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懿為何遭遇慘敗,並非諸葛亮有多厲害,承擔主要責任的是張郃

司馬懿為何遭遇慘敗,並非諸葛亮有多厲害,承擔主要責任的是張郃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發生在諸葛亮「三出祁山」之際,相關人物為諸葛亮、司馬懿和張郃。原文如下:

當有細作報知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了。懿曰:「孔明必有大謀,不可輕動。」張郃曰:「此必因糧盡而回,如何不追?」懿曰:「吾料孔明上年大收,今又麥熟,糧草豐足;雖然轉運艱難,亦可支吾半載,安肯便走?彼見吾連日不戰,故作此計引誘。可令人遠遠哨之。」

軍士探知,回報說:「孔明離此三十里下寨。」懿曰:「吾料孔明果不走。且堅守寨柵,不可輕進。」住了旬日,絕無音信,並不見蜀將來戰。懿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已起營去了。」懿未信,乃更換衣服,雜在軍中,親自來看,果見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懿回營謂張郃曰:「此乃孔明之計也,不可追趕。」又住了旬日,再令人哨探。回報說:「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郃曰:「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郃願往決一戰!」懿曰:「孔明詭計極多,倘有差失,喪我軍之銳氣。不可輕進。」郃曰:「某去若敗,甘當軍令。」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兵出祁山與司馬懿對陣,司馬懿固守不出。諸葛亮見狀,想出一條計策,傳令全軍拔寨後撤。司馬懿認為這是諸葛亮的計策,但張郃卻覺得這是由於諸葛亮軍糧耗盡而不得不撤軍。最終,在張郃的強烈要求下,司馬懿不得不讓張郃領兵追擊諸葛亮。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大敗而回。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所提到的「緩兵之計」,意為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呢?應該說有一半是虛構的,另一半卻是真實的。按照小說的描述,這個故事發生在諸葛亮「三出祁山」期間,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此時的司馬懿尚在荊州鎮守,並未出現在西北戰場。只能說是作者為了情節的需要,將司馬懿來到西北戰場的時間提前了。

這個故事的真實之處在於,司馬懿與張郃之間的意見分歧是真實的,不過時間是發生在諸葛亮「四出祁山」期間,具體時間為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

當時,曹魏西北最高軍政長官曹真病逝,魏明帝曹睿委派司馬懿來到西北與諸葛亮對峙。司馬懿固守不出的戰術引起張郃的不滿。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記載,張郃曾公開表示:「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

張郃的這一表態在不少曹魏將領中產生共鳴,將領賈栩、魏平更是譏諷司馬懿畏敵如虎。這些冷嘲熱諷令司馬懿失去冷靜,貿然與諸葛亮開戰,最終遭遇了一場慘敗。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劉備一番哭訴,為何能打動魯肅,因為孫權的做法實在沒道理
關羽明明被射中前額,為何卻變成左臂中箭,原來不改還真不行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