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家筆下都江堰 | 馬瑛:天府之國的由來……

名家筆下都江堰 | 馬瑛:天府之國的由來……

原標題:名家筆下都江堰 | 馬瑛:天府之國的由來……


中國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9個「天府之國」。它們是關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區、太原附近、閩中地區、瀋陽一帶、武威地區和台東地區。「天府之國」 是最適宜於人類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形勢險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天府之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它們的形成和演變則與人為因素息息相關。由於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有的「天府之國」長期存在,影響很大;有的則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歷史時期「天府之國」的形成與演變,對於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有: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 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地,故稱「天府」。




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選擇在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裡正是歌舞昇平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為「天府之國」了。



「天府之國」由關中平原向川西平原轉移的主要原因是:戰國後期,秦蜀郡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隨後,三國時的諸葛亮獎勵農耕、發展生產、興修水利,等等,這對成都平原的農業是一次重大的推進,境內達到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昇平現象,使天府之國的名聲得以傳播,成為史稱「揚一益二」的富足之地。在唐朝成都發展鼎盛時期李白為成都寫了一首詩,詩中有「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人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使成都「天府之國」的地位得以鞏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而對蜀地地位加以確立的詩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國「天府之國」的桂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歷史上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 「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看完這篇《天府之國的由來》,你是否對家鄉有了新的認識?這篇文章選自都江堰本土作家馬瑛所作《月是故鄉明》一書,該書分為「尋悠問古」「秦水悠悠」「道出青城」「代有才人」「古城古韻」「記憶不生塵」等六個篇章,對都江堰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的描述,讀後讓人眼?界大開,大漲知識。




《月是故鄉明》作者馬瑛簡介:


五十多年前他與文學相遇,從此愛上了文學創作,人到中年以後又把經歷投入到地方文化的發掘之中,專註道教文化研究,擅長創作賦記。在漫長的文學創作生涯中,他創作了上百萬字的小說、詩歌、劇本、賦、記等。其中,小說《艾家皇城的姐妹們》曾獲成都市金芙蓉獎,散文《望月之犀》曾獲《四川日報》副刊獎,還有《青城山道教志》《道在青城》《靈山秀水》等著述,《玉壘閣賦》《南橋賦》《青城山賦》《都江堰賦》等作品深受中外遊人和文人墨客青睞。



「人生一場,不過活一回心境。靈魂的深處,我總是覺得我還欠這塊生我養我的土地一份情。於是,我又拿起了手中的禿筆,去審視記錄故鄉的山水人情。」正如馬瑛著作《月是故鄉明》這本書的初衷一樣,或許你也對都江堰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情誼,不妨拿起筆,記錄下那些點滴吧~



小編按:更多的都江堰,等你來發現~圖據蓉城蓋碗茶、何勃、折耳兔、向力民、都江堰航協—阿倫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主編: 劉 忠


值班編輯:董 柳


編輯:代 陽、龍再興、黃小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都江堰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