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京城這家復古照相館,有一枚民國的你

京城這家復古照相館,有一枚民國的你

看歷史看世界

這是篇「內涵貼」,你能親眼見到老相片呈像的過程。

「相紙」上的博物館

楊威喜歡搜集老舊物,王旭喜歡收集老相機和舊鏡頭,更有一門洗照片的好手藝。

十幾年下來,兩人逛遍了無數場拍賣會和舊物市場,做買賣的人都能惦記著幫他們留意心儀的老舊物。

照相一事在一段時間中對於國人來說就像是「哆啦A夢」的百寶箱,能讓各種神奇的夢想和願望成真!

他們搜集的老照片里,有清末滿洲女性的三寸金蓮,有民國時期公子哥和他心愛的洋車,也有代表家族地位的男人們穿著長衫馬褂的合影……

隨著收藏數量的增多,晚清、民國、新中國、「文革」、「文革」後等各個時期背後的歷史就展露得越清晰。

國門逐漸打開後,科技也在迅猛發展,相館中大物件的背景載滿國人的驕傲,平日里見不到的神奇高科技,卻能在相館裡一飽眼福。

2009年前後,正是楊威準備畢業論文的時候,憑藉多年來累積的經驗,他發現當時國內專註做清末至民國時期照相館研究的人並不多,而中國攝影史中關於照相館的記錄幾近一片空白。

收藏的照片中有洋人拍攝於19世紀60年代的戲裝人物,西洋的視角融合了中國本土傳統肖像畫的風格,還帶有晚清社會的面貌。

其實從1845年美國人喬治·韋斯特在香港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商業照相館開始,幾十年中,中國攝影一直處于洋人主導下。

進入民國時期,開放的思潮湧進,人們開始追求審美。在上世紀20-30年代的十年時間裡,掀起了全民照相的熱潮,照相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一時間相館像雨後春筍般遍布各地。

當時的攝影特點也極其鮮明,不僅保留了些清末民初的本土特色,又有西方的現代和摩登。上海相館業還出現了「四大天王」照相館——「寶記」、「致真」、「耀華」和「保錩」。

1930年前後拍攝的相片上,穿長衫、戴圓框眼鏡的男士推著洋車,還戴著西式毛氈圓帽,這樣的中西混搭的景色在當時屢見不鮮。

而這整個時代的人文風尚——含蓄、低調和精緻,又不乏活潑、自由和驕傲,讓楊威和王旭最為痴迷。

來自20世紀20年代的照片,滿滿都是民國時期獨有的裝扮和氣質——相館老式花體商標、女士的旗袍、妝容、捲髮和從容自信的神態……

他們於是拿出搜集了十幾年的老舊物作為影棚道具,在攝影風格上參考了民國時代的人物風尚。比起停留在收藏上的單向線索,將研究「還原於世」的真實更讓他們興奮和激動。

手工製作的「文人園林」

白夜照相館誕生後,楊威和王旭並沒有把它當作商業經營,本就是性格低調的兩人,每天窩在黑橋藝術區的房子里,忙於研究和收藏。

電影《驢得水》劇組在拍攝時,找到白夜照相館,楊威和王旭帶著劇組花了一周的時間,取了北京的幾處外景,拍下六組復古劇照。

楊威考證了大量的資料和老照片,照相館的第一面布景,就是他用油畫顏料還原的一張民國時期江南園林的布景。

2014年的一天,劉燁帶著家人們拍的民國風全家福,就是在這面最經典的手繪布景前。

布景中近景是西式大理石柱子的迴廊,室內掛著西式的絨布窗帘。近約三米高的布景,加上厚實的油畫顏料,單掛起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民國時就有畫師手繪相館布景的傳統,當時國內成立了一批藝術院校,培養出許多專業布景畫師,老式相館還會從從洋行購買西式布景。

之所以選取文人園林布景,是因為中國的精英階層在很長一段歷史裡,是以文人雅士為代表。文人常與園林交織,他們喜愛園林中曲徑通幽的景色,也常常以景吟詩作畫,更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經營私園。

民國時期的文人群體,更是雲集了名媛望族和知識分子,他們是時代的精神領袖,也是格調的象徵。

這張拍攝於20世紀20年代的照片,正是園林布景的最好闡述,人們常穿長衫、戴圓帽,置身庭院迴廊,或站或立,手扶在一處泡沫做的湖石上。

園林里向來要有湖石配,相館中的湖石是楊威用大塊泡沫削出來的,削好的泡沫湖石外面再裹上布,塗上顏色後,上鏡效果十分逼真。

除了還原歷史的布景,楊威還會根據客人需求與設計風格來創作布景圖像,可以說每一張布景在市面上都是獨一無二。當然,也催生了不少山寨布景,但都只是學去了皮毛。

夜上海,夜上海,夜上海

民國時期的女神們

平常喜歡穿一身旗袍

未婚女子的裝扮比較輕鬆活潑

女學生多是短齊發和齊劉海

新婚時女子的婚紗則是蕾絲的

結婚後喜歡燙一頭捲髮

不論有沒有髮髻

總要露出乾乾淨淨的額頭

造型是拍攝前最重要的工作,服飾、化妝、髮型等造型都是楊威和王旭在翻閱史料後,上溯時代審美風尚,結合現代人審美觀,幾經嘗試確定下來的。

民國服飾這麼穿

民國時期月份牌小姐最初多是上海名妓,不久則被風韻妖嬈的名媛貴婦闊太太們替代,她們有著精緻的妝容和髮型,是時尚潮流的引領者。

民國時期的老上海,不僅充斥著愛國青年的滿腔熱血,也遊走著閉月羞花女子出入亮艷如鏡風光場所的婀娜多姿。

名媛們是聚光燈下的主角,天生麗質、教養優越、知書達理、知曉中西文化,靜可琴棋書畫芭蕾鋼琴,動則舞姿曼妙……彷彿將女性所有美好的特質雲集一身,一時間,時尚場也因為她們摒棄了寬袖大袍的臃腫清裝。

對於傳統旗袍和蕾絲婚紗的回歸,得益於掌柜二人在多年時間收來的古品,也有他們特地到蘇杭請高端旗袍老師傅定製的樣式。

剪刀截取了冗餘的裙擺,開叉的剪裁露出修長的雙腿,幾經改良的旗袍映襯出曼妙身姿,名媛宋慶齡、明星阮玲玉、影星蝴蝶等都成為旗袍的倡行者。

如今,並非所有人都能懂得旗袍的講究,也並非所有旗袍都能「根正苗紅」。相館中好些旗袍是掌柜二人在多年裡收來的,也有他們特地到蘇杭請高端旗袍老師傅定製的。

革命領袖孫中山設計的經典「中山裝」,以精練、簡便、大方的特點備受寵愛,更成為當時男裝的主角。圖/網路

男士,則主打西裝和長衫。

穿上白襯衫、馬甲和西裝,梳上一個三七分大背頭,稍微上點粉底,就有了民國公子才貌雙全的帥氣;穿長衫,則可能會在大襟上掛個時表,兩手執書卷或摺扇,流露出的文人儒雅總是讓人無法抵禦。

馬伯庸一張手執摺扇、穿長衫的文人照,拍完立馬就曬在了微博上。

妝容上的好手藝

在妝容上,女性的胭脂要大片大片地塗,眉毛圓潤細長如柳,口紅不能太艷紅閃亮,啞光質感才是民國女神的低調,唇峰還要凸顯,這樣才能隨時帶有笑意。

雖然是黑白的呈現效果,但妝容也能回歸人物氣質和時代精神。與陸小曼並稱「南唐北陸」的唐瑛,是出了名會穿衣服的「旗袍女皇」。圖/網路

民國女神從頭頂到脖頸的標準髮型「手推波紋」,以前多是由技術精湛的老師傅用火鉗燙的,手藝不好,髮型就亂了套。

拍照時女性目光保持些許上揚,手中捧一大束鮮花或端個咖啡杯,眼神總要流露出些嬌柔嫵媚。

現在,相館裡還掛著幾張任素汐拍的復古照。

相館中能見到的老舊物都是道具,老式收音機、留聲機、鐘錶、塑料花、油紙傘……

有一種神奇,是看自己慢慢呈現

王旭常會用老式大畫幅膠片相機為客人拍攝。

老式相機拍下的照片,會圍繞焦點逐漸虛化,呈現出時間的斑駁。這在從前是相機工藝不成熟造成的缺陷,但現在看來,倒成為獨特的時代味道了。

王旭正在用大畫幅老相機拍攝,老相機的顯示器上呈現出顛倒的小編。

最開始二人計劃用老膠片相機完成所有拍攝,但有許多客人沒辦法理解老相片拍攝和製作工序的繁瑣,反而會因為成片的數量少而無法接受。不得已,還是推出了數碼相機拍攝的業務。

暗房裡的秘密

許多人會認為

用膠片相機拍攝

快門一按,就定格了

其實膠片也能修圖

利用藥水控制光線的穿透程度

來影響成像的原理

藥水在底片上反覆塗畫

不斷翻拍底片

才能達到逼真和自然

這間暗房就是王旭的陣地,膠片成像的環節就在這裡完成,過程很考驗技術,還需要極大的細心、耐心和時間,一個人呆在裡面,總會有些乏味和枯燥。

比起電腦中ps軟體的修圖,手工修復膠片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湛的手藝,這可不是誰都願意做的事情。

暗房操作只允許紅光照明,膠片顯影前,要對曝光時間的長短反覆測試,曝光時間太長,過渡不夠自然,曝光時間不足,對比不夠強烈。

最終,這張照片在3.5s的曝光時間下,能呈現出老膠片最好的效果。

小編親眼看著相紙放入顯影藥水中,自己的模樣在兩分鐘左右慢慢浮現出來,像是見證了一場奇蹟。

將照片放進裝有定影藥水的框內浸泡片刻,之後將照片清洗乾淨。

晾乾後的照片還要壓熨平整,再進行紙面的保護工作。

黑白上的色彩

黑白相片洗出來後,如果客人想要老式照片的彩色效果,王旭還能為黑白照片手工上色。

上世紀60-80年代,是中國人像攝影著色的輝煌時期。相館中能給相片進行著色的技師不僅要有極強的美術功底,還要經常參加全國人工著色培訓班和各種大賽。但是如今,這門手藝卻面臨著瀕危的窘境。

最初,技師給照片上色時,是用類似水彩筆的棉質筆芯,沾上顏料,一點點的塗畫在照片上,畫面效果根據材質和工藝能保存幾十年到上百年時間。

王旭手工上色的本事,是從遼寧省照相行業一級技師庄乾濱老師傅處學到的。

庄乾濱老師傅與夫人、掌柜二人的合照。

七十多歲的庄師傅,從小夢想做一位畫家,進入照相館後將繪畫的功底與照相技術融合,在人工著色和修補技術上獨開生面,幹了一輩子的人工相片事業,退休後不忍放下這門手藝,重新搭起影棚專為老照片修補和上色。面對王旭的登門拜訪,老師傅也是喜出望外,希望能將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下去。

好的上色技師就是半個畫家,過去,未能謀面的上色技師需要根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著裝、身份等特點,對照片色彩進行復原。

很多人在造型和攝影的過程中深深體會了一把民國癮,走出相館時,像是穿越了時空,結識了民國時期的自己。

來這裡拍照的每個人,也都有了一份對這個時代特殊的理解。

白夜照相館遷址前位於「黑橋藝術區」的工作室。

不同身份的人們

總能捕捉到內心的精神依託

相里相外能找尋到歷史的痕迹

也纏繞上新時代的牽掛

這大概就是復古老照片的意義

突破了時空限制

為人們捕捉、記錄、傳遞、收穫愛和能量

……

有沒有一道「復古菜」,是你的最愛?

未標註來源圖片丨Geethan

復古照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白夜照相館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來源:

楊 威著《留影的背後——老照片中的照相館布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酒店浴室簡史
呂碧城:最高級的悅己,是活成她的樣子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