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的歷史性格,越來越墮落奴性

中國人的歷史性格,越來越墮落奴性

仔細翻閱中國歷史,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古代的中國人和後來的中國人,似乎根本不是同一個物種。

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性格歷程如同直跌下來的瀑布,其落差之大,令人驚訝。

源頭的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人有尚武精神,連吳越地區都是非常尚武,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當時的貴族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

但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傳教士利瑪竇已在信中說: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

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最燦爛的時代,俠人義士救危扶困,濟人不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報,赴火蹈刃;受人之託,一諾千金。趙氏孤兒,聶政刺韓傀,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候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

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端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

及至明清,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力,淪為權力的附庸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個個自稱罪民,以向權力規則屈服為榮。如魯迅所說,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極終目的,他們的結局也確實是一個個慷慨赴死而去,而明清小說中的俠客,卻個個成了地主官僚,黑白兩道都吃得開。

連後來的「儒」,誕生之際其實並不像後來那樣充滿奴性,而是有著剛健清新的一面。春秋士人每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所學之「道」凌駕於權勢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

秦漢以下,雖然在世俗層面,士人們遵守權力秩序,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卻以「聖人」自期,追求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保持著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

但到了明清,儒生出身的大臣們已被馴化得「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在皇帝明察之下,他們老老實實,賣命效力,以圖飛黃騰達。皇帝一旦放鬆警惕,他們就會大肆貪污。他們選擇了動物式的生存,所謂操守尊嚴和人格,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著邊際的空話了。

西方人認為,中國自秦始皇之後兩千年是一個僵化的歷史,用黑格爾的話說,「中國的時間停止了」。

但從中國人的角度看,秦始皇以後,中國的皇朝歷史也是不斷演進發展變化的,其中最主要的是集權專制和統治技術,發展越來越精微,越來越牢不可破。它已經滲透融化在國民性當中……也正因此,轟轟烈烈的國民性改造運動,總是鮮有成效。

胡適認為,壞的制度可以激發人性中惡的成分,使人性更為扭曲,好人也有可能變成壞人;好的制度固然不能使壞人變好人,但至少可以限制壞人,使之不敢肆無忌憚地做壞事。只是,胡適已被我們忘記太久了。

備用號,萬一失聯了

請加一下

不錯過精彩內容,請設置星標。

點擊本文最上方的藍色字【X調查處】 點擊頭像右上角的三個點「…」 選擇【設為星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嘴哥閑談 的精彩文章:

今天的東北疆域是如何形成的?
歷史上真實的魏瓔珞,死後被盜墓,屍體胡亂扔一邊!

TAG:嘴哥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