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想獲得遍智,需要通過什麼途徑?

想獲得遍智,需要通過什麼途徑?

不住於色不住受,不住於想不住行,

不住何識住法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通過第一品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所學的目標,也就是說遍智是第一品所講的內容。那這樣的遍智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得到呢?首先應通過觀察了達空性,在此基礎上還應不斷修持,之後才能斷除所有實執。其實空性法門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門,而這樣的法門就是菩薩道智的修學內容,或者說菩薩的道智實際就是一種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說這樣的內容。在《現觀莊嚴論》中,第二品專講道智,大家可以參閱。

至於一切萬法的空性本體,它不可能住於五蘊上。如果真的能住,要麼與五蘊一體、要麼與五蘊他體,但因它非實有、不可緣、得不到的緣故,所以不可能與五蘊一體他體的方式來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於色蘊(指五根、五境、無表色十一種色法)上,也不可能住於快樂、痛苦等受蘊中,同時也不可能住於想蘊、行蘊及識蘊中。

如果我們能按《中論?觀五陰品》所講那樣,詳詳細細用智慧來作觀察,就會了知五蘊所攝的一切法根本沒有實有的本質。既然實有的本質得不到,那無實、無緣的空性本質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為,有和無實際上都是邊,皆非究竟。

因此,菩薩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就不可能住於五蘊。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實際上他安住於一切萬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說他不住於顯現而住於本性。因此《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分別念並非智慧,它的本體才是智慧。大家經常說明心見性,實際上所謂的本性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起心動念的這個心的本體,而開悟的境界也不離開它。

至於貪嗔痴等分別念的現相部分,禪宗和密宗都不認為它們是真正的智慧。為什麼呢?比如大海裡面起現波浪,雖然波浪的本體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說大海的波浪,而大海並不是波浪。本頌也講不住五蘊而住它們的法性,其實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關於不住,大圓滿經常講:心沒有什麼可住的,故應於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網》也以五種奇哉的方式宣說:一切諸法無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剛經》亦云:「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其意是說,在沒有什麼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現。可見,這裡所講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竅訣。

在六祖開悟時,五祖認可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也沒有意義;若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導師、佛陀。所以通達不住之心,或一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無數修行人夢寐以求的願望。

當然,若想通過中觀的觀察方法來了達一無所住的道理,則應首先通過理證了知一切萬法沒有產生;沒有產生的話,也不可能有滅;既然生和滅都沒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講了,對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從不同側面來宣講。若不了解這樣的道理,則不可能通達不生、不住、不滅、空性、離戲、真如等諸多名詞所表達的意義。在《中觀莊嚴論釋》中,麥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稱來表達同一意義,所以大家務必了達各個經典的側重點並不相同。

在讀《大般若經》時就會發現,有些經一直講不生,實際上也是講的空性;有些經一直講不住,其實也是在講空性……所以若真是開悟之人,則不管文字上怎麼表達,他都會明白。就像真正到達山頂之人自然明白:這邊也有一條路,那邊也有一條路,不管走哪一條路都能上來一樣。所以在佛教歷史上,有些通過無生的道到達山頂,有些則按自然光明的道到達頂峰。而我們沿著哪一條道前往終點,則可自己選擇,但無論如何它就是殊勝的般若。

敬摘錄於《般若攝頌淺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在聽法或修法中經常打瞌睡,可能因為前世做了這些事……
從罪業深重的獵人變為大成就者,中間發生了什麼?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