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屋漏偏逢連陰雨?聯盟號發射失敗,宇航員沒法進入太空好尷尬

屋漏偏逢連陰雨?聯盟號發射失敗,宇航員沒法進入太空好尷尬

在11號的聯盟號火箭發生故障後,俄羅斯航天局暫停了所有載人發射。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世界上很多國家依靠俄羅斯火箭將宇航員和貨物送入太空。因此我們現在面臨著一個非常真實的窘況,那就是可能接下來會擁有一個無人的國際空間站 - 這是近二十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11號早些時候,聯盟號MS-10載人空船的聯盟-FG助推火箭在飛行三分鐘後出現嚴重故障,迫使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和俄羅斯宇航員阿列克謝奧夫金寧在哈薩克草原緊急降落。據報道兩個人降落後都處於「 良好狀態 」,然而對於對火箭來說卻並非如此,它墜毀在哈薩克的卡拉干達州,距離傑茲卡茲甘市大約40公里遠的地方。

這是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航天局第一次發生的此類事件。作為回應,俄羅斯官員暫停所有載人飛船發射,等待對助推火箭失效的進一步調查,以確定製造期間是否出現了紕漏,為此俄羅斯政府調查委員會正在檢查發射場並查封文件。

隨著聯盟號停飛,目前沒有可行的或安全的方式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甚至是太空。自從美國於2011年退出太空梭計劃以來,他們就一直依賴於俄羅斯太空梭。而美俄關係的緊張,也讓美國人也意識到了危機,美國正在在開發私營公司解決方案,包括波音公司的CST-100 的星際客機和SpaceX的龍飛船,但至少在2019年夏天前,這兩個計劃都不準備將人類送入太空。

中國航天局有能力將宇航員送入軌道,但它的下一次計劃載人發射至少要到2020年左右。美國一直禁止與中國航天局合作,相信中國同樣會以牙還牙,我們自己的載人發射和空間站同樣不歡迎美國人。

無法將宇航員送入太空意味著幾個月後,人類可能擁有一個空蕩蕩的國際空間站,自從國際空間站於2000年11月第一批宇航員到達,這種情況從未發生。目前國際空間站上有三個宇航員:美國宇航員Serena M. Au?ón-Chancellor, ,歐洲航天局的Alexander Gerst和俄羅斯宇航員Sergey Prokopyev。這三人目前計劃於12月回國,他們的食物和水供應充足。不過他們的任務可以延長,聯盟號航天器可以在軌道上持續運行200天,預計在2019年1月初到期。因此如果任務延長,那僅會多停留幾周時間。

一個無人的空間站是令人遺憾的。在1000億美元建造的前哨基地上,將會沒有人現場監控和進行目前正在進行的許多科學實驗。好消息是國際空間站可以由地面管制員保持運作,如果空間站上的所有系統設備運轉正常,保持電池充電良好。美國宇航局的國際空間站運營整合經理肯尼托德對此非常有信心,認為只需要最小量的指令就可以讓空間站繼續工作下去。

根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對周四事件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火箭在一二級分離時,一級火箭的助推器在飛行過程種撞到了二級火箭,導致二級火箭發動機關閉。這可能是由於本應激活的正常分離的系統出現了故障所造成,俄羅斯航天局將詳細分析原因。

對於俄羅斯航天局來說,屋漏偏逢連陰雨,因為8月份發生的鑽孔事件仍然令人震驚。在國際空間站的聯盟號部分發現了小氣壓泄漏,這可能是製造缺陷。但俄羅斯航天局也不排除人為破壞的可能性。而美國宇航局也聲稱正在調查該事件,究竟是誰幹的實在讓人生疑?有說法稱美國宇航員生病了想早點回家,還有人認為美俄正在國際空間站上暗鬥。

俄羅斯航天局聲稱調查委員會對這次火箭故障的調查將於10月20日完成,這似乎有點匆忙。也就是說,沒有辦法知道聯盟號將回在地面停留多長時間,何時人類可以再次進入太空。肯尼托德對此表示:「必須要研究數據,看看是什麼問題導致這次失敗。也許要一個月時間,或者兩個月,甚至六個月,真的無法預測要花多久確定故障所在。我相信我們的俄羅斯同事會知道發生了什麼。」

失敗的鏡頭,第一階段助推器散發出煙霧

與此同時,俄羅斯航天局主任德米特里·羅戈津聲稱尼克黑格和阿列克謝奧夫金寧將會在短時間內飛往國際空間站。他在推文中說,「小夥子們很快會飛,我們正在計劃明年春天的航班。」這是一個完全毫無根據的說法,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測調查結果或聯盟號航班停飛多久。在目前的尷尬中,羅戈津的說法只是試圖挽回面子。

對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就開始太空競賽的美國人和俄羅斯人來說,這是一種難以想像的困境。按照原本樂觀的計劃,美國和俄羅斯等國還要在在月球和火星上設置空間站。然而現在他們甚至無法讓宇航員按計划進入低地球軌道。

現在的國際空間站原本計劃在2020年退役,後使用期延長4年至2024年。換個角度,對於中國航天工業來說,這也是個抓緊研發趕超的機會,如果2020年代來臨,我們中國的空間站成為唯一的空間站,那才是強大的中國最好的見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馬星球視野 的精彩文章:

600萬顆恆星移動呈蝸牛狀,天文學家:一星系曾與銀河系碰撞
太平洋火環帶最近大地震頻發,是否更大地震即將來臨?專家解疑

TAG:茶馬星球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