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及科研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不應只在諾獎季探討

教育及科研體制的根本性問題,不應只在諾獎季探討


  來源:科學加


  2018諾獎再次引發人們對國內基礎教育和科研體制根本性詬病的鞭撻。而徹底改變這些需刮骨療傷的勇氣,並非只是蹭蹭諾獎季熱度即好。


  又一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陸續公布成了整個科學界的盛事。然而,三大獎項今年中國科學家再次無一斬獲。迄今只有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出席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禮

▲屠呦呦出席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禮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取得的驕人成績。包括獲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從2001年以來的18年,日本已經有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三項自然科學獎。算上此前以湯川秀樹194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發端,到2000年日本已經有6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日本在諾貝爾三大科學獎領域的斬獲已經達到24人,本土科學家22人。對比鄰國日本屢屢獲獎,諾貝爾獎與我們無緣的根子在哪裡?


  創新性人才要從娃娃抓起,科學精神、基礎科研能力的培養也要從娃娃抓起。實際上,這也是日本近些年來基礎科學研究成就爆發性增長的根本原因所在。日本的基礎教育與中國等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一樣有灌輸式、重應試等弊病,但日本早在二戰以前就通過大量的教育實驗讓教育方式有了很大變化,戰後日本也在探索中吸收了發達國家的教育理論與經驗。例如,日本的幼兒園、小學並不片面強調知識傳授,而是強調兒童的生活經驗,日本高中實行學分制,學生有比較大的選課自由。在教師方面,老師也有很大的教學自由,他們可以在大綱的基礎上開展因地制宜的課程設計和教學研究。因此很多學生的科研能力進入大學以後就開始脫穎而出了。

  基礎科學教育作為一項極為基礎性的工作,它的效果或者是後果要很多年以後才能見到。不過我國青年科研人員的情況,我們現在就可以做出一些觀察和判斷。其存在最為嚴重的問題是,大家一邊詬病科研體制上的問題,一邊普遍忙於發跟隨性研究論文評職稱、搶帽子,原創性、開拓性嚴重不足。


  在我國的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相關科研團隊這些年發在《科學》、《自然》等世界頂級科學期刊上的科研論文也不在少數,但是一般都是跟隨性研究或者應用性研究,不管是在這些年十分火熱的冷凍電鏡技術下的蛋白質結構解析、生物體基因測序、石墨烯還是其他一些新材料研究等都是如此。我們不是說這樣的研究不重要,但這種局面暴露了我們在基礎性原創科研上的巨大軟肋。青年科技人員是我國科研力量的核心,他們的能力也代表著我國的整體科研實力。因此,有一些觀察人士悲觀地認為,這種局面沒有根本性改變,中國原創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成就將會十分渺茫,能夠問鼎諾貝爾獎的概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近些年來,隨著綜合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增長,中國開始有了建設世界科學中心的夢想,這主要是世界科學中心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趨勢。中國科技發展的目標不是獲得諾獎,而是要建設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當前要積極向日本學習,並和日本在亞太進行角逐。我們基礎教育體系和科技體制改革中依舊存在的根子性的突出問題,必須要有刮骨療傷的勇氣進行改變才行,如果僅僅是每年公布諾獎時討論討論,而後又是「外甥打燈籠——照舊」,就沒有什麼意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機遇」號火星車終於找到了:但還無法與之取得聯繫
飛船墜毀保護宇航員逃生的「功臣」:發射逃逸系統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