比前一活動周明顯減少,但全球平均溫度依然在徐徐上升。


太陽黑子之上,一般存在複雜的磁場結構,這是孕育太陽風暴的溫床。因此,太陽黑子的多少是太陽活動強弱的標誌。當黑子數較多時,太陽將會更加頻繁地爆發太陽風暴,給距離地面100公里以上的空間環境造成顯著影響。諸如威脅太空中的航天器安全,通過地磁場、電離層的變化將不利影響擴展到供電、通信、導航等各個領域,等等。因此,對於太陽黑子,我們更應該關心它的多少將如何影響太空中的天氣——空間天氣的變化。而我們人類自身的活動,可能才是目前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的主因。(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本文授權轉載自「科學大院」微信號:kexuedayuan,略有刪改,特此鳴謝。)


(責編:李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濟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專家呼籲:「中國模式」,留給中國奶業的最後機會
段德昌:常勝將軍勇無敵

TAG: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