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傳統村鎮的保護與開發,要守得住最核心的「精氣神」

傳統村鎮的保護與開發,要守得住最核心的「精氣神」

原文 :《全面認識農村的文化生態系統構成》

作者 |石家莊學院 陳朋

圖片 |網路

在國家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和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大方向、大規劃的背景下,在傳統村鎮保護性開發中建設好文化生態是十分必要。這便要求我們從宏觀的文化生態視角,以系統性思維,建立基於核心價值的傳統村鎮保護體系;堅持以人文本,使傳統村鎮的開發與保護走向動態、積極、多元、包容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摸清家底,系統調研

傳統村鎮之所以進行保護性開發,就在於其具有一定的文化、歷史、科學、藝術、社會等價值;就在於其具有區別於他地的獨特性。

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對目標開發的傳統村鎮進行系統的文化生態調研以徽州地區的傳統村鎮的文化生態調研為例:徽州地區以徽商為經濟基礎,以宗族為社會基礎,以理學為價值觀基礎。該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體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而且非遺的密集度高,類型十分豐富;當地的非遺產生、流傳於民間,但是具有很高的文人審美意趣;精粹性高,甚至可以代表國家級技藝;與日常生活緊密,至今在居民的生活中都具有實用功能。多重文化因素相聯繫,構成了徽州地區完整的文化生態系統。

其次,對目標傳統村鎮的文化生態要進行家底核查,具體可以劃分為民俗文化類、民間習俗類、村民信仰類、農耕習俗類、傳統音樂類、傳統競技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在調研的基礎上,需要整理出目標傳統村鎮的文化遺產名錄,理清目標傳統村鎮的文化發展、傳承和傳播脈絡,在此基礎上,針對其特殊價值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具體可分為文化創造力價值,文化影響力價值,文化代表性價值,地域特色價值,技能水平價值,歷史傳承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等七個方面。在上述基礎上,我們可以構建出包括空間格局完整性、傳統風貌真實性、文化生態豐富性和功能活力持久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全面認識當地的文化生態系統構成。

實事求是,科學規劃

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要建立傳統村鎮保護性開發的科學規劃。

文化生態一定要是本真的,是原著民身邊的,是傳統村落本身所固有的,是要鄉民在經過開發後依然能夠找尋得到鄉愁的。如果偏離了本真性,這就談不上對傳統村鎮的保護了。同時,傳統村鎮保護性開發中的文化生態建設,一定要具有時代特徵和人文基因的典型性。首先,是時代的典型性。是明清時代的古村古鎮,還是民國時期的古村古鎮,一定要體現出各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文化肌理。其次是空間典型性。傳統村鎮在開發保護前一定會因時代的變遷,受到外來「物種」、「新事物」的侵佔,而空間典型性就是要保留該有的,去除不合時宜的「洋化的」和「城市化的」等不該保留的東西。

另外,傳統村鎮的保護性開發要尊重當地的活態性,這是文化生態留存的基礎。活態性需要通過生產性保護來實現,這便要求保留一定的原住民生產生活方式,使文化遺產能夠在百姓日常的生產生活中照常使用。

旅遊活動的進行,會在特定時間內驟然給當地的生態承載力造成壓力,甚至破壞原有文化生態系統。傳統村鎮的開發主要是指將其作為旅遊地吸引遊客參觀的開發方式。因此在規劃階段就要未雨綢繆。例如遊客湧進,攜帶的電子科技產品、現代衣著服飾對當地造成的衝擊;公共廁所、排水系統的建設;民房客居、交通設施的建設;餐余垃圾的處理等。原本封閉的傳統村鎮在開發前尚有傳承下來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而突然湧進的遊客勢必會帶來多元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確保傳統村鎮精神維度的獨特性,使之不受不良世界觀的衝擊,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而且,作為景點開發的傳統村鎮,最大的變化就是商業的興起。而根據目前已開發的傳統村鎮的經驗表明,捨棄傳統村落最為珍貴的民俗傳統,過分地迎合旅遊者的興趣,導致了商業的泛化,對當地的民風民俗造成了破壞。傳統村落在保護與開發後,其要兼容生產生活以外的更多社會功能,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道德行為的放縱會造成對歷史傳承下來的村規民約的挑戰。

文化生態的建設路徑

文化生態的建設歸根到底是人的行為,因此要激活文化資源再生運用的人才、機構和場域。

激活文化資源通過建立文化生態發展軸、文化遺產密集區、文化遺產保護區、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等文化場域,使文化資源有安棲之所。此外,還要為從事特色民俗文化產品生產的盈利或非盈利性機構、作坊提供發展空間,例如非遺產品展示銷售區、非遺技藝傳承地、非遺宣傳大會等。通過公益性的公共文化場域和盈利性的市場系統場域的共同打造,為文化生態的傳承提供合適的場所。另外,注重對包括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將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創意性人才在內的文化引導者的培養,通過文化引導者的作用,激發建設主體的積極性。要跟隨時代發展大潮,充分利用互聯網等高新技術手段,建立虛擬的文化場域,拓展傳統村鎮的展示、宣傳渠道,促進傳播和發展。

擁抱現代,但不迷失自我傳統村鎮的保護與開發,不僅要使得原住民生活得更好,留得住文化的根。而且要通過其本身的文化魅力,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將國內遊客乃至國際遊客吸引至此。從研究文化參與的趨勢和形態入手,從消費、閑暇時間和文化參與方式等三個角度進行考慮。傳統村鎮的開發與保護工程不僅僅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是惠及原住民和遊客的活態化歷史傳承場所。要堅持吸引遊客但不無底線迎合遊客,擁抱現代但不迷失自我,打造喜聞樂見但不嘩眾取寵的文化參與方式。

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規劃與支持要通過財政撥款起到引導作用,改善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機制,促進規劃建設的科學化。同時要研究民間資源的利用情況,引導公益性基金、民間資本參與進來。

文化多樣性要針對不同的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分類保護,具體可以分為資料性保護、傳習性保護、館藏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展示性保護和體驗性保護等。通過合理的保護、開發、利用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證文化的多樣性。

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也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過度到從頂層設計出發統籌發展的階段。因此,針對傳統村鎮的保護與開發要能守得住最核心的「精氣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和諧共生。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7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地緣政治」:自《戰國策》已有之!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