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奇盛京 | 關東味蕾之阿瑪尊肉,被遺忘的滿族八大碗

傳奇盛京 | 關東味蕾之阿瑪尊肉,被遺忘的滿族八大碗

原標題:傳奇盛京 | 關東味蕾之阿瑪尊肉,被遺忘的滿族八大碗


版權所有:瀋陽市旅遊委員會 未經協議授權 禁止轉載


關東味蕾1-7

阿瑪尊肉,被遺忘的滿族八大碗



瀋陽,作為盛京陪都,是滿族貴族文化的發源地,儘管清朝入關後才真正地享受到「帝王」待遇,但入關前在盛京的盛況,卻是滿族皇親國戚不滅的記憶。


滿族美食最耳熟能詳的就是滿漢全席了,滿漢全席分為「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滿族地方風味也應運而生。滿族八大碗是滿族同胞在民間逢年節、婚喪嫁娶的必吃的特色美食,八大碗分別代表了八種不同的烹飪手法,《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那八大碗都有什麼呢?它由雪菜炒小豆腐、鹵蝦豆腐蛋、扒豬手、灼田雞、小雞珍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等八種菜組成。

其中「阿瑪尊肉」最具代表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滿族簡史》記載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後建「堂子」,立竿祭天凡用兵及大事必祭。《竹葉亭雜記》載,祭用必選擇其毛純黑無一雜色者其牲即於神前割之、烹之。阿瑪尊肉屬滿族菜肴之一,俗稱努爾哈赤黃金肉。在《滿族簡史》、《竹葉亭雜記》中均有記載,是大清祭祀活動、宮廷大典中的名菜。


努爾哈赤黃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鮮豬肉製作而成,「黃金肉」是滿族古老的宮廷風味名菜,曾被列為滿族珍饈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後,每臨大典盛會,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須要首先上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在未發跡前的幼年時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遼寧撫順地方,最初,他在女真部落首領家當一名夥計。當時,這位部落首領很講究吃喝,每進膳需八菜一湯,金盤細燴,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請賓客,他選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調的女僕司廚,由努爾哈赤做幫手。當女僕做完第七道菜時,突然暈倒。此時,外廳正等著叫上最後一道菜,幫手努爾哈赤見狀,急中生智,忙將切好的裡脊肉,裹上蛋黃液,入油鍋迅速顛炒後裝盤送上,首領嘗後,覺得味道與往不同。特別好吃,宴畢問其故,侍者只好實情相告。首領甚悅,隨又傳來努爾哈赤問此菜何名?努爾哈赤為討吉利,並答道:「叫黃金肉。」自此,努爾哈赤遂得提擢。


後來,努爾哈赤發跡為後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個老祖宗,於是,每屆大典,必令先上黃金肉,併當眾講述這段故事。此後,清朝各個皇帝便把黃金肉奉為至上珍饈,以示不忘祖上恩典與賞賜。繼而,被傳為佳話。

相比八大碗的名氣,三套碗似乎就並不太被人們所了解,其實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滿族傳統名宴,舉世聞名的「滿漢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整個席面由十款冷盤;三款大件;十二款熘炒;湯燴菜;六款面點,共計三十一種菜點組成。因席中主要菜點是用「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裝而名為「三套碗」席。白肉血腸、阿瑪尊肉、關東蒸魚、小窩頭等滿族名菜均包括在此席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瀋陽市旅遊局 的精彩文章:

傳奇盛京 | 古城遺珍之渾河晚渡,大東北曾經的「交通樞紐」

TAG:瀋陽市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