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太子苦盼25年終登基,卻因太緊張而中風發作,8個月後黯然退位

唐朝太子苦盼25年終登基,卻因太緊張而中風發作,8個月後黯然退位

公元626年7月2日,剛建國8年的唐王朝爆發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該政變以李世民手刃兄弟: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逼迫父親唐高祖李淵禪位於己而告終。雖然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但他同時也創下了唐朝父子、兄弟為爭奪權位相殘的先例,此後「玄武門之變」類似政變層出不窮,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唐朝中期唐德宗、唐順宗、唐憲宗這三位父子孫的權斗故事。

唐德宗李適出生於大唐盛世,卻經歷了安史之亂,親眼見證了「馬嵬之變」和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父子孫3代的權斗過程,這讓他的性格產生了兩種極端:一方面產生了恢復中央權威的雄心,另一方面又急於求成、猜忌心極重。皇帝擁有強烈的權力欲和猜忌心,而唐代的皇太子又往往成為宮廷權力鬥爭陰謀中的犧牲品,這讓皇太子李誦在25年的儲君生涯中一直小心謹慎,即便如此他的太子之位還是差點被廢。

李誦作為長子有10個弟弟,其中8個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另外2個來歷卻十分奇特:二弟實際是他的堂兄,六弟更是自己的兒子。二弟李誼是唐德宗弟弟李邈的兒子,李邈死後,李誼被過繼給唐德宗作養子。六弟李源其實是李誦的兒子,因唐德宗寵愛這個孫子,就讓他作自己的兒子。唐德宗對侄兒和孫子無比寵愛,卻對自己的親兒子們非常冷淡,與其說不喜歡他們,不如說是對他們的忌憚,生怕自己像唐玄宗一樣被兒子奪了權位。

因此,為了防止兒子奪權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給他權力,所以唐德宗雖封李誦為太子名號,卻讓李誼掌握實權,如派他去看望郭子儀、任命他當元帥討伐叛鎮李希烈、派他代表皇帝慰勞駐軍等等,更甚至在「涇原兵變」中唐德宗出逃,派李誼在前面開路,而讓李誦殿後禦敵。787年8月,李誦的丈母娘郜國公主被人告發與人淫亂,唐德宗終於找了個廢太子的理由,並打立李誼為太子,但在宰相李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諫下才作罷。

李誦經過此次廢太子風波後更是謹小慎微,他在辦公外的時間,不與朝官往來,自居深宮之中韜光養晦,為自己登基後大展宏圖做準備。804年秋天,63歲的唐德宗身患重病,不知李誦是太過開心還是太過悲傷,亦或是精神長期的過度緊張所致,他突然患了中風。唐德宗彌留之際,諸王親戚都在病榻前侍奉,卻唯獨沒有自己的大兒子,他十分傷心,流淚嘆息,這或許是他臨死時最悲哀的一件事。

805年正月23日下午,唐德宗駕崩,關於李誦重病能否繼位的流言傳得滿城風雲,宮廷內各方勢力更是劍拔弩張。就在這關鍵時刻,李誦突然在大明宮西面的九仙門外召見統領禁軍的諸軍使,大家見太子能夠行動,各種流言和猜測才逐漸平息,京城人心初步安定。26日,李誦在長安西內的太極殿登基,是為唐順宗。然而,不知唐順宗是太過激動還是大病未愈,到發表登基感言時竟說不出話來,後人推測這是中風導致的語言功能喪失。

唐順宗登基後開始大展宏圖,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對先帝後期的各種弊政進行改革,政治面貌煥然一新。可是由於唐順宗的中風後遺症十分嚴重,始終未能恢復語言功能,只能偶爾接見群臣,無可避免地疏遠了大臣,而讓常在身邊侍奉的太監有了可乘之機。當時掌握傳達詔令大權的宦官俱文珍因順宗親信原東宮宦官李忠信而心懷不滿,於是投靠順宗長子李純欲建擁立之功。

805年3月下旬,俱文珍利用唐順宗與群臣的溝通障礙,假借順宗名義向群臣表示要立李純為太子,並讓翰林學士在冊立太子詔令上寫下「立嫡以長」四字。躺在床榻上的順宗看後認為是群臣的意見,便點頭同意,3月24日,李純被冊立為皇太子。此後俱文珍大力打擊順宗親信,並掌握中央神策軍的指揮權。7月,唐順宗在宦官的逼迫下令皇太子監國。8月,唐順宗退位,太子李純即位,是為唐憲宗。

806年,唐順宗去世,享年46歲,他從即位到退位僅8個月時間,可見這場父子權斗的激烈程度,而他的死因也撲朔迷離,有人猜測他是被兒子唐憲宗殺害。唐憲宗繼位後勵精圖治,在德宗、順宗的基礎上開創了「元和中興」的繁榮盛世,並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權威,或許他只有獲得這樣的驕人成績才能慰藉自己和九泉之下的父皇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乾隆要外國人下跪卻慘遭拒絕:我們雙膝跪上帝跪女人,就是不跪皇帝
宋太祖9世孫不堪窮苦,為了當皇帝違背這條祖訓,大宋王朝因此滅亡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