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由反性騷擾運動而生的「另類諾貝爾文學獎」 能否撬動諾獎評選的百年潛規則?

由反性騷擾運動而生的「另類諾貝爾文學獎」 能否撬動諾獎評選的百年潛規則?

今年五月的一個早晨,瑞典女作家帕斯卡里德(Alexandra Pascalidou)在斯德哥爾摩的家中醒來,讀到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因性醜聞而取消評選的新聞。

「終於還是發生了。」她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但沮喪過後,還是要做點什麼。」

她想了想,發送了一條推特,「我想要創建一個新的文學獎,一個尊崇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沒有腐敗也沒有性別歧視的獎。」

應者雲集。最終,她聯合100多位瑞典作家、演員、記者和其他文化界人士組成了「新學院」(New Academy)評選新文學獎,彌補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缺席的遺憾。媒體蜂擁而至,並將其稱為「另類諾貝爾文學獎」(Alternativ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在那之前的數月之中,和全世界許多人一樣,帕斯卡里德密切關注著那件圍繞著瑞典學院的性醜聞。瑞典學院一名終身院士的丈夫、法籍攝影師阿爾諾被18名女性指控性侵,並利用其在瑞典學院的關係讓女性們保持沉默。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帕斯卡里德為這些受到反性騷擾運動鼓舞而站出來發聲的女性們感到驕傲;作為一個瑞典人,她又為這樣的國際醜聞出現在瑞典的老牌機構中感到些許羞愧。

而作為一名熱愛文學、熟知諾獎評選機制的文藝「圈內人」,她感到,由性侵害醜聞引發的這場改革旋風,對瑞典學院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整個評選機制來說,才剛剛開始。

Alexandra Pascalidou是一名瑞典作家、記者

諾獎評委有厭女症?

在帕斯卡里德看來,能在短時間內聚齊逾百名文化界名人加入「新學院」,正表明瑞典學院所代表的傳統文學評選機制已經頑疾叢生。首當其衝的便是長期為人詬病的性別歧視問題。

儘管阿爾諾的性侵醜聞是吸引媒體關注的高亮事件之一、也確實是「新學院」成立的直接原因,但帕斯卡里德再三強調,「新學院」並不想把關注點放在這件醜聞和阿爾諾本人身上。在她看來,阿爾諾之所以能夠屢屢得逞,並在東窗事發後仍獲得了瑞典學院部分人士的庇護,是因為瑞典學院的體制出了問題。長期沿襲的「貴族制」(aristocracy)培養出一批執掌了諾獎生殺大權的人,但他們中有不少「既自戀、又腐敗,還有厭女症(misoginy)」。

「性侵是這種厭女症的極端呈現形式。但事實上,它早已滲透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之中。」帕斯卡里德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帕斯卡里德的擔憂不無道理。從獎項設立至今,在已經評出的114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僅有14名女性(需要指出的是,比起文學獎,自然科學類獎項更是性別不平等的重災區)。而1786年成立的瑞典學院,至今僅有過九位女性成員——其中的四位在過去六個月里選擇了辭職,包括瑞典學院的第一位女院長,文學教授丹尼爾斯(Sara Danius)。

在處理阿爾諾性侵案時,丹尼爾斯的女性身份也頗值得一提。長久以來,瑞典學院由18位終身制院士領導,他們也同時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丹尼爾斯自2013年開始擔任瑞典學院院長,在醜聞曝光初期就堅決與阿爾諾劃清界限,並積極委託律師展開獨立調查。與此相異的是,大多數保守派院士在這件事的態度上顯得模糊不清。今年5月的一次內部會議中,丹尼爾斯要求解除阿爾諾妻子佛洛斯登松(Katarina Frostenson)的院士職務。因為不滿此次提議,三位院士隨即宣布辭職,但竟變成了保守派院士猛烈攻擊丹尼爾斯的口實,稱其是「史上最差的院長」。這最終導致丹尼爾斯和其他兩位同情院長的院士相繼辭職。自此,瑞典學院分崩離析。

「這些執掌了瑞典學院的人,努力地想把它的生活保留在18世紀它剛建立起來的樣子。彷彿他們沒有生活在一個現代的社會裡那樣。」凱爾森(Elise Karlsson)在早前接受CNN採訪時表示,她是阿爾諾性侵案的18名受害者之一,也是最早實名站出來的指控者。

為表達對這一現狀的反抗,「新學院」在評選規則上顯得頗為激進:它邀請了全瑞典的圖書管理員們共同推薦優秀作家,國籍、性別不限;但在最終入圍的四名候選人里,它採取性別配額制,由兩名男性和兩名女性組成。

在超過3萬人投票後,「新學院」提名了四位作家,分別是:越南裔加拿大作家金翠(Kim Thuy)、瓜德羅普作家瑪麗斯·孔戴(Maryse Condé)、英國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由於村上春樹中途宣布退出評選,最終參選的為兩位女作家和一位男作家,並由瑪麗斯·孔戴摘下桂冠。

「另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瑪麗斯·孔戴


草根投票挑戰「閉門制」評選方式

除了對性別不平等狀況的忽視,評選過程不公開、不透明,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遭受詬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直以來,秉持著精英主義和貴族傳統,瑞典學院對諾獎的評選始終堅持「閉門制」,細節甚少為外人所知,嚴肅且神秘。每年9月,學院會向全球數百位文學教授及往屆得主發出邀請,提名次年度文學獎的候選人。在收到提名之後,18位院士中的5位將組成提名委員會,確認當年的5名最終入圍者,再由18位院士共同閱讀5位入圍者的作品,並做出最終決定。

但在此過程中,學院並不會公布5人提名委員會由哪些院士組成,也不會公布當年都有哪些作品曾被提名。學院甚至有明文規定,文學獎的提名資料需要被嚴格封存50年之久。

這種「閉門制」的運行方式,為可能的黑箱操作留下了暗門。阿爾諾受到的指控中除了性侵,還有泄密。他被指自1996年起向記者和博彩公司泄露諾貝爾文學獎名單,以謀取私利。

「這些恥辱的鍋不該由文學來背。」數月之後,帕斯卡里德仍對此感到生氣,「文學獎本身沒有錯。錯的是那些站在它背後的人。如果他們沒法勝任這個工作,就讓我們來。」

為了突破精英主導的評選方式,「新學院」的評選規則充滿了自由主義和草根主義的氣息。初選階段,由瑞典的圖書管理員們來共同推薦全世界的作家,要求只有兩個:要有兩部作品;其中一部出版於近十年之內。在整理出一份被推薦的47人長名單之後,「新學院」再邀請全球書迷參與網路投票,並按照性別配額制形成一個入圍的四人短名單。最終獲獎者仍然由全球網友在四人中進行投票產生。

在評選理念上,「新學院」也採取了向諾貝爾獎挑戰的姿態。按照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諾貝爾文學獎旨在表彰「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但二戰之後,具有強烈現實關照的作品顯然才最受到諾獎的青睞,也為諾獎招致了「過度政治化」的批評。「新學院」則試圖跳出「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的框架——尋找一位講述了「全世界人類的故事」的作家——意味著,把關注點重新投射到人的身上。

在10月12日給孔戴的頒獎詞中,「新學院」寫道:「她是一位偉大的說故事的人,她的書寫超出了文學的疆域,她關於殖民和後殖民的寫作有著極其精準且令人無法抗拒的語言,她書寫了魔幻的、夢想和現實交織的生活。


「頒獎是一種示威」

「新學院」獲得的關注和隨之而來的批評,一直如影隨形。

「一個笑話」——在被媒體問到關於「另類諾貝爾文學獎」的看法時,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賀拉斯·恩格道爾(Horace Engdahl)這樣形容「新學院」。他認為,其取代諾貝爾文學獎的做法是「荒謬的」。

瑞典學院前常務秘書賀拉斯·恩格道爾

今年九月,著名諾獎「陪跑」作家村上春樹表示,儘管很榮幸能夠進入到短名單,但目前傾向於專心寫作,遠離媒體注意,因此希望退出「新學院」相關獎項競爭。這也被視為對「另類諾貝爾文學獎」含金量不夠的一次溫和質疑。

但對帕斯卡里德來說,取代諾貝爾文學獎從來不是「新學院」的目標。作為一個志願性的非盈利機構,「新學院」將在今年評獎結束後自行解散。

「我們對於成為一個組織(institution)沒有什麼興趣。」帕斯卡里德表示,瑞典學院的諸多弊端的源頭之一正是由於其過度組織化,新學院的使命之一是提醒大眾這些弊端的存在,並促使文學獎項的評選在未來向更公開、更平等的方向發展。

「通過頒發這個獎項,我們實際上是在開展一場示威。我們想要向世人展示,嚴肅的、優質的文化作品不能用壓迫性的語言來寫作,也不會出現在謾罵和謬誤的語境之中。」在官方聲明中,「新學院」這樣寫道。「一旦人類的價值遭受越來越嚴重的質疑,文學將成為一股更加重要的反抗力,為文化發聲和反抗。」

瑞典學院將於明年恢復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由於今年的歷史性空缺,明年將會一次性評選出兩位獲獎者。不過,帕斯卡里德對於瑞典學院能否在高壓的環境下快速進行改革存有質疑。「他們仍然不會把圖書管理員的觀點當一回事,更不用說,把公眾也包含在決策之內。」帕斯卡里德表示,「他們總認為,只有那些在(瑞典)學院里的人才懂文學、才有資格談論文學。」

(界面新聞駐歐記者王磬發自布魯塞爾)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傅蔚岡:暫停順風車業務,是應對乘客受害案的好辦法嗎?
涪陵頁岩氣田累計產量達200億方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