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像馬像鹿又像狗,它是無堅不摧的「不損獸」

像馬像鹿又像狗,它是無堅不摧的「不損獸」

展訊

展覽:感同身受

展期:2018年8月24日-11月25日

地點:松美術館

去年秋天初探松美術館,彷彿置身世外桃源,甚為驚喜,寫下了一篇《這是一個擁有199棵松樹的美術館》。一晃眼一年過去了,就在我開始質疑松將怎麼續寫館藏大展的時候,一個名為《感同身受》的中國當代雕塑展覽拉開了帷幕。雖然我不是一個鑒賞雕塑的行家,但好奇心驅使我再次來到這裡,以一個普通觀眾的身份探究一下「換裝」後的松美術館。

遠觀松美術館還是那麼極簡和冷靜,和外面嘈雜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剛剛進門就看到園區內散落著多件雕塑作品,松間有奇石、有行走的巨人還有彩色的孩童的臉,給人帶來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我想這就是雕塑展的優勢之一,作品和場館可以有機地融為一體。只是這一年的光景,「松」已經增添了不少人氣,如今這裡已經是各路網紅小姐姐的拍照勝地,行走間生怕擋了美女們的鏡頭。雖然和「世外桃源」漸行漸遠,但是這大俗和大雅間的反差也是頗為有趣。

這次醞釀已久的中國當代雕塑展,為觀眾帶來了老中青三代、八位藝術家的四十多件雕塑作品。展覽取名為《感同身受》也頗有深意,參展藝術家向京曾經說過「雕塑是媒介」,我想松希望用這次展覽來讓觀眾體會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關係,觀眾和作品之間的關係,通過雕塑這個「媒介」和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想法產生共鳴。展覽在按照不同藝術家劃分的同時,還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體覺」,著重體現參展作品的不同材質;第二部分名為「色醒」,著重凸顯作品的外觀和觸感。因此,觀眾既能體會到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的藝術家的鮮明特色,又能同時看到陶、石、木、青銅和大漆等不同材質的奧妙之處。

參展藝術家中最具威望的當屬央美雕塑系教授田世信。1941年生於北京,如今他已經77歲高齡,依然在不懈地進行藝術創作。田世信的曾祖父是經營古董玉器的商人,因此他從小耳濡目染,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了興趣。他曾師從吳冠中和衛天霖等大師,這讓他的西方藝術形式中總有抹不掉的中國情結。

在諸多創作題材中,田世信最為鍾情中國歷史人物,從古代的老子和屈原,到近代的魯迅和譚嗣同都是他曾經刻畫過的主題。在創作這些歷史名人雕塑的時候,田世信從不人云亦云,而是從他們的文學作品著手鑽研,試圖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比如參展的魯迅人像,就一改教科書上「橫眉冷對」的犀利形象,展現給我們是一個蹺著二郎腿、抽著煙斗,仰天思考的平和老人。

田世信《魯迅》

他的另一件參展作品——老子像就更加讓人大跌眼鏡,高高在上的老子竟然向我們吐舌頭!田世信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個歷史典故「剛柔之道」。相傳年邁的老子曾經張開嘴巴讓孔子看,問他,我的牙齒掉光了,可是為什麼舌頭還在?藉此告訴世人「牙齒是堅硬的,所以早就掉光了;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它至今還在」。原來老子也會賣萌呢。

田世信 《老子——剛柔之道》

鍾情於馬的王偉也是一位來自央美雕塑系的教授,他1968年出生於北京。馬歷來是中外藝術家偏好的題材,因為它們性情馴良、體態矯健,而怎麼把馬創作出自己的風格便成了難題。王偉嘗試了馬的不同姿態和部位,還將一個創意嘗試用不同的材質展現,試圖體現出同一形態的不同內涵。他特意雕刻了一隻臨盆的母馬,凸出的腹部展現了母性光輝。

而王偉作品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卻不是馬,而是本次展覽中最巨大的一幅作品《行》。出現在園區里的這座雕像高達幾米,是一個身材瘦削、低頭疾行的裸體男人。據說馬雲曾經買了三座一模一樣的雕塑放在阿里的西溪園區內,於是《行》一時間引起了阿里員工的熱議,每個人都對作品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其實藝術作品並沒有特定的含義,因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詮釋,而這些不同的理解其實也正是每個人不同內心世界的映射。也許你在此時此刻正在糾結著什麼,你便能從作品身上看到什麼。

王偉《行》

中國當代雕塑展怎麼少得了女性的聲音?向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曾經被媒體譽為「天才藝術家」。她善用隱喻,刻畫現代社會中的一種不安和迷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作品《不損獸》。

《不損獸》被安放在美術館地下一層的天井裡,好像自己住著一個小房子。天井只有一面是白牆,其餘三面是玻璃,所以觀眾幾乎從哪裡都可以看到這隻小獸,於是它好像成了地下一層展區的主角。一般的雕塑作品,無論是貓、狗還是馬,都有現實版本可以對照,可是我繞了一圈,左看右看都沒看出它到底為何物,似馬非鹿,似鹿非狗。原來它出自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動物「不損」。雖然它看似弱小,卻刀槍不入、百毒不侵,是一隻永生的小獸。

向京《不損獸》

離開「松」的時候,路過了王偉的雕塑《行》,天空中正巧有一架飛機向相反的方向飛過,逐漸消失在了天空中,此刻我體會到了藝術家儘力刻畫的消融感,彷彿這座雕塑也隨著飛機消失在空氣中,而我也隨之走出了美術館的大門,從一定意義來講,這算不算一種「感同身受」呢?

文並攝影| 陳吳越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北京青年報》B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精讀遼博大展1:若誇顏色好,且看《簪花仕女圖》
突然冒出好幾個兒子,好爸爸的人設終於崩了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