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春銘)「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范梅南現象學方法論研討會暨《實踐現象學》中文版首發式10月11日在首都師範大學舉行。為了促進現象學教育學的思想和方法在中國的傳播,支持我國教育研究人員和廣大師生學習研討,教育科學出版社向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贈送了《實踐現象學》一書。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豪傑代表出版社向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贈書。

馬克斯·范梅南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中等教育系榮譽退休教授、維多利亞大學兼職教授,其研究方向為研究方法、教育學與課程理論。他是在教育和人文科學領域運用現象學理論和方法的先驅。范梅南的著作包括《生活體驗研究》、《教學機智》、《兒童的秘密》(與巴斯·萊維林合著)、《教育的情調》和《在黑暗中寫作》。范梅南用幾十年孜孜不倦的鑽研,搭建了歐陸現象學哲學與北美專業發展研究之間的橋樑,創造性地提出了「實踐現象學」。范梅南學養的深厚,在於他承接、發揚了歐陸現象學的傳統,特別是荷蘭烏特勒支學派不重現象學哲學探討、強調以現象學方法來引導專業實踐的指向。

目前在中國,用現象學開展教育研究還是一個較為小眾的話題。為邀請和鼓勵青年研究者走進現象學研究之門,探究教育實踐的意義之謎,第四屆現象學教育學國際會議期間,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科學出版社共同設立分論壇,特邀著名教育學者石中英教授,與國內頗有影響力的現象學教育學研究者們暢談范梅南的實踐現象學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分享「做現象學」的經驗與感悟。

范梅南在《實踐現象學》書中凝練了其方法論上的創新成就,闡釋了「實踐現象學」的三個方面:哲學方法、人文科學方法和語文學方法。他用嚴格、深刻而不失平實的方式,向讀者呈現了紮實的方法指導、豐富的研究案例和動人的現象學文本範例。同時,他梳理了現象學思想傳統,對現當代主要哲學家和人文學者的現象學作品進行引介。對於實踐現象學而言,這些作品的首要意義不是提供既有理論基礎,而是為探索生活現象和事件的原創研究提供洞見。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春說,《實踐現象學》的兩位譯者都是該校的畢業生。首都師範大學成立了首都師範大學現象學教育學研究中心,並於2006年成功召開首屆現象學與教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鄭豪傑說,在教育研究的領域,范梅南教授是運用現象學理論和方法的先驅,他將現象學引入教育實踐意義的探究,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踐現象學》是一本值得反覆研讀的經典的著作。教育科學出版社始終致力於學術出版,努力打造跨國學術合作和出版合作的平台,為中外學術的交流做貢獻。

「現象學教育學在我國十多年來的發展,為教育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繼續開拓打下了基礎,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的挑戰集中於:第一,如何運用實踐現象學方法開展教育研究。第二,進一步甄別實踐現象學和其他質性研究的區別與相似之處。第三,由於學科傳統的影響,現象學教育學一直以來也或多或少以現象學哲學的分支的方式進行討論,具體表現為注重探討哲學源流和發展理論框架,而實踐現象學給我們的啟示便在於要以教育教學實踐為研究的出發點和歸宿,增強教育學的獨立性。最後,在當前越加國際化的學術環境中,我們如何在自己的語言文化情境里探究現象學教育學研究和寫作的可能性,又如何在世界實踐現象學研究的舞台上發出漢語學界的獨特聲音?這些問題,恐怕有待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當中,通過不斷體悟和實踐來逐漸形成自己的回答。」《實踐現象學》的譯者之一青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開君說。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馬特·布因克曼(Malte Brinkmann)教授介紹:《實踐現象學》在德國和奧地利是作為教師教育的重要必讀書目,已被納入相關課程。他認為這本書對於教師培訓十分重要。

據介紹,《實踐現象學》不僅是現象學教育學領域的方法論書籍,也同時為心理學、醫學、護理學等人文科學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方法論源泉。在教育研究與實踐中,實踐現象學促使我們關心兒童的意識與經驗,關注教師作為實踐者的專業意識品質的培養,關懷教育作為人在世界中的本真存在方式。范梅南的開創性,尤其在於他將現象學研究的方法論維度和寫作中語言意義的重要性,以前所未有的清晰方式闡述出來,搭建了歐陸與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現象學哲學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樑。

荷蘭大學巴斯·萊維林教授說:《實踐現象學》是一個大部頭,讀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又很重要。這本書的寫作歷經了十多年,這本書不好讀,但絕對值得一讀。范梅南認為,現象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捕捉當下的經驗,但是當我們寫作、反思,甚至剛剛意識到這是「當下」的時候,都已經太遲了,「當下」已經溜走。所以根據胡塞爾的現象學,我們無法捕捉當下的親歷經驗,只能儘力去接近它。懸置就是一種接近別人親歷經驗的方法,我們無法捕捉自己的親歷經驗,但是通過開放式的懸置,我們可以捕捉到兒童正在經歷的經驗,從而實現對經驗的接近。現象學研究同時也是一種反思性的方法,對自己、他人的經驗進行判斷,這就是一種反思。

清華大學教授石中英說,現象學家追求的是對世界更好的理解,怎樣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現象學最主要的是改變了我們觀察世界的方式,每一個人都會有觀察世界的方式。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經過訓練的方式。自然觀察世界的方式沒有任何對世界有關的概念,這種方式被稱為自然方式,另一種是我們接受了現象學教育之後再來看這個世界,把我們觀察世界之前已經獲得的觀念體系懸置起來,之後再讓我們把握這個世界,也相當於經驗主義者的去除假像的過程。

石中英也建議,對學術著作要批判性閱讀。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它的前提性、系統性,也會有邏輯上的一些缺點。我們要思考能否利用我們所有的學術資源,利用我們個人的人文經驗修補它、改變它、完善它。石中英建議,我們可以研究一個人物,但是我們要意識到自己不是做他的崇拜者,一定是他的研究者。

「走進現象學教育學探究之門」

《實踐現象學:現象學研究與寫作中意義給予的方法》

[加]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年06月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