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洛陽詩看洛陽史||從李謨偷曲看東都梨園

從洛陽詩看洛陽史||從李謨偷曲看東都梨園

原標題:從洛陽詩看洛陽史||從李謨偷曲看東都梨園



唐朝詩人張祜(hù),狷介不媚人,曾因嘴快得罪白居易,別人說他二,他卻不在意。其詩有兩個特點:第一能引舊事入詩,翻出新意;第二常常筆涉藝人,小資情迷。

他有一詩流傳甚廣。詩云:「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此詩悲愴,唏噓跌宕。該詩寫一位女歌手,離家三千里,入宮二十年,因故得罪皇帝,不幸被判死刑。臨死一聲悲歌,雙淚落在君前,遂使「聞者動憐」,再使「蒼天黯然」,結果皇帝動容,降旨對其緩刑。


此詩寫藝人,有「我見猶憐」之感。張祜還有一詩,亦牽涉藝人。詩云:「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


這一首詩容量更大,關涉一皇帝、一笛手、一行宮及整個大唐東都梨園。


話說開元年間,唐玄宗常住洛水之畔上陽宮。上陽宮乃高宗朝修建,屬於皇帝行宮,殿宇高聳,日月近雕梁,門對河洛風,日日弦歌起,洛水穿其中。當時,天下富足繁榮,此宮盛況空前:觀風殿前歌似燕,夜光杯里人如酒。有一年正月十四日夜,宮廷樂師在上陽宮譜就一首新曲《紫雲回》,曲調十分優美,玄宗聽了意猶未盡,又用玉笛吹奏了此曲。

此曲本屬宮廷音樂,按說外人不能知。但次日元宵之夜,玄宗微服上街觀燈,忽聽酒樓上傳出《紫雲回》笛聲。玄宗大驚,忙命人把吹笛人叫來審問。吹笛人說:「昨晚我在天津橋賞月,聽到宮中有人吹笛,且是新曲,就把曲譜記下了。」玄宗驚奇,再問話時,那人乾脆說:「我頗能笛。還偷學了多首,儘是宮中新曲。」玄宗命他一吹,果然合譜,出神入化。玄宗大喜,遂將他留在宮中。此人就是李謨,這便是「李謨偷曲」的故事。此事被唐人記載在《教坊記》里,其中有「明皇嘗獨召李謨吹笛逐其歌」句。


李謨站在天津橋上,便可偷學宮廷音樂,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大唐東都洛陽,亦如西京長安那樣設置各府衙,其中太樂署、鼓吹署、教坊、梨園等皆為音樂機構。樂舞界名人也都在洛陽生活演出,李龜年、李鶴年、李澎年在洛都有高宅大院。音律家兼田園詩人王維,也經常現身洛陽。


當時東都教坊常譜新曲。新曲既成,便由梨園子弟數千人或歌或舞,及時達於皇帝視聽,以代表皇家新樂舞。唐代諸帝都很重視洛陽樂舞,唐玄宗第五次巡幸洛陽時,一住就是大半年。他游幸三鄉驛眺望女幾山(女幾山即宜陽花果山),聽聞故事,受到啟發,便與楊玉環合作編排了《霓裳羽衣曲》(亦有同名樂舞),這是洛陽山水對玄宗樂舞靈感啟發的明證。唐玄宗還令駐洛音樂機構注意挖掘東都胡樂。北魏孝文帝時,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從而為洛陽帶來北方少數民族樂舞,使得洛陽胡樂資源豐富,其中尤以龜茲琵琶、羌笛為最。


至於玄宗本人,更是深受東都音樂養分的滋養,他每居洛陽,皆視舞察樂,譜寫成新曲,他的得意之作《凌波曲》就是在洛陽完成的。據《楊太真外傳》記載:玄宗幸東都,夜寢夢遇龍女為水族乞樂,便用胡琴奏踏水而舞的《凌波曲》。此曲後來傳至長安,新豐舞女謝阿蠻憑這首舞曲聞名天下,並受到玄宗的賞識。


還有那個李謨,在洛陽偷了宮廷新曲反而受到重用,真的是非常幸運了。因為他既非朝官,也不是皇親國戚,肆意偷曲,然後狂奏,被追責時竟說是在天津橋上聽曲記譜,此話斷不可信——天津橋位於如今洛陽橋西200米處,平時夜禁,早晚開鎖落鎖,只有元宵節三天讓市民上橋賞月。正月十四日夜橋上人流滾滾,熱鬧非凡,站在橋上豈能聽到上陽宮傳出的微微笛聲。此話玄宗怕也不信,只是欣賞李謨笛藝,才免其責,讓其入宮。

其實李謨說謊與否並不重要,這件事讓我們發現了東都宮廷音樂系統,這便足夠。盛唐之時,洛陽不但是花城,也是樂城!

最後說詩,第一句「平時東幸洛陽城」,此句省略「唐玄宗」三字,意思是說他在開元盛世歌舞昇平之時光臨東都。「天樂宮中夜徹明」,皇家音樂如天籟在宮中徹夜奏鳴。「無奈李謨偷曲譜」,可惜這嚴禁外人聆聽的皇家樂曲竟然被李謨偷得。「酒樓吹笛是新聲」,酒樓鬧市上笛子吹奏的正是宮中的新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河洛 的精彩文章:

鏡映千秋||千秋節贈千秋鏡

TAG:人文河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