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煮酒|到底是誰謀殺了大都督周瑜?絕非諸葛孔明!

三國煮酒|到底是誰謀殺了大都督周瑜?絕非諸葛孔明!

原標題:三國煮酒|到底是誰謀殺了大都督周瑜?絕非諸葛孔明!


文:河湟三月


有句名言,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這話沒錯,但在關鍵時刻,改寫歷史的往往是少數人,三國時期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有個別英雄人物扭轉了歷史的走向。

毫無疑問,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它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而決定這次戰爭結局的眾多人物中,周瑜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長期以來,受戲劇小說等影響,周瑜一直被塑造成一個氣量狹隘之人,其實歷史上的周瑜是一個很有雅量英雄人物。他出身名門,其父為東漢末年洛陽令周異,其堂祖父,及堂叔皆位至列三公之一的「太尉」。


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的周瑜,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而且精通音律,據說宴席之時,有彈琴者出現跑調,當時已半醉中的周瑜馬上聽了出來,回過頭來看彈琴者,固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


然而,周瑜志向不在詞曲音律,而是志平天下,故二十一歲時就投靠孫策。兩人並肩作戰,關係密切,後同娶橋公之女,結為連襟,成為孫策主要的倚重力量。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當時江東局面不穩,人心浮動,周瑜從外地帶兵返回吳郡,帶頭擁護孫權的領導地位,為樹立孫權的權威,穩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孫權對周瑜也頗為敬重,能夠登堂入室,拜會孫權母親,表明拿周瑜當自己人看。


周瑜是個關鍵時刻能起決斷作用的人,比如官渡之戰後,曹操乘風頭正盛之勢,提出要求孫權納質子,當時眾人眾說紛紜,爭執不下,唯有周瑜堅持反對,堅定了孫權的決心,使得孫權後來免於受制於人。同樣,在赤壁之戰前夕,與曹軍是戰是和,孫權舉棋不定之時,周瑜一錘定音,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然而就這樣一個本該繼續大放異彩,前途無量之人,卻在赤壁之戰兩年後,就病死在巴丘,時年三十六歲,令人惋惜之餘,不僅難免疑問,周瑜的死因究竟為何?真的是死於疾病,還是另有隱情?


關於周瑜的死因,官方說法是「箭創崩裂」,也就是死於傷口感染。當然這種說法,理論上說得通,但仔細一推敲,不難發現種種疑團。


首先,周瑜受傷時建安十二年(208年),圍攻曹仁時中箭受傷,至此已經兩年有餘,就算是舊傷未愈,突然死於行軍途中,實在有點突兀。

因此,歷來有人就推測,周瑜死於政治鬥爭,遭人暗算,當時,周瑜位高權重,官拜大都督,是孫吳集團的實權人物,誰敢向他伸出黑手?唯有一個人,就是孫權!


這看上去,有點自毀長城,但根據當時政治格局,不排除這種情況的發生。


那麼,孫權為何要對周瑜下黑手,這要從內外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內部來說,周瑜終究是跟隨孫策出身的,隨著孫權權力的穩固,急需要培養自己心腹班子,像周瑜這樣前朝臣子,必須要退出核心圈子,如果是周瑜是屬於老臣,或許孫權還能慢慢等幾年,讓他逐漸淡出,可惜的是,周瑜當時年富力強,正當盛年,孫權等不起。


或許有人說,孫權不見得嫉恨周瑜,不然為何還要在周瑜死後,要任命周瑜推薦的魯肅擔任大都督。其實這完全忽視了一個因素,那就是魯肅和周瑜完全不是一類人。


魯肅是個很懂得官場生存之道的人,能夠做到左右逢源,但周瑜表現出來的多是咄咄逼人的強勢,這恰是人主之大忌。

從外部來看,赤壁之戰後,天下鼎立之勢已形成,對於未來吳國之路怎麼走,具體來說當時持兩種路線之爭,就是三分天下派和中分天下,周瑜是持後一種意見,具體來說,就是先消滅劉備,奪得益州,這樣便可以佔得半壁江山,進而逐鹿中原,與曹魏爭奪天下。


不過,孫權是持三分天下意見,就是聯合劉備,削弱曹魏,在三國政治格局中贏得主動權。


當時周瑜位高權重,孫權不得不遷就他,周瑜的西行伐蜀,最終因中途死去,半途而廢。此後,討伐益州便束之高閣,再無人提及。


相對於周瑜個人的生命,他的政治宏圖才是真正生命線,因此可以說,正是孫權終結了周瑜的性命,至於周瑜本人的死因,相對而言,已顯得無足輕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壹 的精彩文章:

封神有戲|上古正神女媧集結天下群妖,藏最強帝國覆滅之謎?

TAG:白馬晉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