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978年,中國有沒有冰激凌?

1978年,中國有沒有冰激凌?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杜建國】

這兩天,梁衡先生的文章《40年前開啟國門的那一刻》,得到了廣泛關注。在網上傳播時,此文多被另冠以《1978年,中央派團出訪西歐,歸來彙報至深夜,聽者高呼石破天驚》的標題。

這篇強調對外開放的必要性的文章,開篇提到40年前,一位副總理帶領一隊部級幹部去西歐參觀,處處感到「震驚」。該文舉了一個德國露天煤礦的例子,來對比當時中德兩國生產率的巨大差異:「西德一個露天煤礦,年產煤5000萬噸,只有2000名職工,最大的一台挖掘機,一天就產40萬噸。」

目前世界最大的輪斗式挖掘機Bagger 288(圖/網路)

筆者不是說當時德國採煤技術不先進、生產效率不高,畢竟中德差距是一目了然的,而是說在反映和介紹這些差距的時候要嚴謹,要準確,要實事求是,不應該浮皮潦草粗枝大葉,不應該在一驚一乍中暈頭轉向亂了方寸。很遺憾,都四十年過去了,「震驚」的效果對於作者還沒有消退,以至於在列舉數據時把基本的算數規則都忽視了。

該文又舉了一個例子,稱這些高級官員當中竟然有好多人在國內從來沒吃過冰激凌,到西歐才見到冰激凌,因為怕涼,有人還建議在食用時「加熱一下」。

從行文來看,也可以理解成這是當時有人在開玩笑,否則這個故事就實在太令人匪夷所思了。雖然改開之前,中國經濟的確很落後,食品種類也比較貧乏,但是冰激凌並非沒有,像部級官員卻不知冰激凌為何物的可能性是極低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北京食品廠不僅生產至今仍鼎鼎大名的北冰洋汽水,同時也生產奶油冰棍與冰激凌。餐廳飯店裡也有供應冰激凌的,如著名的莫斯科餐廳,就有好多種冰激凌。著名作家王朔諸多描寫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生活的小說中就有很多與冰激凌有關的故事。前些年電視連續劇《血色浪漫》里,有男主角因吃冰激凌過多而拉肚子的情節。昨晚,我的一位朋友,五十年代出生的北京人,他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夏天常常吃冰激凌,裝在紙盒子里,商店裡到處都有賣的,並不需要去「老莫」、新僑飯店等高級餐廳才享用得到。

《血色浪漫》里出現的北冰洋冰淇淋(圖為劇照)

北京之外,如上海,冰激凌對普通民眾來說更不是什麼稀罕物。解放前,上海就有冰激凌了,不過都是洋品牌的。解放後,國營上海益民食品廠開發了「光明」派冰激凌,質優價廉,通過市場競爭擊敗了洋品牌——如大名鼎鼎的「美女」派,成為廣大上海市民熱愛的國貨。「解放初期江澤民如何巧妙打敗『洋品牌』冰淇淋?」的故事,講的就是這段歷史。

除了北京上海,哈爾濱的冰激凌也是很有名的。哈爾濱自城市誕生的那一天,就有了冰激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哈爾濱市面上的冰激凌品種很豐富,一般普通冰棍三分錢一根,奶油冰棍五分錢,冰激凌八分一個。哈爾濱有個很有名的華梅西餐廳,文革時一度更名為工農兵西餐廳,那裡就有很多種類的冰點心。學者孔慶東的文章中,就提到過他小時候吃冰激凌。

當年除了「一線城市」,一些偏遠的較小的城市,也有冰激凌供應。如我本人,出生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在1970年代,該地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工業城市,城區商店裡也有冰激凌出售。

可見,直到1978年北京的部級高官對冰激凌還一無所知,這種情況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四十年過去了,談論當年中西方的差距時,我們不需要再繼續像當初那樣過於情緒化地「石破天驚」般地「震驚」了,心態應該平和、鎮定起來,更平靜、更從容、更全面、更理性地來講述、分析這些問題,不要一談差距,就忘了基本的算術與邏輯,更不應該用「1978年中國部級官員沒吃過冰激凌」這樣的極端案例、甚至可能是違背常識的傳言來作論據。

今天,我們應該走出當年的那種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心態了。四十年前,我們的確是仰視西方,西方遙遙領先於中國,這是不容篡改的事實;隨後,中國通過對外開放,一方面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了一個龐大的市場,一方面又從國外學到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幾十年後,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中國不僅在經濟體量與規模上,而且在技術上在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今天,在大多數工業科技領域中國已經處在了世界前列,好多甚至佔據領先地位。

就拿採煤領域來說,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產煤大國,中國的神華等大型煤炭企業的採煤效率是世界頂級的。中國國產的挖煤機械,水平也早就是世界一流的了,像世界上最大的鏟斗式挖掘機,就是中國太重集團生產的,挖斗的容積高達75立方米。今天反倒是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來到中國時會產生「震驚」、「石破天驚」的反應。

該文還提醒我們要繼續保持對外開放,不要走回頭路:

「近代以來中國對外的大門總是時開時閉,思想也就一放一收」。

這種觀點或擔憂,如今有太多人在講,對此,我覺得這實在是有點兒杞人憂天了。今天的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相較而言,中國的產品在全球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優勢,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更希望自由貿易與開放競爭了。中國的各類產業,從傳統的到新興的,實力普遍異常強大,根本不怕與國外對手競爭——無論在本國市場還是國際市場上,根本不需要予以保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幹嘛要中止對外開放轉為閉關鎖國呢?這樣對中國有什麼好處呢?客觀形勢決定了保持開放對中國是最為有利的。

與這種盲目擔憂中國不再繼續開放、要走回頭路、閉關鎖國的思潮相反,還有種思潮站在另一個極端的立場上,擔憂繼續開放會引狼入室,讓外資擊敗中國企業。

前不久,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公布《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後,引來不少批評的聲音。該版負面清單大幅度放寬了外商投資的市場准入,包括電網、鐵路、銀行、汽車、船舶、種子等22個領域,批評者們認為這是引狼入室,把事關國家命脈的產業領域交由外資控制。

其實,這些產業根本就不用擔心外資的競爭,相反,是外資懼怕與中國競爭。比如說電網與鐵路,無論在全球什麼地方,有哪個國家的企業敢說自己有實力與中國進行平等競爭呢?

電網(資料圖/東方IC)

中國今天最擔憂的是別的國家不對中國開放,搞閉關鎖國!比如,今天的美國就是由昔日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旗手,轉變為高樹貿易壁壘與單邊主義的急先鋒。

想當年,自十九世紀末期起,美國就在全球高舉自由貿易、「門戶開放」的大旗,誰曾料,一百多年過去了,美國工業江河日下,頭把交椅被中國搶走,這時候,美國不是自我反思知恥後勇奮起直追強化競爭,反而以破落戶自居,懼怕競爭大耍無賴,搞起了貿易保護,一方面保護自己日趨衰落的產業,一方面是以守為攻,通過對中國關閉市場大門來拖延中國經濟的增長:我就這樣了,反正我好不了了,那我就豁出去也不讓你好;我不好,你也甭想好。這就屬於典型的無賴思維了。

就在不久前,2018年9月3日,習近平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強調:

「面對時代命題,中國堅定不移堅持對外開放。面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堅定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把自己囚於自我封閉的孤島沒有前途!」

在我看來,講這番話絕不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而是中國決策層在對當今世界形勢進行客觀分析後提出的真實願望和要求。

那些擔憂中國不繼續對外開放的人士,實在是找錯了對象,是把顏淵當作了盜跖。他們應該擔憂美國才對,他們應該批評挑起貿易戰、不對中國開放的美國才是。

今天,中國知識界很多人不去批評美國大搞閉關鎖國、貿易保護,反而一個勁地擔心中國不繼續對外開放,這實在是很令人費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台無黨籍縣長入獄 民進黨空降「拔管大將」當代理縣長
上海市中心騎馬事件後,盤點大家在馬路上遛過的奇葩動物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