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以樂景寫憂思,以艷麗襯愁情——蘇東坡《浣溪沙》藝術特色

以樂景寫憂思,以艷麗襯愁情——蘇東坡《浣溪沙》藝術特色

蘇軾遭陷害被謫貶黃州,過了一年多後,生活上愈加困窘,不得已開始營建東坡。那本是一爿久荒之地,瓦礫之場,又遇上大旱,墾闢之勞,精力殆盡。

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蘇東坡寫下這首小詞《浣溪沙》,表現了內心深處的憂愁,也抒發了關心和同情百姓疾苦的思緒。

連環畫《蘇東坡》

在藝術上,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以樂景寫憂思,以艷麗襯愁情。作者把這種相反相成的藝術手法運用得非常巧妙,完全符合生活的邏輯。

詞的上半闕描寫雪景和由之聯想到的來年豐收的景象。境界遼闊,節奏輕快。雪兆豐年,似乎消釋了作者的愁思,而「但令」一轉,使「人飽」僅僅成為作者一種美好的願望和深沉的憂慮。

蘇東坡詞《浣溪沙》

詞中「愁無」即「無愁」,只是作者情感的一面,另一面則是思想深處的愁,而這個「愁」又是由「喜」引出來的。

下半闕回敘前一天宴席間的情景,「翠袖」、「白雪」相映成趣,「絳唇」、「櫻珠」,艷上加艷,但是,這些艷麗的場景,卻和「樽前呵手鑷霜須」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千古風流蘇東坡

作者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徵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從藝術感受來分析,上半闕比較顯露,下半闕則更為深婉,而上半闕的情思抒發,似乎在為下半闕的無聲形象作提示。

蘇東坡詞意圖

如是這樣,上下兩闕的重點,就很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它們彼此呼應,互為表裡,而整首詞也就靠這種內在美思想脈絡和諧的統一起來,展現了抒情主人公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

這首詞在藝術上的成功還體現在遣詞、用字的準確、鮮明、形象、自然。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寫出了醉中的朦朧。

國畫:東坡賞月

還有「倚」、「縈」兩字的運用,境界全出。而「鑷」字一出,多少情思,則都表現在這一無聲的動作之中。

上述藝術特色,使蘇東坡這首詞的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窮而情無盡的藝術效果。

蘇軾詞意圖

[宋代·蘇軾《浣溪沙·萬頃風濤不記蘇》:萬頃風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翠袖倚風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聽雨閣 的精彩文章:

自媒體作者怎樣采寫周立波、唐爽這類熱點事件和焦點人物
《易經》——不僅僅是占卜之書,而是中華文化盛典

TAG:元谷聽雨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