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眾所周知,家庭教養在人的成長中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

從孩子的叛逆到糟糕的學習成績,不良的親子關係和不好的家庭模式會引發各種問題,就像前段時間央視紀錄片《鏡子》中的一首小詩: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地相似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我要用行動把我的家人從夢中喚醒

是的,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

良好的家庭模式可以使孩子向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不良的家庭模式則會讓孩子向著攻擊性的方向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更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思維能力?

?善於聽取意見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在善於聽取意見的民主家庭中,孩子能充分發揮自主性和能動性,信任感被孩子內化為學習潛力和動力,運用於學習的自我管理中,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高曉松的微博上,有一張女兒Zoe笑盈盈地拿著卡片的照片,卡片上寫著自己名字。什麼事讓孩子這麼高興?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高曉松幽默地解釋說:「鑒於女兒在諸如勸阻姥姥姥爺吵架、給媽媽做攝影師等問題上有重大立功表現,並已堅持一年自己坐校車往返十里外的幼兒園,今天她隆重獲得了長期抗爭才取得的民主權利:家庭事務投票權……」

從這件趣事可以看出,高曉鬆通過「民主」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獨立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並讓孩子意識到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利。

民主的家庭環境能成功地鼓勵孩子發揮和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孩子將具有較強的內部學習動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超過了對外在獎勵的興趣,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動力強烈而穩定。

?放手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習慣對孩子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長更關注與學習相關的「預習、複習」等習慣和行為,而忽略了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才是促進孩子學習成績的出發點和著力點

有個親戚,辭掉工作,在家當全職媽媽,專心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她將照顧孩子做到了極致,可讓周圍人費解的是,孩子的成績卻一直排在班上倒數幾名。

孩子的媽媽說,家人希望孩子把精力全都放在學習上,從來不捨得讓孩子幹家務。

其實,孩子不僅不笨而且天資聰穎,是因為媽媽包辦了一切,讓孩子做事喪失主動性,並把這種被動帶到了學習上。

做家務,實則是對孩子從身體到心靈的一系列培養,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幫助。

分類和收納的意識,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類歸納才能理清,學習知識也要分類歸納才能融會貫通。

孩子剛開始學習做家務,通過模仿媽媽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設親子閱讀環境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在智能手機迅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成為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但其實,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與家庭教育關係最為密切。

近日發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調查顯示,近五成家庭藏書量不超過25本,部分四、八年級學生報告家長「從不或幾乎不」進行親子閱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增加親子閱讀的頻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令孩子在閱讀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增加閱讀量。

家長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提前給孩子報大量輔導班的時候,卻忘了起跑線在哪裡。一味地搶跑,似乎消耗了孩子太多的體力和精力。

要知道,作為父母的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愛讀書的你,就是孩子閱讀的「起跑線」;在孩子閱讀方面用心的你,就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起跑線」。

?父母擁有穩定情緒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有一句話叫做:「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庭成員間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父母的消極心境會投射並傳染子女,尤其對較為敏感的孩子來說,如果父母的情緒不一致,則孩子的心理調適就比較困難。久而久之會給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影響其學習效果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當父母工作勞累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淘氣打碎了家裡的東西,作業沒寫在看電視,有多少人可以抑制住自己內心的怒火,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講道理?有多少人會把自己情緒失控的責任都推給孩子的「淘氣」和「不聽話」?

父母情緒不穩定,孩子很難不處於緊張和恐懼中,長大後很容易參照父母的方式處理問題,甚至缺乏對世界最起碼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也影響學習成績。

而父母情緒平和友善,孩子也會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看待世界的感受也更加寬容,情商也會更高,成績也會更理想。

?父親積极參与教育的家庭,孩子學習成績更優秀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研究發現:孩子智能發展的高低與和父親接觸的密切程度息息相關。

心理學家麥克-閔尼指出:一天中,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內接觸不到6小時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員還發現,父親對女孩子的影響力要大於對男孩子的影響力,與父親密切相處的女兒數學成績則更佳。

父親對於孩子的支持會讓孩子更加樂觀,能獲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最終能在學校獲得更高的成績。

實際生活中,太多的父親擔任取款機的角色,固執的認為陪伴是母親的責任。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就像一團影子,既隨處可見卻又永遠摸不到,現在我們稱其為「喪偶式」教育。

去年發布的《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父親缺失孩子成長」的現象較嚴重。


這種家庭模式下,孩子學習更出眾

從數據上看,一半以上的家庭里,孩子是由媽媽陪伴的,爸爸陪伴孩子的家庭,僅佔12.6%。

爸爸的缺失似乎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奇葩說》中,如晶說過:「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孩子這部連續劇,不看你就補不回來了。

我們不僅要對孩子說「我愛你」,更要告訴他們「有我在」。真心想著孩子的爸爸,即使工作再忙,也會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哪怕只有10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伴下的那份愛意也能種在孩子心間。

我們可以錯過一場盛大的演出,可以錯過一次豐盛的宴席,可以錯過一晚朋友的聚會,但孩子的成長,真的不容錯過。

結 語

英國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過,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輕心。

他說:「教育上的錯誤和配錯了葯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生清洗不掉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