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子與偽君子

君子與偽君子

原標題:君子與偽君子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觀察中國整個的歷史,可能的線索甚多,每個線索都可貫串古今,一直牽引到目前抗戰建國中的中國。「君子」一詞來源甚古,我們現可再用它為一個探討的起發點。

封建時代,人民有貴賤之分,貴者稱「士」,賤者稱「庶」。「君子」是士族階級普通的尊稱;有時兩詞連用,稱「士君子」。士在當時處在政治社會領導的地位,行政與戰爭都是士的義務,也可說是士的權利。並且一般講來,凡是君子都是文武兼顧的。行政與戰爭並非兩種人的分工,而是一種人的合作。殷周封建最盛時期當然如此,春秋時封建雖已衰敗,此種情形仍然維持。六藝中,禮、樂、書、數是文的教育,射、御是武的教育,到春秋時仍是所有君子必受的訓練。



由《左傳》《國語》中,可知當時的政治人物沒有一個不上陣的。國君也往往親自出戰,晉惠公竟至因而被虜。國君的侄兄弟也都習武。晉悼公的幼弟揚干最多不過十五歲就入伍;因為年紀太輕,以致擾亂行伍而被罰。連天子之尊也親自出征,甚至在陣上受傷。如周桓王親率諸侯伐鄭,當場中箭。當兵絕非如後世所謂下賤事,而是社會上層階級的榮譽職務。平民只有少數得有入伍的機會,對於庶人的大多數,當兵是一個求之不得的無上權利。


在這種風氣之下,所有的人,尤其是君子,都鍛鍊出一種剛毅不屈、慷慨悲壯、光明磊落的人格。「士可殺而不可辱」,在當時並非寒酸文人的一句口頭禪,而是嚴重的事實。原繁受鄭厲公的責備,立即自殺。晉惠公責里克,里克亦自殺。若自認有罪,雖君上寬恕不責,亦必自罰或自戮。鬻拳強諫楚王,楚王不從;以兵諫,楚王懼而聽從。事成之後,鬻拳自刖,以為威脅君上之罪罰。接受了一種使命之後,若因任何原因不能復命,必自殺以明志。

晉靈公使力士麑去刺趙盾,至趙盾府後,發現趙盾是國家的棟樑,不當刺死,但顧到國家的利益,就不免違背君命;從君命,又不免損害國家。所以這位力士就在門前觸槐而死。以上不過略舉一二顯例,類此的事甚多,乃是當時一般風氣的自然表現。並且這些慷慨的君子,絕不是純粹粗暴的武力。他們不只在行政上能有建樹,並且都能賦詩,都明禮儀,都善辭令,不只為文武兼備的全才。一直到春秋末期,後世文人始祖的孔子,教弟子仍用六藝,孔子自己也是能御能射的人,與後世的酸懦絕非同類的人物。


到戰國時,風氣一變。經過春秋戰國之際的一度大亂之後,文化的面目整個改觀。士族階級已被推翻,文武兼備的人格理想也隨著消滅。社會再度穩定之後,人格的理想已分裂為二,文武的對立由此開始。


文人稱遊說之士,武人稱遊俠之士。前者像張儀以及所有的先秦諸子,大半都是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用讀書所習的一些理論去遊說人君。運氣好,可謀得卿相的地位;運氣壞,可以招受奇辱。張儀未得志時,曾遭楚相打過一頓,誣他為小偷。但張儀絕不肯因此自殺,並且還向妻子誇口:只要舌頭未被割掉,終有出頭露面的一天。反之,聶政、荊軻一類的人物就專習武技,誰出善價就為誰儘力,甚至賣命。至於政治主張或禮儀文教,對這些人根本談不到。所以此時活動於政治社會上的人物,一半流於文弱無恥,一半流於粗暴無狀。兩者各有流弊,都是文化不健全的象徵。


到漢代,遊俠之士被政府取締禁止。後世這種人在社會上沒有公認的地位,但民間仍然崇拜他們,梁山泊好漢的《水滸傳》就是民間這種心理的產品。


漢以後所謂士君子或士大夫完全屬於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的系統。漢武帝尊崇儒術,文士由此取得固定不變的地位。純文之士,無論如何誠懇,都不免流於文弱、寒酸與虛偽;心術不正的分子,更無論矣。唯一春秋以上所遺留的武德痕迹,就是一種臨難不苟與臨危授命的精神。但有這種精神的人太少,不能造出一個遍及社會的風氣。因為只受純文教育的人很難發揮一個剛毅的精神,除非此人有特別優越的天然稟賦。可惜這種稟賦,在任何時代,也是不可多得的。

至於多數的士君子,有意無意中都變成偽君子。他們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身體與人格雖非一件事,但一般地講來,物質的血氣不足的人,精神的血氣也不易發達。遇到危難,他們即或不畏縮失節,也只能顧影自憐地悲痛嘆息,此外一籌莫展。至於平日生活的方式,細想起來,也很令人肉麻。



據《荀子》記載,戰國時代許多儒家的生活形態已是寒酸不堪。後世日趨愈下。漢代的董仲舒三年不涉足於自己宅後的花園,由此被人稱讚。一代典型之士的韓愈,據他的自供,「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這位少年老成者日常生活的拘謹迂腐,可想而知。宋明理學興起,少數才士或有發揮。多數士大夫不過又多了一個虛偽生活的護符而已。清初某理學先生,行步必然又方又正,一天路上遇雨,忽然忘其所以,放步奔避。數步之後,恍然悟到行動有失,又回到開始奔跑的地方,重新大搖大擺地再走一遍。這個人,還算是誠懇的。


另外,同時又有一位理學先生,也是同樣地避雨急走,被旁人看見指摘之後,立刻掏腰包賄賂那人不要向外宣傳!這雖都是極端的例子,卻很足以表現一般士君子社會的虛偽風氣。這一切的虛偽,雖可由種種方面解釋,但與武德完全脫離關係的訓練是要負最大的責任的。純文之士,既無自衛的能力也難有悲壯的精神,不知不覺中只知使用心計,因而自然生出一種虛偽與陰險的空氣。


我們不要以為這種情形現在已成過去,今日的知識階級,雖受的是西洋傳來的新式教育,但也只限於西洋的文教,西洋的尚武精神並未學得。一般人民,雖因兩千年來的募兵制度,一向是順民,但經過日本侵略的刺激之後,多數都能挺身抵抗,成為英勇的鬥士。正式士兵的勇往直前,更是平民未曾腐化的明證。至於知識階級,仍照舊是偽君子。

少數的例外當然是有的,但一般的知識分子,在後方略受威脅時,能不增加社會秩序的混亂,已是很難得了。新君子也與舊君子同樣地沒有臨難不苟的氣魄。後方的情形一旦略為和緩,大家就又從事雞蟲之爭;一個炸彈就又驚得都作鳥獸散。這是如何可恥的行徑!但嚴格講來,這並不是個人的錯誤,而是根本訓練的不妥。未來的中國非恢復春秋以上文武兼備的理想不可。


徵兵的必要,已為大家所公認,現在只有辦理方法的問題。目前的情形,徵兵偏重未受教育或只受低級教育的人,而對知識較高的人幾乎一致免役。這在今日受高深教育的人太少的情況之下,雖或勉強情有可原,但這絕非長久的辦法。將來知識分子不只不當免役,並且是絕對不可免役的。民眾的力量無論如何偉大,社會文化的風氣卻大半是少數領導分子所造成的。中國文化若要健全,徵兵則當然勢在必行,但偽君子階級也必須消滅。凡在社會佔有地位的人,必須都是文武兼備,名副其實的真君子。非等此點達到,傳統社會的虛偽污濁不能洗清。


【摘自:《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雷海宗/著 北京出版社】


推薦公號


北京出版社公眾號尚書(shangshubook)


(直接搜索ID更精確)


大家小書公眾號(dajiaxiaosh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民國時期上海灘
千張LIFE民國34年到38年老照片(四十六)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