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獨家·深度】文揚: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獨家·深度】文揚: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原標題:【獨家·深度】文揚:中華民族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本文大概11000字,讀完共需15分鐘


9月27日晚,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上海春秋髮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文揚做客人大重陽系列講座第127場,詳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及未來走向,並對貿易戰下中華民族的未來命運進行了分析。本次講座由人大重陽院委兼學術合作部主任楊清清主持。本文由講座速錄整理而成,已由文揚老師審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文揚

正題之前,先談談熱門話題,關於中美貿易戰,我大概有以下三個觀點。


第一,中美貿易戰至少要分為兩個戰爭:1、表面上看中美兩國,好像是守成大國和崛起大國之間的戰爭,這個理解框架過於簡單化,我不是很認可,在此框架中分析美中競爭必然要產生衝突;2、還有一個角度,就是"特朗普的貿易戰"。最近《恐懼——特朗普在白宮》一書在美國熱賣,書里披露出很多細節。讓人們可以把"特朗普的貿易戰"單獨當作一個現象來分析,並結合他商人的本性、經歷、個性來理解。


第二,中美貿易戰不只是局限在中美兩國之間,我更多地把貿易戰理解成新自由主義秩序的解體。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我們始終都在新自由主義革命運動當中,歷時四五十年。隨著特朗普上台,英國脫歐,這個秩序面臨著解體,中美貿易戰是一個連帶的後果,必定會發生。


第三,解體後會是什麼樣的情況?這兩天的新聞,美日歐三方部長發表了一個聯合聲明,彷彿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總體的表現是,世界秩序在瓦解,一些混亂的現象正在發生,那會不會有新秩序出現?假如中國在中美貿易戰對抗當中,守住了我們應該守住的,捍衛了應有的多邊主義原則,那麼新的秩序的出現,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總的來說,貿易戰不應只盯在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衝突中來看,肯定是暗含著一些更深遠的東西。在這種非常時期,我們就要去尋找那些深遠的東西,就更應該弄明白,現代中國以及中華文明到底意味著什麼?如果中國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我們就更應該知道中國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從人口說起



這個圖很有解釋力,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在這個圓圈當中,我們可以叫它「半數以上人口圓」,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顯然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


在智人與文明之間發生了什麼?


當代的人類學、考古學的發展,已經構建出關於智人如何遍布世界的完整過程,大概7萬年前,智人從東非一直向北,到了亞洲大陸,也到了歐洲,後來通過白令海峽到了美洲大陸,再到南美,也到了澳洲。正是在智人時代與文明的發生這之間發生了一些情況,才造成了日後人類文明的幾大分布。


植物的分布



此圖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於2014年拍的。原本要研究碳排放的問題,但圖中反映出了在世界上不同地區森林和牧場、草地、植物分布情況,連續植物茂盛地區在這張圖上顯示為綠色,而淺綠色的那些地區,都是很晚以後才有了文明。非洲和南美的亞馬遜這一帶,因為氣候太熱實際也沒有發展出連續的農業文明。如此看來,遠東的中國中原和華南地區、印度以及中南半島,從植物的分布上看,就有先天的有利條件。


考古界有句話叫滿天繁星,我們的文明是在一個非常廣闊的區域內基本上同時開始發展。1915年英國的一位地理學家,就把中國黃河中下游這一帶和埃及尼羅河的兩幅等比例尺的地圖放在一起比較,後者明顯要大得多,所以中國很早就出現了"禹貢九州"的概念,我們是在一個近乎圓形地理區域內分布著九個州,也有十二州的說法。這個圓形區域在春秋戰國期間就基本連成片了,這個情況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



此圖也是等比例尺的,左上角是中亞、東歐,和整個中國的土地上相比,也相對要小很多。左下角是尼羅河和兩河,等比例尺來看,是兩塊很小的地方。所以,雖然埃及文明與兩河文明更早,但他們是在很小的區域內發生的,沒有出現大片的文明。而現在考古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我們是在一個很廣闊的土地上開始了我們的文明,這就使得這裡發生的農業革命從一開始就大大區別於其他地區的農業定居文明。


《周禮》中描述"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禹貢》中"五百里甸服,再五百里侯服,再五百里綏服,再五百里要服,再五百里荒服",這是最初五服的概念,我們對周圍蠻夷戎狄的認知,是隨著距離的延長,離文明中心越遠越野蠻,五個五百里之後,到了荒服之外就是化外之地了。這種文明中心的觀念在其他地方是不存在的,兩河、安納托利亞、埃及等這些地方,定居區與遊動的蠻族都混雜在一起,沒有一個固定的中心區域。所以,天下觀念的形成是和地理區域密切相關。我們的文明從一開始就非常的特殊。


亞歐大陸農業帶分布


我們的祖先是偉大的農業革命的先驅者,很早就開始建立了連續的農業文明。如圖可知,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都是游牧地帶,但游牧和定居完全是兩種文明,連道德標準都是不同的。圖中"轉農"的意思是,很晚才開始連續農業。中國的東北、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也都是轉農。西伯利亞森林凍土帶沒有連續的農業文明。相較而言,最重要的連續農業地帶就是印度河流域和黃河、長江流域,而黃河、長江流域又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續農業地帶。



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是整個中華文明的繼承者,所以它不應該僅包含中原文明,我們並不是只有夏商周、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這只是中原這部分的歷史,我們還要包含草原文明,也就是游牧地帶,應把蒙古高原,從匈奴、東胡、鮮卑、高車、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這一部分歷史也都結合到中國歷史中。圖中圓圈的部分是連續農業地帶,很早就發生了中華文明的地方。綠色部分就是草原帝國的發生地。中華歷史主要是這兩大部分歷史過程的混合。


中國歷史運動的地理起點



如左上圖所示,這是著名的"胡煥庸線",從璦琿到騰衝,大概是45度角的線。當時,這條線以東聚集了中國94%的人口,隨著西部大開發人口遷徙,這條線到今天變得彎彎曲曲,但大體上還是這條線。歷史上,此線也是定居地帶和游牧地帶分界線的一部分。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來理解,我們的歷史運動中心至少有三個,如圖所示,1、東南部:生產基地、文明世界、文化中心,2、北方:軍事中心、野蠻世界、貿易平台。3、西部高原:軍事中心、野蠻世界。如此看來,從夏商周到現在4000多年,大部分時期里,軍事中心在北方,貿易中心也在北方。


「天下」型定居文明:天治主義


以自然環境為起點會發現,中華文明的核心就是"天治主義",為什麼觀念當中始終會有"天",這和我們的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尚書》中提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意為上天既然安排了君臣、兄弟、父子、夫婦、朋友之間的倫常次序,便應當順從上天的意旨,並使這種關係深厚起來啊!先秦諸子的政治思想史,若放在世界各文明當中來比較,特點是很鮮明的,老子會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意思是什麼都不要做,一切都安排好了,一切都是富足的。墨子則更甚,人之間不用互相爭鬥,一切都會好的。先秦諸子之間互相有各種思想的鬥爭,但關於"天治主義"的方面的主張是共通的。然而,這種思想在中東沙漠地帶則不可能產生,兩個游牧部落相遇了,在生存資料極為有限的條件下,不是我搶你就是你搶我。


神治主義:印度「恆法」


印度的自然條件豐沃,文明發展較早,沿印度河流域很早就有了大批城市。但直到今天為止,印度都是典型的神治主義,主張靈魂永存,萬物有靈,因果報應,人生輪迴。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告終,而是無窮無盡,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為而限制和決定的。一個人的善行能使他升為婆羅門,惡行則能令他墮為首陀羅、賤民甚至畜類。因此,個人必須通過修行和積累功德才能認知梵,與梵合一。


印度按照種姓制度把人劃分為4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首陀羅之外還有一種不可接觸者。雖然印度自然環境和我們有相近之處,但是文化卻完全不同。黑格爾在《歷史哲學》里有一句著名的話,"印度對於事物的見解是一種"普遍的泛神論",但是是一種"想像"的泛神論,而不是"思想"的泛神論。"這在今天依然有解釋力。


法治主義:漢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將人分為三種等級: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奴隸(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公民私人奴隸)。該法典較為完整地繼承了兩河流域原有的法律精華,使其發展到完善地步。它公開確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並對各種法律關係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漢謨拉比法典的形成是當時社會經濟制度的產物,反映出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


新型神治主義:基督教


基督教的出現在古代是革命性的,其根本性觀點在其他任何文明中都沒有產生過,我把基督教叫做新型神治主義。它認為,當前所受的苦難是反常且無法容忍的。聖經告訴人們,目前的一切是可以改變的,在未來某個時期你就可以過上永遠快樂,永遠幸福的生活。而其他文明則認為,這是天註定的,神就是這樣來安排,並不會想到去改變。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是一種秩序,天子就是法。但是基督教中,先知們的新型司法,超越了國王的簡單公義,不再滿足於原來的秩序,而是要改變現有秩序,創造出一個更好的社會狀態。按《聖經》所述,耶穌升天后會很快回來,回來後便是末日審判,好人升天,壞人下地獄。13世紀教皇革命前夕,人們開始懷疑,已經一千多年了,耶穌怎麼還不回來?後來,他們得出此結論,上帝為什麼不降臨?因為人間的罪惡太多,耶穌沒辦法回來。所以人類必須得有所作為,一起積德行善,清除掉世間所有罪惡之後才能一起迎接彌撒的降臨。歸結起來叫做"己所欲,施於人",與孔子教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正好相反。


獸治主義:游牧部落


草原游牧部落可稱為獸治主義,崇拜野獸而不是天。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不會出現中心,因為不知道明天會到哪兒去。所以,古書上論述匈奴和突厥的時候,總是把他們當作獸不是人,人面獸心是古書里常用的成語。


周朝時期,亶父古公帶著整個部落回歧山,那時候我們就產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扶老攜幼,整個部落回到關中平原來。這種文明在蠻族中很長時間都沒有產生。匈奴部落里,青壯年坐在桌上喝酒吃肉,老人萎縮在角落裡吃剩飯。這是由他們的資源、經濟條件所決定的,部落要遷徙無法帶走那麼多老人,老人只能自生自滅。所以,這和中原文化恰恰相反。

公元後第一個千年人口變化



所謂的"天治文明",一方面有最適合農業革命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又產生了最適合定居的文明和農業革命的天治主義思想,所以如圖所示公元後第一個千年,中國的人口越來越多,印度的人口越來越多,而世界其他地區人口的變化是很緩慢的。


冀朝鼎:基本經濟區的5次轉移



經濟學家冀朝鼎在他的《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書中揭示了中國主要基本經濟區的幾次轉移,正如書中所言:"佔優勢的經濟區一旦確定,控制了基本經濟區的首領,就獲得了優越的物質利益,而勝過與之競爭的其他集團,最後把國家統一起來",這個理論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很有解釋力。


如圖所示,三國時期正好是三個基本經濟區,北方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及蜀經濟區。四川盆地地區和中原歷史始終都是不合拍的,往往是中原王朝覆滅了,蜀地的王朝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新的中原王朝建立後,蜀地很晚才開始融進來。隋唐時期實際是草原建立的帝國,漢地、漢人在帝國中主要發揮生產力和文化力的作用。帝國使得北方與南方融合在一起,經濟區大大擴大。宋遼金時期進一步擴大。到了元明清時期,由於南方北方經濟區都在逐漸擴大,反而出現了南北兩塊經濟區現象。所以要通過大運河把南北兩個經濟區聯繫起來。為防止蒙古南下,鞏固北方邊防,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所以就進一步催生了首都經濟,南方便成了供應首都地區消費的生產基地。


總結起來,中華歷史上主要是分為以下「四個力」,稱為「四力模型」:


生產力:關於定居,土地、物產、勞作。


軍事力:關於征伐、農戰、掠奪、索貢。

文化力:仁義、禮樂、懷柔、交鄰。


貿易力:通商、邊貿、盟約,市舶。


通過這四個力,中原和草原之間相互博弈,可以解釋中國歷史上大部分的現象。


生產力的「周期律」



歷史上,中國的GDP總量曾多次排名世界第一,為驗證這一點,經濟學家李稻葵組織了一個小組,根據掌握的資料畫出此圖,北宋時期,公元1005年的澶淵之盟,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以此換來120年的和平。由此得知,GDP走勢與國家和平局勢有很大的關聯。如今,中國的製造業早在2010年超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個現象又出現了,只要給我們幾十年的和平,便可衝擊世界第一。


文化力的大分流



在文化力方面,胡漢兩種文化,從周公、孔子之後就開始分流了,實際上,中原和草原在很多方面都是完全對立的。道德上來講,中原講"仁",草原講"義";中原講"文",草原講"武";中原講"禮",草原講"蠻";古代時期,野蠻在草原游牧民族中是好的道德,例如,殺人如麻自然是好的,因為不殺敵人,自己的部落該如何生存?首領好色,當然是也是好的道德,否則部落怎麼能擴大呢?而中原文化則認為,非禮勿親,非禮勿視。由此可知,以上完全是根據不同自然環境和經濟基礎而決定的。我們是安土重遷,爭的是所有權。而草原文明中,所有權沒有意義,要的是移動權。大單于稱王的關鍵在於他能擴大活動範圍,能夠在廣闊的範圍內讓他的部落獲得生存資料,不斷獲得新鮮血液。


軍事力的大分流

中華歷史上,只有少數人曾經戰勝過草原。第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惜改變全國的風俗習慣禮儀,向胡人學習騎射,改掉寬袍大袖。春秋時期,中原人打仗是用戰車,在禮儀上先禮後兵,互相排好隊形後雙方開始說話,說完後開始你一車我一車的交戰,而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一人一馬,整個馬隊像烏雲一樣就壓過來了,怎麼打得過?趙武靈王放棄戰車,將士全部騎馬,驅匈奴七百里,取得勝利。戰功與霍去病、衛青相當。第二,秦始皇;第三,漢武帝。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武帝,也戰勝過胡人,差一點就統一了北方。


再之後中原就從來沒有真正戰勝過草原,隋唐實際都是草原建立的,為了自己和子孫萬代永遠坐穩皇帝寶座,胡人在中原建立政權後主動漢化。隋文帝楊堅其實不姓楊,叫普六茹那羅延。李唐皇室既有鮮卑的血統也有突厥的血統。李世民的兒子李乾承常年住賬篷,不住宮殿,家裡不用漢人,全是突厥的兵,學習也都是騎馬射箭,李世民則讓他學書法,學四書五經,希望他能結合中原草原兩種文化去理解中華文明。


貿易力的大分流



在貿易力方面,漢朝是擴張的,南北朝時期被草原控制了,隋唐也是被草原控制的。宋朝以後中原經濟區越來越靠近南方,一直到海邊,這時候海上貿易就出現了;到蒙元時期,整個北方草原貿易通道是暢通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順利來到中國,那是一次全球化;到明朝時期,海上貿易就更加繁盛。


定居文明


秦漢時期第一次實現了生產力、軍事力、貿易力、文化力的"四力合一",達到了中國歷史上中原定居文明第一個高峰。南北朝時期是中原定居文明大收縮,隋唐實際是北魏的繼承。北魏時期的文化和種族已經是草原的了,不是中原的了。隋王朝雖然實現了統一,然而,中亞地區大量新國家出現了,成為歐亞大陸上新的軍事力和貿易力中心,而隋王朝更多是一個生產力中心。大唐是又一次中原和草原的四力合一,再一次達到歷史的頂峰,但大唐帝國也是草原建立的。



北宋時期國家是有邊界的,在今天的白洋淀、雄安這一帶。我命名了一個詞叫"北宋圓",這是我們最核心,最具蓬勃的生產力、文化力的區域。南宋時期中原定居文明再次大收縮,蒙元滅南宋是一次真正的亡國滅種。"崖山海戰",寧死不投降宰相陸秀夫抱少帝趙昺一起投海自盡。所以,從文化意義上,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亡過一次國,南宋又亡過一次。但有一個現象,所有入主中原的胡人統治者,最終都把自己漢化了。


蒙元帝國實現了第一次草原帝國的"四力合一",草原的軍事力、草原的貿易力、中原的生產力、中原的文化力。廢除科舉,所有的官員都是蒙古人,整個湖南省都是蒙古大將的家奴。蒙古人的特點是,打仗有功便給你一大塊土地,土地上所有人都是你的奴隸,漢人很悲慘。不過"胡運不過百年",朱元璋通過複製了元朝所有的野蠻來重建中原軍事力,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有著最大的海上貿易力,加上中原的生產力以及復原的文化力。由於已經長期處於和平時期,中原地區經濟又發達起來了,明朝的GDP再次成為世界第一,鄭和下西洋,海上貿易線已延伸到東非,中原國家再次復興。

大清帝國又是一次草原與中原的四力合一,最終中原強大的文化力還是把草原同化了。以上為歷史上實際出現的幾次四力合一。


中華民族的擴大



中華民族的擴大,就是通過不斷的收縮-擴大形成的。如圖所示二戰時期美軍中發布的一個圖片,圖中出現了China Proper一詞,被西方帝國主義用來理解中國,對方稱說不要看大清這麼大的版圖,China Proper之外的都不是中國的。東北叫滿洲里,北方是蒙古,西部是新疆、Tibet(西藏),東南這一塊才是China Proper。辛亥之秋,武昌的這面以象徵十八省鐵血團結的"十八星旗"功成名就,成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標誌之一。在孫中山概念里,十八省之外東北、蒙古、新疆,不在中國範圍內。所以,在南京成立總統府第三天,孫中山告祭明太祖光復中華。



歷史上,西方國家所定義的China Proper只有幾個時期,秦朝、西晉、北宋,明。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帝國中國的四個時期--西漢、唐、元、清,除了西漢是中原人建立的,其他都是草原建立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問題飽受爭議,例如成吉思汗是否為我們的祖先?再例如還如何評價岳飛、衛青、霍去病?若從單純的中原觀點出發,他們是民族英雄,抗擊胡人,保家衛國。然而,今天的版圖是中原和草原的結合,草原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


當清朝定鼎中原之後,東北就成了清朝的"龍興之地"。在清朝初期,滿清統治者禁止漢人移民到東北,但隨著人口的急劇膨脹,再加上戍邊的需要,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中原民眾大量進入東北。


廣土巨族的形成


廣土巨族是如何形成的?1923年,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提到「中華民族」,可見其遠見卓識。梁啟超曾說過,早在中國進入近現代之前,中華民族就已經通過兩種途徑將自己長成了一個「碩大無朋的巨族」,這是五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從沒有間斷過的」努力,一方面「把境內境外無數異族叫他同化於我」,成為巨族,另一方面「本族的人年年向邊境移殖,把領土擴大」,形成廣土。


過去,不同民族之間打了幾千年,辛亥革命之後,有了中華民族觀念之後,我們有了新的視角,一個巨族融合的視角--入主中原的胡人將自己漢化,效忠中原王朝的異族獲賜漢姓,內附的蠻夷戎狄人民與漢人融合,外殖的漢人與蠻夷戎狄人民融合,這個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直都在擴大,幾千年間,直到中國人抬眼看到整個世界,環顧宇內,才發現原來自己竟是唯一的"廣土巨族"!


公元第二個千年的人口變化



如圖所示公元第二個千年的人口變化,公元1500年工業革命開始,西方的人口開始多起來。中國作為農業革命唯一最成功的勝利,人口也在持續增多。但到工業文明時期,恰恰當年的農業革命勝利者卻成了失敗者。


分散狹小的定居文明



如圖所示,地中海分為10塊,若以中國西周到秦漢,或印度孔雀王朝,或阿契美尼德王朝等任何一個文明古國的文明標準來衡量,古代歐洲基本上是文明空白,地地道道的野蠻時期、化外之地。近代西方文明真正的誕生,始於十字軍東征。在此之前的1000年里,它不過是從極為原始的哈爾施塔特文明和拉坦諾文明緩慢地進化到了一個個信奉基督教的蠻族部落。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歷史著作揭示出:1.古代世界的文明中心並不在地中海,而在亞洲的心臟地區——小亞細亞和伊朗高原;2.文明的傳播方向並不是從西向東、向南,而是從東向西、從南向北;3.所謂的「古希臘文明」並不是來自北方的歐洲大陸,而是古代亞洲文明向西、非洲文明向北傳播的結果。


三個時代不同的東西方



如上圖所示,紅線是東西羅馬分治的標誌線。黃線是查理曼大帝死後,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從羅馬到亞琛,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圍繞這條黃線瓜分法蘭克帝國。藍線為什切青—的里雅斯特,1946年3月,丘吉爾在美國發表的《和平砥柱》演說中指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這就是後來的東西方。用綠線來劃分藍線和紅線的兩個地區。西方說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古典時期」是毫無依據的,因為它真實的「古典時期」什麼都沒有。很多學者一說西方言必稱希臘與羅馬。湯因比把這種母子關係說的非常清楚,他比喻今天的西方社會與古代希臘羅馬社會之間的關係就好像是,從舊生物身上拆下來的一根肋骨變成了一個新生物的脊骨。


近代西方的崛起



如右圖所示,「財富大三角」,歐洲從非洲南美搜刮獲得財富,成為暴發戶。和歷史上其他帝國不同的是,西方不是按照一個區域來逐步擴大建立起來的,西方帝國是直接跨海建立的。從下圖中就可以看出來它500年是怎麼樣形成的。




日不落國,從1725年-1914年,英國從圖中藍色區域擴張到最後佔了世界上那麼大的地方,包括南極。



這張圖也很有解釋力,從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發端,沿著海洋路徑把工業革命帶到全球,這三個圈恰恰就是離海洋通道最遠的三個圈,這也恰恰就是二戰後第三世界的亞非拉地區。傳統的先進的農業文明成了被壓迫文明、落後文明。但是現在我們重新崛起了。


大分化



如圖所示,當時的世界是中國,印度,歐洲鼎足三分之勢。1830開始GDP佔世界總比陡降,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引發了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們終於扛過了這一段艱難的日子,實現工業化,重新崛起了。


帝國視角的世界歷史



中國人過去從沒有過"世界歷史"(World History)這個觀念,西方學者將世界歷史串成了一個以古代東方為起點、以近代西方為終點的大事件邏輯鏈,於是大多數非西方文明就被排除出世界歷史的"主線",成了邊緣。這讓中國在後來吃了很大的虧。從15至19世紀,真正代表世界歷史中心的就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作為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其疆域在極盛時期曾經將三分之二個地中海、整個黑海和紅海收入囊中。如果奧斯曼帝國沒有解體,和中國面積相當,也是1000多平方公里,也是100多個民族,今日世界的地緣戰略格局就會完全不同。如今,中東地區三個主要的大國伊朗、土耳其、沙特,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完整地代表奧斯曼帝國。


中華民國:「北宋圓」的重建



中華民國相當於"北宋圓"的重建,所以,若國民黨作為中國執政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很可能不是現在這樣,可能沒有東北、新疆和內蒙。毛澤東的戰略路線是從西北往東南打,最後國共內戰林彪的四野從雙城一直打到海南島,和當年清軍的路線一樣,一路勢如破竹地打下來。


建國前30年,帝國版圖的軍事防衛和生產基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是帝國中國的版圖,不是中原大一統國家的版圖,毛澤東主席是拿到如此大的帝國版圖的第一個漢人,新中國前三十年在帝國版圖上重建了軍事防衛和生產基地。以前中國們主要的生產基地沒有越出過胡漢庸線,建國前30年重新進行了工業布局。所以,我們再畫這四個力的時候,就變成了大圓。



此圖為用GDP和人口來描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版圖,還可看得出北宋的痕迹,所以,"北宋圓"是理解中國的一個關鍵要素。


改革開放:世界規模的生產力和貿易力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如今的中國有了世界規模的生產力和貿易力,從2010年開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7年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這樣來看,西方對於「中國威脅論」感受實際上是「真實」的,至少特朗普的直覺其實是對的,但他說不出來。目前,西方也很少有戰略家能全面解釋中國。



再看"一帶一路",從學者的角度來分析,也可以理解為重建西漢弧和大明弧,我們把西漢丟了1700多年,從那之後,這條貿易通道就不在我們生產基地的直接控制當中了。元朝蒙古人也只管打仗,讓色目人當幫手,控制貿易。北宋時海上貿易發達,到了明朝時,這條海洋通道非常發達,就有了鄭和下西洋。今天我們在帝國版圖內重建了生產基地和軍事防衛之後,自然而然要重建西漢弧和大明弧。


改革開放40周年的4個歷史坐標



理解改革開放40周年,無非就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市場經濟讓中國經濟騰飛;第二,是因為我們完成了工業革命,GDP自然就上來了;第三,社會主義艱難探索最終找到規律。我們歷史上有過很多次崛起,所以我更傾向於「文明復甦」,再一次復興,再一次「四力合一」。


帝國循環



這張表是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里用過的,他說帝國循環有這些規律,一開始由一小撮人建立的,與西方帝國的建立相似,後來形成了帝國文化。如果把西方看作一個帝國,把西方這五百年看作為帝國循環,和歷史上的蒙古帝國、阿拉伯帝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相似,那麼帝國循環的顛覆者太像中國和印度了,曾經被壓迫得很慘的民族學習了統治者的文化、技術。所以,通過解讀歷史,我們看今天會看得更清楚。



如圖所示,這是一個變形圖,若兩個圖形越接近說明則說明越達到世界量級。圖中中國這塊,GDP已經很龐大了,人口也很龐大。


科技水平、城市化與網路化



如圖所示,自從中國商品大量引入美國以後,物美廉價的中國商品會使美國的創新能力大大下降。這也是解讀中美衝突的視角。中國製造的商品惠及全世界,但同時也把他們的「武功」也都廢了。


敘事循環?



這個世界最後會朝著什麼方向走去?古時候有天治主義、法治主義、神治主義、獸治主義等,後來亨廷頓提出把世界劃分為三個主要的文化圈,即儒教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回教文化圈。後來又有了自由資本主義、伊斯蘭主義、中國社會主義。其實我們始終不在西方的主義之內,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是新型神治主義的脈絡,是聖經敘事的世俗版。若想了解馬克思主義,應先讀聖經,否則很難讀懂馬克思。


而中國的路線是:天治主義——儒教文明圈——中國社會主義,從5000年前我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我們的敘事路徑完全不一樣。到未來,很可能出現演算法統治人類,今後百度、Google會發達到什麼程度?它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演算法已經統計了我們關於知識的積累、信息的獲取方式甚至關於生活習慣,我們將被演算法所控制。


近幾百年來的西方自由主義在持續解體。特朗普的直覺是對的,不糾纏亂七八糟的主義,而是讓自己的科技和製造業迴流。建議大家讀一讀赫拉利三部曲《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關於歷史和現實有很多洞見,供大家參考。


問答環節


問:近代以來,湖南包括松山人的祖籍都是在江西南邊吉安和贛州等地,出了很多偉人,例如孫中山、毛澤東、黃興、蔡鍔、陳獨秀、文天祥、曾國藩、左宗棠、黃興等,那裡也是客家聚居區。然而推翻民國,建立共產黨的開創者們的祖籍也是那一片的,贛江流域在古代漢人往南遷徙的地方。這片是漢人血統比較純的。能否解釋一下這個現象?


文揚:客家文化是從魏晉南北朝之後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影。客家保存了最完整的古中原文化。要看古中原文化要到南方看,北方沒有。實際他們是中原人,大家去福建,有晉江,有洛陽橋。當年衣冠南渡,整個王室都到了那邊。貴州安順天龍屯堡,600年前朱元璋大軍留在那兒,自己都能把自己留在屯堡里,不和外面人接觸,因為文化差異太大了。


在湖南、江西這一帶又有什麼現象呢?蠻苗之地,五溪蠻(五溪,巫水、渠水、酉水、潕水、辰水),直到前幾年在張家界還有蠻族之間為了爭地界而發生械鬥。在湘南這一帶,鳳凰有南長城,那也是一道邊疆,而中國歷史上中原只要和邊疆民族有血液的混合,民風會相當強悍,這個循環已經好多次了。戰國七雄其實都是邊疆國家,中原小國早就滅亡了。北方蠻族佔了中原好多地方以後,中原文化向南轉移,在湖湘這一代形成了新的民族融合,一方面它有中原文化的底蘊,但它同時又結合了新鮮血液,沒有完全退化,此地自然人傑地靈。


問:請問您所講的幾種宗教例如佛教、以及獸治主義等,對中國有何影響?


文揚:佛教非常好地和我們的天治文明融合了,中國的漢傳佛教和印度早期的佛教不是一回事。在印度,佛教的影響已經很少了,那個菩提迦葉小鎮破敗不堪,沒有宗教聖地的樣子。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最興盛,北方民族進攻,社會非常動蕩。佛教便成了很好的心靈寄託。佛教對當時的儒教、道教的衝擊也是巨大的。


今天我們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定要去取真經,一定要犧牲自己來弘揚佛法。佛法給當時的中國人打開一個新的世界觀,心胸、格局、氣象完全不一樣了。現在有個說法,從蒙古、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到中南半島的緬甸、暹羅、柬埔寨和寮國,佛教取得了支配性地位,形成了一道環繞中國西、北、南三面的"佛教長城"。這道"長城"在很長時間裡遏制住了伊斯蘭教的東擴。


問:現在很多發達國家人口都老齡化了,中國的老齡化是非常嚴重的,再過10年、20年可能是世界上最老的國家,關於人口危機,您怎麼看?


文揚:關於人口問題,我們現在寄希望於新的人類文明。赫拉利的《未來簡史》提到,人異化到機器似乎不可避免,有可能就在近一百年內,人類就會出現物種的分化,這在人類上萬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赫拉利叫它"物種的種姓"。有一部分富人會購買最先進的技術讓自己長壽、聰明,這在生物革命、信息革命當中很有可能會發生。所以,人口的問題也不能用傳統的觀點來理解了。關於老齡化的問題,過去,世界各國,不光是中國,到六七十歲就古來稀了,但是現在的人類越來越長壽,21世紀的人口問題,已經和歷史上其他時期不能相提並論了。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大重陽 的精彩文章:

【聚焦】美媒大幅引述中國智庫觀點,中國不會走美國路!

TAG:人大重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