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跟過去比,現在教師的板書真是一言難盡

跟過去比,現在教師的板書真是一言難盡

教師自古是一項崇高的職業,但為我們所熟知並被萬世景仰的也是少數,比如孔丘先生。大多數塾師其實境遇較為低下。清代有一句俗諺說「窮不讀書,富不教書」,意思是窮人家的孩子沒錢讀書,而有錢的知識分子又絕不會去教書。只有下層的讀書人,他們考不上秀才舉人,又沒有別的謀生本領,只能靠做塾師、教孩子為生,生活困頓,朝不保夕。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小學教師,也是「腐儒」、「窮酸」或者「冬烘先生」的代名詞。

文徵明曾寫有《館師嘆》,嘆息這些塾師的狀況是「半飢半飽清閑客,無鎖無枷自在囚。」因為入不敷出,他們課餘不得不兼職,比如替人算命看風水,或者代寫春聯書信等,用以改善生活。

毛主席和他的私塾老師

像蒲松齡,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後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

蒲松齡撰有《塾師四苦》、《學究自嘲》、《教書詞》、《先生論》和戲《鬧館》,生動地反映了塾師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他說「人言教書樂,我道教書苦」,認為「今日村莊家,禮體全不顧」 ,塾師的待遇較之以前差之甚遠。一般說來,塾師生活十分清苦是無疑的,塾師在一鄉算是有文化者,除去教書,為東家做事外 ,還要 為鄉黨鄰里做許多雜事,如要寫大量文書。

蒲松齡書跡

比如過有名的老師可不至蒲松齡,比如范仲淹、朱熹等大學問家都在書院講過學。

比如朱熹曾兩次來嶽麓書院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四大書院的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

范仲淹《遠行帖》縱31.1cm,橫39cm,行書,11行90字 粉花箋本。

范仲淹《邊事帖》,粉花箋本,縱30.5cm,橫42cm,行書,13行93字。

朱熹《城南唱和詩卷》 紙本,手卷 31.5×275.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熹《二月十一日帖》

但是,隨著教學壓力及考核壓力的增加,有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注意板書的書寫,很多老師寫得字橫七豎八,無章法可言,更逞論去教孩子書寫?

前兩天看到了一批教師們舉辦的「板書書寫大賽」,重又看到了希望,大家看看,有何感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雲逸書院:毛筆基本筆畫之平撇、小撇、中撇、長撇,豎撇
文天祥《木雞集序卷》草書真跡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