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等了他四年,海報一出我就嗨了

等了他四年,海報一出我就嗨了




《李娜》開機了。



籌備四年,承載期待無限。




李娜與陳可辛的強強聯合,使得影片從立項之初便備受矚目。




偏偏四年來傳出的確定消息屈指可數,撩得人愈加心癢。



直到昨天——




這部近幾年來最神秘、也最重磅的華語電影,終於有了第一次正式揭秘。







說來也巧,四年前,李娜宣布退役,從此進入人生新階段;而陳可辛自2014年《親愛的》上映後,亦有四年未執導筒。




如今電影正式開機,陳可辛

昨天破天荒在微博發布海報,宣告《李娜》正式登場。






與陳可辛合作過或者私交好的明星朋友紛紛出來為三姑丈站台。




黃渤、趙薇、周迅、吳君如、周冬雨、馬思純、佟大為、杜江、李程彬……言語間儘是期待。






最「秀」的要屬張譯,直接申請反串。




而陳導這個回復,emmm...我給滿分。






影片雖正式開機,懸念卻一點沒減:




傳說中的「新人」演員是誰?李娜本人是否加入演出?故事梗概是什麼?……




大家迫切想知道的料,依然沒有答案。




劇組的

保密

工作堪稱CIA級別——




官方發布的海報中,神秘女子僅露出背影,手握球拍。



前兩天曝光的劇組開機圖,女主的臉也被手動打上馬賽克。








引得評論區腦洞大開,從湯唯、趙薇、吳君如一路猜到李娜本尊:






港真,李娜自己來演是個不錯的選擇。可是,劇組公布的主創名單里,演員從李娜到姜山一個也沒有……




這代表李娜不會參與演出?或者,日後來個驚喜?




真·一問未解一問又起。




不過,要說劇組什麼信息也沒透,也不對——




在海報官宣前一天,一支李娜和陳可辛對談的視頻上線。




細看下來,兩人每一句話都蘊含滿滿的信息量。電影幕後的那些事兒,亦可從中窺見玄機。







退役四年,李娜放鬆了不少。




她和陳可辛聊起前不久合作的短片,開玩笑自稱是

「被網球耽誤的演員」




但如果你看過那則短片,就知道這話可不單是玩笑——




短片中,李娜表演自然飽滿,頗令人驚艷。




尤其是她面對「父親」潸然淚下的一幕,眼神傳遞出感懷與釋然交織的複雜情緒,看得人鼻酸。







第一次做演員就如此出彩,全靠天賦?




當然沒那麼簡單。




李娜坦承,自己剛到片場時很緊張,沒想到開拍後一見到「父親」坐在面前,眼淚就停不下來了。




激烈的情緒把全劇組的人都感染得一起淚奔。







這樣豐沛的感染力,一是源自李娜的真情,二要依仗陳可辛的導演功力。




陳可辛不僅細膩呈現了冠軍光環背後的笑與淚,還選取了一個最戳心的

切入點

——父親。




14歲那年,李娜結束比賽趕回家裡,迎接她的卻是父親的遺像……




從此,「父親」成為她心口不願觸碰的一塊傷疤。




而在陳可辛的鏡頭下,李娜敞開心扉,與「父親」進行了一場樸實真摯的「隔空對話」。




回憶滾滾而來,她無需再隱忍克制,任眼淚傾瀉。




一旁的陳可辛則精準捕捉到了這些真實情感。




6分鐘,沒有一個廢鏡頭。




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交流細節都讓人感動不已。







從一則短片,已足以看出陳可辛講故事,拍人物,調演員的能力。




相信在電影《李娜》中,父親這一角色應該也會出場,並且分量不輕。




屆時陳可辛會再次把我們弄哭嗎?




說實話,這一點我並不懷疑。







誰來飾演李娜

,是電影立項後吃瓜群眾最關注的話題。




感受一下大家蓬勃的好奇心:







章子怡,趙薇,湯唯,瞿穎……許多知名演員都被列入猜想名單。




有些新聞發出來,還似模似樣地配上對比圖,乍看還挺有說服力。







在對談中,陳可辛和李娜透露了一個小秘密:




兩人都曾認為湯唯出演很合適。




陳可辛還公開表示過,湯唯那股韌勁和李娜很相似。







但幾經考慮,他還是決定啟用新人。




一是演員沒有經過長期訓練,身體和心理狀態可能都沒那麼真實。




二是如果邀請知名演員,挑戰的難度太大——

既要演出像李娜,還要「不像自己」

,很難說服先入為主的觀眾。







最終,陳可辛選擇了一位此前沒什麼表演經驗的

「新人」




這位神秘女主不是職業運動員,但秘密受訓兩年多,已經有了運動員的感覺。




這樣的敬業程度恐怕也是線上明星難以實現的。




李娜本人見過她之後,表示很期待,不由得也讓我更加期待了。




要知道,

陳可辛在選演員、調教演員上都屬大師級




當年一部《甜蜜蜜》,他拍出了黎明的青澀天真,也徹底洗去曾志偉的喜劇形象,完成演員與作品的雙重成就。







後來拍《如果·愛》《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他又讓周迅、金城武、黃曉明、趙薇等大牌明星們脫去身上原本的痕迹,呈現表演上的突破。




能挖掘新人潛力,也能激發「熟人」活力,讓陳可辛有了

「影帝影后挖掘機」

的名號。




這次培養新人演李娜,演技我不擔心,倒更希望她能給影壇帶來一股清流。







李娜其人和故事,精彩程度毋庸置疑。

因此電影立項後,曾勾起諸多電影導演的創作慾望。




最終李娜拍板將自己的人生故事交付給陳可辛。




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場

非你莫屬的雙向選擇

——




在李娜看來,陳可辛是拍人物最好的導演。




從《甜蜜蜜》到《親愛的》,她能深切感受到片中人物微妙的喜怒哀愁。




那些細膩而真實的情感,匯聚成一種讓她痛哭的力量。







而從陳可辛的角度來說,李娜是個「很大的問號」。




她身上充滿矛盾,這些矛盾令她特別、令她有趣,也令她散發著絕大多數人無法比擬的魅力。




「我一直很好奇,怎麼樣會出現像李娜這樣一個人?」




研究了這個「問號」四年,陳可辛依然有疑惑。




他光劇本就弄了三四年,寫完一稿又迅速推翻,會在一個個小細節上來回打磨,以求把自己的所看所思都放進去。




他要做的,是把問號變成驚嘆號,讓觀眾看完電影后有自己的答案。







慶幸,李娜遇到了陳可辛。




二者在性格和經歷上,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在媒體報道中,李娜常以桀驁直率的姿態出現,但其實,她自認個性中有內斂低調,不擅交際的一面——這與陳可辛對自己的評價不謀而合。




同時,李娜的職業要求她經常前往世界各地工作,而陳可辛也遊走於香港、內地和好萊塢,擁有國際化的視野。




最重要的是,這兩個人都曾經歷過事業的高潮低谷,也品嘗過人生的艱辛快樂。




面對他人的不解,他們選擇了同樣的應對方式:

向前走,不要停




這些相似點衍生出的默契,讓我對電影《李娜》滿懷好奇與期待。




從大的層面來說,陳可辛的作品始終都在關注

「時代與人」

的主題。




他擅長以小切口剖開大格局,以個體故事折射時代巨輪前行的軌跡。




當年的《雙城故事》《甜蜜蜜》,近來的《中國合伙人》《親愛的》,莫不如是。




上世紀80年代相遇在香港街頭的黎小軍與李翹,新千年後成為「留學教父」的成冬青,2010年奔走在中國各個角落的田文軍……




他們在不同時代背景下闖蕩馳騁,釀造不同人群的集體記憶。







拍攝《李娜》,顯然格局要更大,視野要更寬。




李娜本人就是一個時代的符號。




她的職業生涯創造過太多歷史,有著「亞洲首個大滿貫冠軍」、「中國網球第一人」的光環。




她的成長軌跡,被視為一代中國年輕人實現夢想的投射;她獨特的個性,又是時代飛速發展的標籤。




她所代表的革新力量,會與傳統的中國體育文化碰擦出怎樣的火花?




這些都可能構成影片中的熱血燃點。







而從對一個人本身的關注來說,陳可辛也擁有足夠的敏銳和共情。




他曾被拍到去現場觀看李娜的比賽,私下也一直在搜集整理相關資料。




但他並沒有將李娜當作一個榮譽無數的明星、偶像,而是一個可以坦誠聊天的朋友。




你能夠看出,

陳可辛想在影片中塑造的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不食煙火的神。




因此,他讚美著李娜年輕時的蓬勃、天真、無畏;也疑惑著,「突然間從光環里退出來是什麼感覺?」




他甚至連續拋出戳心的問題:




「你恨網球嗎?」




「在利益、名利什麼都來的時候,為什麼會恨呢?」




人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愁本就是最容易喚起共鳴的元素,更何況,遇到陳可辛這樣一個「懂」的人願意去挖掘捕捉。




可以想像,《李娜》的劇本該有多細膩動人。







談及李娜自己對《李娜》的期待,她強調了兩點:




一,「好與不好都可以接受」;二,希望電影能夠讓觀眾感受到對夢想的渴望。




事實上,這正是陳可辛作品的魅力所在——




追求真實,關注現實,有強烈的人文情懷。




陳可辛鏡頭下的人物,或渺小平凡,或胸懷大志,都因其鮮活生動而綻放人性的光芒。




而李娜獨特的個性、經歷與陳可辛超凡的敘事能力相結合,必將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







為了拍攝《李娜》,陳可辛在四年間要克服不少困難。




看資料,找演員,搞定劇本……樣樣都是考驗。




他最終堅持了下來。




也許是冥冥中註定的緣分,也許是夢想驅動下的渴望。




用他自己的話說:




「有多渴望,就有多堅持」。







作為觀眾,我對《李娜》也有著本能的期待與渴望。




陳可辛與李娜的攜手,讓我有理由相信它能夠打破某些窠臼,創造出一部兼具市場與口碑的作品。




它不只是一部勵志片,也不只是一部體育片,更不只是一部名人傳記片。




我渴望看到的,也是陳可辛擅長的——

通過一個人的命運折射出大時代的激蕩




一方面,李娜的傳奇經歷能讓觀眾感知社會前進過程中的脈動;另一方面,李娜不為人知的細微情感又能讓人觸摸到生活無法缺失的溫情。




有大格局,亦有真情感。




再次慶幸,《李娜》遇到了陳可辛。





一個zan= 想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吐槽電影院 的精彩文章:

廖凡,不凡
120分鐘毫無尿點,他真的什麼都敢玩

TAG:吐槽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