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記我的父親劉少奇

「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記我的父親劉少奇

原標題:「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記我的父親劉少奇


編者按


???紅軍長征時期,為了緊急動員群眾籌借24萬擔糧食供給紅軍,劉少奇號召後方機關工作人員每月節省三升米支援前線,還倡議將省委機關大鍋飯改為飯包蒸飯。幹部各自把米放在席草編的飯包上,米放多少自便,並用一塊小竹牌寫上名字,掛在草席包上。吃飯時,各人找自己的,這叫「包包飯」,劉少奇也跟大家一起吃「包包飯」。可是一天中午,吃午飯時一直沒見到劉少奇,起先大家以為他有事先吃了飯,一問炊事員,才知道為了節約糧食,劉少奇一天三餐改為兩餐……

今年是劉少奇誕辰120周年。劉少奇之子劉源著書回顧父親劉少奇的軍事生涯。他說,寫書的主要目的是反思歷史,吸取教訓,我們是"怎麼來的"?想當年,在艱難困苦、九死一生的環境下,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對比當年,現在的條件好多了,那麼回顧歷史,我們該怎麼走向未來呢????


得知劉源同志著作《夢回萬里 衛黃保華——漫憶父親劉少奇與國防、軍事、軍隊》即將出版,很是期待,以為與許多革命領袖親屬回憶錄一樣,將是一本以作者特殊身份寫成的內幕故事集,可以滿足人們對塵封歷史的好奇心。待新書問世,細細讀過,大感意外,發現這其實是一部經過深度挖掘和認真考究的信史,同時也是一部站在今天反思既往的史論。正像作者所說,本書來源於「獨家掌握的史料和補白新解」,如同《史記》中的「太史公曰」,夾敘夾議的文風,既還原歷史又評述歷史,寫出了情感和理性的溫度。



回憶錄可分「公撰」、「私撰」兩種。「公撰」是有組織的、有一班人馬幫助整理。因為是組織行為,所以佔有資料多,原始材料多,敘述上忌諱較多,比較拘謹,一旦牽扯到敏感問題,也有挾加私筆的,文過飾非,很難有「如刀的史記」、傳世久遠的《論語》那樣的回憶「公撰」。劉源同志這本書屬於「私撰」,劉源同志在著作的最後一段寫到「今天向大家敘述的主題正是在那個群星燦爛的年代,父親與領袖、戰友、同志、人民群眾的故事(無一項不是),所以盡量多寫上共事者姓名,而我講述的主角,是一位學子、平民、凡人,在人民群眾中、革命事業中,在學習鍛煉、忘我奮鬥中,成長為一位導師、領袖、偉人——一名真正共產黨員的故事」。本著作完全是個性化的寫作,文責自負、忌憚較少,思想放得較開,所述之事情感真切,有些地方甚至是情感傾瀉。

這種傾瀉處很多,如著作260頁中寫到「父親的一生與軍隊、軍事、國防確有不解之緣、緊密相連,那個時代,決定了他必須為保衛炎黃子孫而拼搏,必須為振興中華而革命;那個時代,決定了他的理想信念、文武兼備,造就了他的卓越卓犖、文武殊榮。他披肝瀝膽,乘勢順民、披荊斬棘、衛黃保華、將永昭史冊」。


他的敘述是有史可查、有論可證。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傾瀉情感中保持著理性。我們黨建國前後各有一個「若干歷史問題決議」,劉源同志的著作很好的體現了這兩個決議。正如他在前言中寫到「為了便於理解,史實外加了些背景介紹,意義概述和簡單評價,少不了保留些子女的感情回顧及點評,盡量注意黨史上掌握的分寸,也闡述些獨見而非共識,或許可對史實提出個新視角。謹與讀者學者共同思考,請概允、請海涵、請體諒」。前言中最後一點寫到「本人獨家掌握的史料的補白新解,或許可為史實增添點新內容,講述於眾、共享於眾、評判於眾、我自負責」。


敢於負責來源於客觀公正。「私撰」最忌是個人功利心,劉源同志的著作所現的「功利」是個人的,也是民眾的,更是歷史的。所以劉源同志有很強的「公器」意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薪火相傳的使命,中國當代史雖然不長,但卻是五千年從未有的大變局,置身在這個歷史變遷過程中的人們,所經歷的起落之大(如劉少奇、鄧小平),悲喜情感之強(如劉源),是他人難以想像的。由於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中疾行的歷史,歷史場景變動頻繁,過程激烈,也不免會給後人留下許多空白。劉源同志的著作正是在添補這種空白。



1964年,劉源第一次當兵鍛煉時與李勇(右,李富春外孫)的合影(「政事兒」翻拍於劉源新書)

1


這本書是對人民軍隊成長歷史研究的有益補充


我軍是黨艱辛締造和絕對領導的武裝力量,劉少奇作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在軍隊創建和發展歷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書中以「旗」與「槍」為線索,揭示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白區鬥爭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密切關係,這為軍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劉少奇同志在南昌起義前的「卷旗不交槍」,在順直和北滿鬥爭中的「卷旗抓槍」,在山西新軍中的「換旗抓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鬥爭中的「護旗擴槍」,又一次生動回答了我們這支軍隊是從哪裡來的、靠什麼發展壯大的,又一次有力證明了「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有了黨的理論旗幟引領,有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軍隊才能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


2


這本書是對劉少奇同志生平研究的豐富發展

以往的研究,側重於劉少奇同志在黨的建設和治國理政領域的貢獻,對他與國防、軍事、軍隊的關係較少涉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深切懷念創建和培育了人民軍隊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同志和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恆、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和軍事家。他們的豐功偉績,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史冊上。」劉源同志在書中詳盡記述了劉少奇在反圍剿鬥爭中指揮松毛嶺戰役,長征路上領導紅八軍團和紅五軍團,在華北組織平原游擊戰和冀東大起義,皖南事變後,臨危受命、力挽狂瀾,領導重建後的十幾萬新四軍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開闢華中抗日敵後根據地,提出抗戰後「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戰略方針,根據中央決定組織指揮大軍搶佔東北,東北解放後,形成百萬雄獅高歌打回關內。解放戰爭中領導城市地下工作,負責援越抗法等波瀾壯闊的鬥爭篇章,一件件詳實的史料,一個個感人的細節,全面再現了劉少奇同志為創建和培育人民軍隊、發展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建設現代化國防付出的心血、建立的功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是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劉少奇始終與毛澤東一道堅定地沿著這條道路披荊斬棘,這是他在黨內歷史地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解讀毛劉真實關係的一把鑰匙。劉源同志對這些歷史的追憶,補上了劉少奇同志光輝形象的一塊重要拼圖,盡到了革命家後人和革命事業傳人的責任。


3


這本書也是對我黨我軍光榮傳統的生動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基因」。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劉少奇同志念茲在茲的「衛黃保華」就是這個初心和使命的寫照。在革命征途上,劉少奇坐過牢,遇過險,蒙受過錯誤路線的殘酷打擊,也為革命獻出了幾位親人的生命,但他始終信仰堅定,對黨忠誠,追求真理,堅持原則,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無私無畏,這就是為了追求初心和使命所表現出的黨性。劉少奇同志著名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系統闡述了黨性理論,劉源同志的回憶為劉少奇踐行黨性作了有說服力的註解。通過這本書,我們還看到在血與火的戰爭考驗中,劉少奇同志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特有的精神品質,是傳承後人、永放光芒的制勝基因,面對強國強軍路上的風險挑戰,這種品質彌足珍貴。

劉少奇同志是一位有著特殊遭遇的歷史人物,作為親人寫就的史傳,不可避免會引起一些關注和討論,有些是出於對歷史事實的知仁知智,也有些則可能源於對歷史觀點的固執偏見,但相信更多人會從這本書中汲取到有益的正能量,爭論很正常,攻擊不可取,為還原真實歷史得出有益的結論,歡迎嚴肅討論。但對歷史人物,特別是對創造歷史的偉人,必須尊重。正像劉少奇同志所說----「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


來源 /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作者 / 流石


編輯 / 張浩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觀察家 的精彩文章:

日本人又得諾獎了,18年18個諾貝爾獎,日本為什麼這麼厲害?

TAG:青年觀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