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啥說洪承疇的臉皮是皮革製成的?看完洪承疇這三則趣事就知道了

為啥說洪承疇的臉皮是皮革製成的?看完洪承疇這三則趣事就知道了

洪承疇的履歷就不用多介紹了,明末清初有名的漢奸,范文程堪稱狀元,洪承疇和吳三桂可以分享榜眼探花榮耀,至於孫之獬,也就是個孫山的角色,離落第只在一線之間,連庶吉士都當不上。范文程和吳三桂都很悲催,因為他們頭上都是綠油油的,范文程辱沒祖先(范仲淹)想換一個紅寶石或珊瑚做成的紅頂子,但是他的主子豫親王多鐸卻送給了他一個翡翠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那是因為專屬於他的一塊好肉,被李自成或劉宗敏(到底是誰存疑)給吃了。而洪承疇則要搞笑很多,以至於有人傳言,他之所以降清,是因為動了有主兒的餑餑——皇太極的庄妃大玉兒,也就是後來的孝庄太后。人家郭德綱都說了:「有主兒的餑餑不能動!」洪承疇吃人家的嘴短,於是只好投降了。

當然,大玉兒捨身勸降洪承疇只是一個不靠譜的笑話,因為有史料說大玉兒,也就是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根本就不會漢語,如果勸降的話,可以帶個翻譯,但是捨身勸降,再有個翻譯在旁邊瞅著,就太不方便了。而且有史料說洪承疇似乎也不是庄妃大玉兒捨身勸降的——孝庄要是做這類事情,對象只能是多爾袞,真正「居功至偉」的,是漢奸狀元范文程。咱們今天就來講講發生在洪承疇身上的三件趣事——也許這些事情並不那麼有趣,反而有些可笑可恥可悲可嘆。

第一件就是《清史稿》《清太宗實錄》《清稗類鈔》等史料記載的范文程勸降洪承疇。洪承疇兵敗被擒後,一開始骨頭還挺硬,不但尋死覓活,還對說客范文程大罵不已。范文程是一個連祖宗都能背叛的傢伙,你怎麼問候他的祖宗和全家女性,他都不會在乎,而是笑呵呵地說好話(善言撫之)。伸手不打笑臉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出身的洪承疇也不好意思說單口相聲,就跟范文程開始談古論今。兩個讀書人正說得投機,軟禁之處的房樑上開始往下掉灰。早就習慣了跟從地窨子里走出來的後金野人相處的范文程不在乎,可是官宦世家走出來的飽學鴻儒洪承疇可是很在乎,很小心在意地撣衣裳。

范文程馬上中斷談話(遽辭歸)向皇太極報喜去了:「洪承疇死不了了,他拿那件破衣服都當個寶,又怎麼會捨得自己的命(敝衣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果然是漢奸了解准漢奸,洪承疇正如范文程所料,皇太極把自己的皮大衣送給洪承疇(解所御貂裘衣之),洪承疇投降了。看了皇太極的這個動作,忽然想起了劉備的一句名言,就是關於老婆如什麼兄弟如什麼的,這可能也是庄妃捨身勸降的出處。或者是後人附會,或者是《清史稿》要用皮大衣指代什麼,只是「為尊者諱」而不敢明言。

第二件事就有點辱及民族英雄史可法了,據全祖望《梅花嶺記》和《清稗類鈔》記載(下文就不一一註明出處了,書名號太多了,看著累),洪承疇和史可法曾經是好朋友,而且洪承疇1642年降清後,還惦記著「拉兄弟一把」,直到1645年史可法犧牲,洪承疇還將信將疑,並於1647年向剛剛戰敗被俘的孫兆奎求證。這個孫兆奎也是洪承疇和史可法共同的朋友,但是孫兆奎卻顯得比洪承疇更有涵養,已經抱定必死決心的孫兆奎靜聽洪承疇把新主子皇太極誇得天花亂墜,只是含笑不語。洪承疇千不該萬不該,不該問起史可法的下落:「公在兵間,審知故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兆奎忍了半天,終於找到了話茬來打擊洪承疇了:「經略從北來,審知松山殉難故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洪承疇的反應是「急呼麾下驅出斬之」,雖然惱羞成怒,但是洪承疇的臉皮卻連紅都沒紅一下,於是得了個「皮革臉」的綽號——「時人謂洪之臉皮乃革制者。」

本來是想寫五件趣事的,但是忽然發現有一件事可以證明道士的可敬和和尚的可惡,這裡就賣個關子,下篇文章再寫。咱們這篇文章直接收尾,將第三件趣事作為一個問題留給讀者諸君。當年洪承疇「死訊」傳到明廷,崇禎大為悲痛,不但親自祭奠,還組織人寫了一本「大明洪經略行狀」,這「行狀」明清兩朝都很流行,主要是由門生故吏親朋好友講述死者一生的光榮事迹,其中包括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是可以作為墓志銘和正史傳記參考資料的。結果「行狀」寫完了,洪承疇卻沒死。更搞笑的是洪承疇真的死掉後,清朝人又寫了一本「大清三等阿達哈哈番洪文襄行狀」(大意如此,不是行狀全稱)。三等阿達哈哈番是個世襲官職,翻譯成漢語就是三等輕車都尉,跟和珅世襲的頭銜一樣。

一個洪承疇。兩本行狀,有些人為了湊趣,就把兩本行狀合在一起刊印,還留下了十四字頌語:「滅吾君者吾仇也,滅吾仇者吾君也。」 這十四字頌語就是留給讀者諸君的問題:這裡說的滅吾君者和滅吾仇者分別指的是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壺老酒 的精彩文章:

別被《康熙王朝》騙了:威猛雄壯的遊俠姚啟聖並沒當過施琅的老師
劉備分配權力:張飛馬超有權抓諸葛亮趙雲 關羽可以把他們都殺掉

TAG:半壺老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