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軍抗戰名將(二):張自忠

國軍抗戰名將(二):張自忠

原標題:國軍抗戰名將(二):張自忠



1940年5月16日,正值抗日戰爭中的「棗宜會戰」期間,在一場六千日寇包圍我國軍一千五百餘人的戰鬥過後奮勇抵抗的國軍將士們終因實力懸殊而全體戰死殉國,在日軍士兵打掃戰場清點傷亡過程中發現了一具身穿黃色將官軍裝的屍體,屍體胸前佩戴帶血的勳章,身上有八處傷口(五處槍傷、三處炸彈碎片傷口)衣兜里有一支美國「派克」牌金筆。之後,日軍官兵集體列隊向這具國軍將軍遺體敬禮,日寇第三十九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給將軍找來一口上好棺材並安排下葬,這位將軍的鋼筆上刻著的名字是:張自忠!

張自忠字盡忱,山東臨清人,先後就讀於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和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16年,張自忠經介紹加入了馮玉祥將軍的西北軍。在西北軍中張自忠跟隨馮玉祥將軍先後與北洋時期的奉軍開戰、參與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總統曹錕並驅逐前清廢帝溥儀,並在1930年的中原大混戰中舉槍反蔣,「中原大戰」結束後西北軍接受國民革命軍改編,張自忠此時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


1933年,「喜峰口戰役」爆發,張自忠率部在遵化的三屯營和羅文峪挫敗日寇,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軍隊鮮有的與日軍交火取得的勝績。但由於蔣介石此時的重點放在「圍剿」共產黨率領的紅軍和「中央蘇區」上,加之長城方向總體的兵力部署缺乏戰略縱深,所以被日寇從冷口關突破,最後國民政府只得選擇退讓並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而張自忠將軍與國民政府一起背上了消極抵抗的罵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身在北平的張自忠被日本特務機關擬定為拉攏的對象,加之在之前的3月底,張自忠受委託訪問日本,但在日本張自忠拒絕了共同經營鐵路和聯合開採礦山的提議,並憤然離開提前回國。然而,在不明細節的媒體和民眾的筆下和眼裡張自忠就是代表國民政府訪問日本與日本政府談判妥協的,於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張自忠將軍被再次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張自忠自始至終都沒有與日本媾和,只是他代表國民政府執行集體決議罷了。8月,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在亂中離開北平。


1938年,回到戰場的張自忠將軍任第五十九軍軍長,在「臨沂戰役」和「隨棗會戰」中與日寇激戰。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時任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司令的張自忠將軍率領第三十三集團軍在會戰中面對敵寇第十三師團大舉進攻,5月7日,張自忠將軍率部從宜城渡過襄河奔赴河東戰場。9日,張自忠將軍再次率部以閃電戰法猛擊敵寇指揮部,鬼子措手不及、傷亡慘重。在全面抗戰打響後,忍辱負重的張自忠將軍便積極投身到抗戰中,張將軍認為這是他報國並洗刷誤解的最好機會,他時常將司令部的指揮地點設立在戰鬥最前線,並在每次作戰前他都會報著戰死的決心提前寫好一封遺書。


1940年5月中旬,日寇第三十九師團趕來「棗宜會戰」前線援助,同時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部的無線電密碼此時被日寇破譯,指揮部與前線部隊的位置和命令均被日寇所知,而第三十三集團軍對此卻全然不知,於是日寇下令合圍斬首。15日夜,日寇完成了對張自忠將軍前線指揮部的合圍。次日,日寇集中火力猛攻位於宜城東部十公里的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部,激戰至當日下午撤職杏仁山,再不願後退的張自忠將軍本著「有我無敵、有敵無我」的信念組織反擊,日寇則以強烈炮火猛轟指揮部。戰鬥中,張自忠將軍提起機槍掃射,日寇的機槍子彈也隨之而來,身中五彈的張將軍忠勇殉國。

最高統帥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找回張將軍的屍體,當晚,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抽調了一百多人組成敢死隊將將軍遺體搶回。1940年5月21日,將軍遺體從宜城運至宜昌,十萬群眾沿途送行。28日,國民政府在重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各界人士前來弔唁,悲痛萬分的蔣介石在棺材前大哭並親自題寫了「勛烈常昭」,追授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臨死前,張自忠將軍留下遺言:「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忠貞為國、問心無愧的張自忠將軍以身殉國戰死沙場,是抗日戰爭中戰死沙場的中國最高將領,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時至今日,北京、天津、武漢和宜城等城市都以將軍的姓名來命名道路以示紀念緬懷。


2018.7.30


下次內容提示:

國軍抗戰名將(三):顧祝同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民國往事:1945南京受降(下)
國軍抗戰實錄(二十):桂柳會戰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