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洛陽大饑荒的場景非常殘酷,小腳婦女帶孩子們逃難
1942年至1943年,河南發生大饑荒,受災總人數達1200萬人,導致大約300萬人死亡。這一慘絕人寰的歷史事件在電影《一九四二》上映後而變得廣為人知。本文選取的老照片記錄了大饑荒的真實場面,由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在洛陽拍攝。
因飢餓疾病而死的老人。
1942年初,河南災情已經很嚴重,《大公報》刊登了一篇報道,揭露百姓在災荒中的痛苦遭遇。誰料,仗義執言的《大公報》竟遭到國民政府勒令停刊三天的嚴厲處罰。隨後,再也沒有中國媒體敢報道災情消息。
飢餓的兒童。
在這種背景下,兩位美國記者——白修德與哈里森深入河南災區,一探虛實。哈里森是當時為數不多的到達災區的攝影記者,為後世留下了完整的大饑荒視覺影像。他們取道西安到達洛陽,一路上看到無數難民向陝西方向逃難。
饑民剝樹皮充饑。
哈里森在日記中寫下了他的所見:「我們看到一塊被翻開的墓地,森森白骨和殘破的布片散落在四周——顯然,一個餓死的難民被匆匆埋葬在這裡,又被狗挖出來啃了個乾淨。」
饑民將木屑捶碎充饑。
白修德這樣描寫他所見到的飢餓的兒童:「他們淚痕滿面的、烏黑的、在寒冷之中瀕於絕望的臉色,使我們感到慚愧。……這些瘦到不像樣的人,應該是眼睛的地方,卻是充滿著膿水的窟窿;營養不足使他們的頭髮乾枯;飢餓弄得他們的肚子鼓脹起來;天氣吹裂了他們的皮。他們的聲音已退化為只管要求食物的哀啼。」
餓殍遍野的場景連外國記者都不忍直視,可蔣介石、宋美齡還在為媒體公開這些信息而惱火。
小腳婦女帶著孩子逃難。
自從旱災開始,洛陽的糧食價格一路上漲,官方數據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物價提供了參考。根據民國《經濟彙報》匯總的資料,1943年1月,洛陽大米由每市斗125元漲至180元,小麥由每市斗100元漲至160元,土磨面由每市斤8.5元漲至11元。
一個月後,也就是1943年2月,洛陽的糧食價格進一步大漲:大米由每市斗180元漲至240元,小麥由每市斗160元漲至190元,土磨面由每市斤11元漲至14元,其他各類日用品價格均有大幅上漲。普通百姓對此望洋興嘆,只能忍飢挨餓。
一個逃難的家庭。
正如歷次饑荒所上演的慘劇一樣,洛陽百姓為了對抗飢餓,不得不吃草根樹皮,草根樹皮吃光了再吃觀音土,甚至……吃人。大量的人們為了避免餓死,踏上了漫漫逃荒之路,為了尋找一點兒吃的,他們長途跋涉,又有很多人餓死在尋找食物的路上。
洛陽西站,饑民爬火車逃難。
饑荒的歷史如此慘痛,回顧起來都無比沉重。但是,看看這些真實的史料,是有利於我們建設現實社會、探索防災減災模式的,總之要避免類似災難重現。
參考資料:民國《經濟彙報》,白修德、賈安娜《中國的驚雷》,唐馨《改變歷史的美國記者》
※老照片:1920年代的女子,誰最美?
※1937年山東漁村老照片 日軍侵略前的幸福生活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