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鳥為了吃食做出驚人之舉,警示人類 圖解世界11大候鳥

鳥為了吃食做出驚人之舉,警示人類 圖解世界11大候鳥

世界上大約有40%的鳥類以某種方式遷徙,或短途飛行或長途跋涉。鳥類會前往擁有更多資源的地方。氣候、食物及其他可用資源決定著鳥類遷移的方式和時間。下面介紹幾種有著驚人遷徙之路的小鳥:

這種鳥叫尾鸚鵡(Limosa lapponica)最多只有41厘米長,不是大型鳥類,但是它能飛行很長時間。2007年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上的一項研究追蹤到了從紐西蘭遷徙到中國黃海的這種鳥類。兩地最短距離約5950英里(9575公里)。然而,這些鳥在九天里飛行了6800英里(10943公里)沒有停歇。至少有一隻鳥從中國飛到阿拉斯加,然後又從阿拉斯加飛回紐西蘭。

這隻瀕危鳥類美洲鶴是北美洲最高的,身高近1.5米。這個種群夏天在加拿大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而後向南旅行到德克薩斯州的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過冬,行程約4800公里。它們遷移時會受到人類飛行超輕型飛機的指導,但是聯邦法規阻礙了這些努力。現在,遍布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其他州的許多百靈鶴種群被認為是非遷徙的,它們全年都生活在這些地方。

卡羅普蜂鳥是加拿大和美國最小的鳥,只有7厘米長。這些微型蜂鳥的規模驚人,甚至不適合遷徙。這些鳥類在高處繁殖,有時高達1219和3352米,通常靠近山脈,而它們的巢通常離地面約12米。 根據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的說法,這些蜂鳥每年往返行程約8046公里,在夏末離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中部和南部,沿著太平洋海岸和美國西部向南行進,到達墨西哥過冬,規模估計有450萬隻。

只有三種鸚鵡遷徙,但很快就會變成兩種。橙腹鸚鵡是一種瀕臨滅絕的候鳥,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截至2017年2月,野生橙腹鸚鵡只有14隻。人們正在努力通過圈養繁殖來拯救這種物種。這些鸚鵡的遷徙距離不遠。它們夏天在塔斯馬尼亞西南部繁殖,然後飛越巴斯海峽到澳大利亞,冬天經常在維多利亞或南澳大利亞定居,遷徙距離大約966公里。

歐亞歪脖啄木鳥,其頭可以180度轉動。它的喙比其他啄木鳥短。 它們經常重複利用真啄木鳥的洞來築巢,而不是自己製作的洞。它們生活範圍很廣,橫跨歐洲和中亞。 它也是唯一進行長距離遷徙的啄木鳥。生活在歐洲的啄木鳥在撒哈拉以南過冬,穿越獅子山到衣索比亞的非洲國家,飛行距離近6,437公里。 生活在中亞的鳥向南遷移到印度、泰國、日本南部。 飛行距離長達4828公里,具體取決於鳥的出發和著陸點。

根據奧杜邦協會的野外指南,北美洲只有一種鷂,那就是北方鷂(鷹科動物)。它們分布廣泛,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最北部的一些地方到美國南部都有。雖然美國南部的鳥傾向於待在原地,因為它們處於相當穩定的溫度下,沒有理由遷徙。但居住在更北部的鷂將飛到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去過冬,一次大約飛行9012公里。

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這種極其常見的海鳥(Sooty shearwater)在全球大約有2000萬隻。根據2006年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這些鳥類能在200天內飛行了將近64000公里。它們秋季離開紐西蘭,飛往北太平洋,到達日本、阿留申群島或加利福尼亞。然後再回紐西蘭,路上有些鳥會在智利停留。

北麥穗鳥生活範圍相當大。它們遍布歐亞大陸和北美。當需要向南飛行過冬時,北方麥穗,無論其原始起點如何,都將前往撒哈拉以南。遷徙主要在海洋和冰上。這些鳥類都有不同的路線到達目的地。從阿拉斯加出發的鳥類飛行長達15,000公里,以前往非洲。冬季結束後,它們會原路返回。

貝爾潛鴨主要生活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西北地區,也有報道說它們在蒙古和朝鮮也有繁殖。 冬季它們會向南遷徙,湧向中國東部和南部、印度東北部、泰國和緬甸。貝爾潛鴨是一種極度瀕臨滅絕的鳥類,野外估計有150到700隻。

雪貓頭鷹的遷徙習性對我們來說有點神秘。 它們居住在加拿大北部和北極,冬天會向南方遷徙。據報道美國馬薩諸塞州、弗吉尼亞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甚至百慕大都有雪貓頭鷹的身影。 2012年,有人甚至在夏威夷發現了一隻。冬季過後,它們仍然會回到北極。

北極燕鷗(燕鷗)生活在北極圈,人們也可以在馬薩諸塞州和英國找到這種鳥的種群。北極燕鷗每年在北極到南極間往返,飛行約95997公里。地球的周長只有40074公里。圖源:wikimedia(感謝閱讀,請關注企鵝號「掃盲小分隊」,為您天天呈送有趣的人文、科學資訊與知識!&財商高的同學會看出不一樣的價值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掃盲小分隊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復活島的神秘巨石頭能幫助解決海水中區分淡水問題
特奧提瓦坎金字塔,1座1次能裝下10萬人的「金字塔」

TAG:掃盲小分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