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大師:如何是念佛三昧,如何能證得念佛三昧?

印光大師:如何是念佛三昧,如何能證得念佛三昧?

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

譯文

丙午年,我在慈溪寶慶寺閉關。謝絕一切世緣,專心修習念佛凈業。值寺主延和尚啟請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正好在我關房隔壁。

於是我效仿古人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在關房的牆壁上開了一個小洞。常常從這裡聽那邊講法。

從此後念佛愈來愈覺得親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念起來之後,妄想全部消失,透體清涼,心中覺得很愉悅。簡直如同甘露灌頂、醍醐潤心一般舒暢。這種喜悅,沒有世間的東西可以形容。

一天,有位客人到關房來問道:「念佛法門,我已經修持二十餘年了。對於生信發願修行,並非不真切。然而業障深重,終究未能得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從我的下劣根機來看,可能只能夠帶業往生,雖然經中和祖師開示有念佛三昧,恐怕不是此生所能期望的。至於能證得念佛三昧的方法,和所得到後的相狀,墾請師父為我宣說。」

我說:「三昧的境界和相狀,只有證得的人才能明了它的妙義。如人飲水,冷或熱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既然我自己未能證得,又怎麼能為你宣說呢?」

客人一再堅持請我宣說。我說:「如果說到修習三昧的方法,必須在念佛的時候,用心意識迴光返照,專註凝神,不能讓它向外求馳。

念念都要落在真如自性,心心都要契合如來體性。能念之念和所觀之觀,是一不是二,觀自然念,念自然觀。

一定要使得念外沒有觀,觀外沒有念。念就是觀,觀就是念。觀和念雖然如同水乳了無二樣,尚且未窮究到自性本源。

必須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上深深的體會、研究,切切的提醒、追究。越體會越切切,越提醒越親切。

等到力量功夫至極至純的時候,豁然開朗,念頭和疑團頓時脫落,證入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境界。

此時自性中的一點靈光獨立輝耀,根塵境界脫落無依。清凈寂滅的光明體、自性體顯露出來,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宣說。

這時候心性於一切境緣無所染著,這原來就是吾人所具足的功德相用,只要能夠離開妄念,就是如同清靜寂滅的佛。

工夫到了這個時候,感應道交,念佛的真正殊勝的方法才會得到,才享受到了念佛的力量。

它的相狀猶如萬里晴空,清澈湛寂,沒有片雲阻隔一般。業障消除,心眼洞開,明見本來面目,而實在卻無有形相可見。見無所見是真見,有見就是假見,就還是隨生死。

功夫修到這個程度,山光水色,都是無上深妙的義理,鴉鳴鵲噪,無非都是最上真實的教法。活潑生動,妙用無窮,自然可以應對一切法而又不執著任何一法。

光輝明朗照耀著萬事萬物,而自在了無一物。若說它的作用,好像太陽出來了,照耀山河大地,無處不至,無時不在。

說到它的體相就好像清凈的滿月,在黎明前,即將落西之時,靜悄悄地照映著大地,光輝明亮、清凈寂滅。

說它照,它又一念不生,還在寂中。說它寂,它還在照中。寂在照中,照在寂中,寂而照之,照而寂之,雙雙存在又雙雙泯滅。

沒開顯本來的時候,有定有慧。功夫到現在,是止觀雙運、定慧等齊。圓融無礙,圓托托唯是一大光明藏。

好像大雪覆蓋著千萬座山峰,大海吞沒了萬種色相,只是一種形色,毫無其他色法。沒有掛礙,自在自如。

說到念佛三昧的利益,現在雖然還未往生,身在娑婆世界,但是經常在定中去極樂世界,參加蓮池海會,聽阿彌陀佛宣說妙法。

在極樂世界七寶蓮池內自己的蓮花已經光明燦爛,照耀十方,臨終上品上生,這時候就頓證佛乘了。

到這種境界的人,只能說給證得的人聽,他會點頭、贊同。如果說給不能生信的門外漢,一定會遭到的毀謗,說根本沒那麼回事。

客人又問:「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接人待物,這麼多緣,有善緣、惡緣、順緣、逆緣……如何能都看成是菩提?不丟失菩提心、道心呢?」

我回答說:「你執著、分別了,就是你的心動了,心動了就有種種的境界,心不動,境界也就滅了。

所有的境界都不出自心之外,真如自心融會通達各種境界而了無滯礙。心和境是一不是二,有什麼分別掛礙的?

如果心都空了,哪兒有萬象色法呢?該羅萬象與你無關,都是諸法。要知道萬事萬物都是幻化的,生和滅的本體都是這個常住真心。各種的境緣沒有纏縛,本來自性就是解脫。

如果我們的心不隨著外面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起分別、執著,就會如同如來的正覺。心以整個虛空法界這一大空境為境,還有何掛礙呢?

不見華嚴境界中的最高的境界。沒有障礙了,事事無礙,觸目菩提。一粒微塵中含有一切無量無邊的世界,一念自心就包括所有的真心自性,一大光明,一切一切都從大光明藏出生,回歸大光明藏,相互圓融。

所以說一切一切的毛塵器界,森羅萬象無不顯現著性海的妙用。一切都是佛的法身,全都是性海的妙用,都是演示真正的真乘,一心不亂的上乘法。豎窮盡過、現、未三際,橫遍滿十方世界。

想要找出一個毛頭不是道的,都找不出來。一切法,一切處,舉手投足,起心動念,無非都是清凈法身的顯現、妙用。

心心念念都契合清凈本然、湛寂光明的本體。真心顯現一切境界,一切境界體現常住真心。離常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等四句、和百種之否定的假名概念。

到這時候,就成為了一體,見到了事事無礙法界。這就是圓滿的佛,證到了究竟位,如來果位。不是用凡夫的思議、分別心所能體會到的。

以上所說,雖然沒離開念佛三昧的次第境相,但恐掛一漏萬,有不全面的地方。把它寫出來,以供親見之人斧正。

原文

歲在丙午,予掩關於慈溪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凈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鈔於關傍。予遂效匡衡鑿壁故事,於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醍醐沃心。其為樂也,莫能喻焉。

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於生信發願修行,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只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昧,非此生所敢冀。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已。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註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

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

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凈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圓融。

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掛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裡人,方知家裡事。語於門外漢,遭謗定無疑。

又問,人於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答,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心境一如,有何掛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台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議也哉。

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文鈔》之《念佛三昧摸象記》印光大師著述佛弟子敬譯(註:本文依照正凈法師《念佛三昧摸象記淺釋》編譯而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想生西方就不可再造世間情事
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佛才出現於世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