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66年!為什麼周恩來總理從沒回過淮安老家?

66年!為什麼周恩來總理從沒回過淮安老家?

原標題:66年!為什麼周恩來總理從沒回過淮安老家?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紀念日,作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我們從周恩來留下人生最初腳印的江淮大地起步,去追尋他發出的光與熱,去感受他傳遞的情與暖。


一顆赤子之心


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3個劇種參加演出。演出結束後,當周恩來和演員們一一握手時,卻聽出了淮劇演員筱文艷講話透著蘇北口音。於是,在這場改變中國現代戲劇史,後來被濃墨重彩書寫的大會演里,有了一段認老鄉的小插曲。淮安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金志庚曾通過筱文艷的描述,記錄下了這個老鄉見老鄉的畫面:


總理說,我們是老鄉啊,我是淮安車橋的!車橋每年三月三都有個廟會,小的時候我曾經跟大人到車橋趕過廟會,而且在車橋看過淮戲。周總理作為淮安人,對家鄉的感情特別深,淮劇因為是淮安的地方戲,充滿了淮安的鄉音哪。


正所謂「淮友情,一家親,鄉音一曲會知音」。周恩來一生為革命輾轉千萬里,始終鄉音不改,就像扎入土壤的根,緊緊聯繫著自己出生成長,並獲得啟蒙與滋養的江淮大地;而清淡平和的淮揚菜,則滲透著周恩來思鄉的每一種滋味。年逾八旬的周秉德至今都還記得,伯父周恩來在家人齊聚的家宴上,會親自下廚做家鄉菜。

一段戲,聽得到鄉音悠悠,一道菜,嘗得出鄉味濃濃。可遺憾的是,周恩來自12歲離開淮安去東北求學,隨後投身民族解放與振興的偉業,直到78歲在北京去世,整整66個春秋,從沒有回過故鄉。在周秉德看來,伯父周恩來的選擇,用心良苦:


他有這麼一個觀念,一個不能給當地人,很貧困的縣增加負擔,增加麻煩。一個呢,他嚴於律己,就是我沒有權力的時候,我不要給他們帶來危險,有了權力了,那就要嚴格對待自己的人,這是我的老家,我不能偏向我的老家呀。



1957年4月,周恩來在杭州梅家塢小學參觀。


思鄉不歸鄉,是對情感的自製,是對職責的自省,更是對權力的自律;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覺悟》雜誌副主編陶炳才從中更深刻地體悟到,將一己懷鄉之情,升華為對天下萬家、芸芸眾生的無邊大愛,映照出的既是共產黨人公而忘私的家國情懷,也是偉大人格的自我完善。


1962年4月,周恩來在雲南西雙版納和傣族群眾歡度潑水節。


總理這樣說過,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是沒有不熱愛自己家鄉的;總理對家鄉的愛,是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表達的。他不僅自己不回淮安,也不讓親屬回去,而且他自己一生當中,對親屬提出的任何要求,他沒有辦過一件事。



1975年1月,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抱病作《政府工作報告》,重申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一段烽火傳奇


革命戰爭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的徐州會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賈汪起義,都對後來的戰局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周恩來當時不在現場,但他卻是真正的幕後功臣。



1938年初,日軍為連接南北戰場,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沿津浦鐵路從南北兩端夾擊戰略要地徐州,徐州會戰爆發。周恩來當時擔任國民政府軍政部中將副部長,面對嚴峻的形勢,他派張愛萍以八路軍代表的名義到徐州會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轉達自己的建議。

周恩來對徐州會戰的貢獻,不只是提出正確的作戰方略,他還幫助軍隊改善了密碼系統。淞滬會戰之後,周恩來不斷接到消息,國民黨軍隊的電話、電報多次失密,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失。為此,他親自編寫了《密碼守則》。



1946年5月3日,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到達南京,這是周恩來在南京中共代表團駐地梅園新村十七號院內。


10年後的1948年11月6日,依然以徐州為中心,淮海戰役打響。僅僅兩天後,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就率部23000餘人在賈汪、台兒庄地區起義。人們沒有想到,他們都是由周恩來直接領導的中共特別黨員,分別於1939年和1929年入黨,入黨時都是西北軍的高級將領,接受任務長期潛伏。江蘇省周恩來研究會理事司雲勝:


有人說,這是周恩來總理安排在國民黨部隊的一支奇兵。這多少年,從20年代、30年代,一直經營著,一直到淮海戰役舉行起義,周恩來同志在裡面起的作用功不可沒,而且鮮為人知。毛澤東非常高興,說這個起義以後,保證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絕對沒有問題。


不管是戰場上的運籌帷幄,還是地下鬥爭的機警縝密,都彰顯了周恩來的文韜武略。他為革命出生入死,在茫茫黑夜中推動中國黎明的進程,最終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一場如願盛世


周恩來總理在建國後主持政府工作長達26年,他心中裝著祖國的山水、人民的冷暖,在新中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在國民經濟的每一個重要領域,都有他的卓越貢獻和重大影響。



周恩來總理出生在蘇北淮安,這裡曾是淮河的洪水走廊,歷史上災害頻繁,在他童年的心靈里就播下了治淮的種子。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江河普遍失修,百廢待興,治理淮河水患迫在眉睫。周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治淮工程的宏偉藍圖,在這幅系統藍圖中,淮河是他部署治理的第一條河流。在審批蘇北灌溉總渠設計方案時,有人擔心花錢太多想放棄,但總理治淮的決心卻非常堅定。淮安周恩來紀念館原研究室主任秦九鳳:


總理說,蘇北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出了那麼多烈士;解放戰爭、淮海戰役,蘇北人民用板車推著糧草跟在我們部隊後面,使我們打贏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都是蘇北人民支援的。現在革命勝利了,他們有了困難,難道我們不應該支援他們么?


在總理的支持下,一條長達168公里的蘇北灌溉總渠蜿蜒匍匐在江蘇大地上,使淮河有了入海新路。1951年7月20號,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勝利完成,初步解除了水患威脅,並為以後的全面治理與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蘇北灌溉總渠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克服了蘇聯撤走專家的困難,自行設計建造了南京特大鐵路、公路兩用長江橋。在大橋建設過程中,周總理對大橋的設計細節提出過很多建議,他希望大橋既要美觀實用,又能供觀光旅遊,他親自敲定了大橋橋頭堡的設計方案。從設計方案到鋼材的選用,從建設施工到建成後的宣傳,點點滴滴都傾注了周總理的心血。南京長江大橋設計師常榮五回憶:


當時的蘭花燈,每一盞都是北京燈具廠產的,這是大橋的一個亮點;像大橋的雕塑也是集中中央美術院的人來搞的啊;還有人行道上鋪的鋼磚,都是一公分大小的,從鞍山運過來的。當時就想著在國家財力情況下,盡量把它做得最完美、最好,沒有周總理把關很多事情都辦不成。



周總理不僅關心江蘇的建設工作,還牽掛著江蘇的教育事業。江蘇師範大學的前身——徐州師範學院1958年建校時是蘇北地區唯一的本科高校,1962年春,在國務院討論高校調整方案的一次會議上,有人建議把徐州師院調整掉,周總理又一次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不同意見。江蘇師範大學博物館館長趙明奇:


總理說,蘇北地域遼闊,應該有大學!鑒於當時從揚州往北一直到山東,整個廣大的地區沒有一所高校,總理站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站在江蘇發展的需要,站在我們蘇北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出了這個戰略性的意見,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同事的採納,徐州師院就保留下來了。


經過50多年的風雨歷程,當年的徐州師範學院已發展成為擁有23個院系、2萬多全日制本科生的江蘇師範大學,為淮海經濟區的多所學校培養了大批教師人才,這是周總理為江蘇留下的寶貴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古觀今 的精彩文章:

這些紀錄二戰的老照片,死後的墨索里尼不堪入目!
蔣介石遺體至今沒有下葬,那麼還能保存多久?翁元:「早已腐爛」

TAG:縱古觀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