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看似不起眼的中國豬鬃,為何卻為抗戰勝利立下大功?

看似不起眼的中國豬鬃,為何卻為抗戰勝利立下大功?

原標題:看似不起眼的中國豬鬃,為何卻為抗戰勝利立下大功?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自從鴉片戰爭一聲炮響,近代中國從此陷入了落後挨打的年月。這「挨打」,不止是戰場上挨揍,更是經濟上被宰。仗著「不平等條約」護身的外國列強們,把外國資本與工業商品大肆狠砸進來,礦產金融等命脈全被牢牢捏在人家手裡,紡織等傳統手工業,更給「砸」得支離破碎,境況步履維艱。


但是一個不起眼的產業,卻在這特殊年代裡逆風而起,不但自晚清起火遍全國,甚至霸氣壟斷了國際市場,成了歐美工業強國時刻離不開的「中國製造」。苦難深重的中國近代史上,這個產業為千千萬萬的國人提供了生計,也為風雨飄搖的中國艱難補血。其深受全球歡迎的「黑馬」產品,正是近代中國農村常見的農副產品:豬鬃。



一:身價暴漲的豬鬃

豬鬃,即豬脊背上的剛毛,在中國古代又叫「剛鬣」。比如《西遊記》小說原著里的豬八戒,本名就叫「豬剛鬣」。放在古人生活里,豬鬃也早就是常見的日用品,常用來製作鞋刷和毛筆。不過一直到清代,「豬鬃產業」都還十分低調。一般家庭殺豬刮過豬鬃後,除了留一小部分自家用,其他大多扔進糞池當肥料。拿出去賣錢?放在鴉片戰爭前,說這話基本會被人笑。


但科技突飛猛進的工業革命,卻叫豬鬃的身價驟然看漲,韌性好吸附性強的豬鬃,除了被用來製作發刷牙刷等近代日用品外,還是擦洗槍炮機器乃至給飛機軍艦汽車刷漆的必用寶貝。換句話說,這就是近代國際市場的重要工業資源。倘若哪個工業國家豬鬃「斷供」了?那機器裝備維護就是難題,坦克戰艦都得「裸」著。別說什麼炫耀武力亮肌肉,停產歇菜都不誇張。



而在整個世界近代史上,若論誰家的豬鬃國際信譽最高?無可爭議,就是中國。


近代中國雖說貧弱不堪,但家豬飼養卻是傳統優勢。中國家豬素來以肉質好增肥快著稱,今天歐美國家農村的主要家豬,都是來自中國家豬的配種改良。從優良中國家豬身上取來的豬鬃,品質當然首屈一指。而到鴉片戰爭前後,中國家豬的養殖也越發火熱,只看清末一些地方志的記載:川北地區每年旺季時的豬肉交易量,至少在二十萬斤以上。許多省份一半以上的家豬,每年都用於貿易。西方國家正猴急著找的豬鬃?中國不但質量好,而且多的是!


於是,晚清國門被轟開後,各國商人就紛至沓來,外國商人開辦的「洋行」「加工廠」,瞪圓了眼睛瘋搶豬鬃。但由於各種貿易特權,到1895年時,晚清王朝只能通過豬鬃貿易,得到65萬兩左右的關稅。待到清末新政後,各地豬鬃加工廠紛紛湧現,到1911年清朝滅亡前夜,中國的豬鬃出口關稅收益,已到達453萬兩。十六年里瘋漲近七倍,平均每年漲幅百分之三十以上,儼然成為近代中國「新型增長點」。


待到民國年間時,雖說中國政壇城頭變幻大王旗,但各方政要在豬鬃產業問題上,都是絞盡腦汁。四川等養豬大省,陸續頒布了減免稅收等鼓勵措施,甚至還有保護中小業主的貿易所,到1933年時,中國更有了完備的豬鬃檢驗與購銷體系,成功實現了標準化生產。



而這時期的豬鬃需求,也是年年爆火,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夜,西方列強軍備競賽,豬鬃的需求也就激增。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完,先前同樣是豬鬃出口國的德國等國,國內豬鬃產業幾乎崩潰,反而也要掉過頭來向中國買豬鬃,至於美國英國等工業強國,對豬鬃的需求也是有增無減。到了抗戰前夜時,中國每年的豬鬃出口量,早已突破了十萬擔大關,占國際豬鬃交易量的百分之七十五,風光「稱雄」國際市場。

如此火熱暴漲,也叫豬鬃的價格年年看漲,就連許多地方農村殺豬的規矩都變了:原先是屠戶上門殺豬,要支付屠戶工錢,這下連工錢都不用了,給屠戶一些豬鬃,人家就興高采烈過來殺——古代時扔糞池當肥料的豬鬃,這時都能直接當錢用。


國家的收益更是豐厚,1937年時中國的豬鬃出口收益,已經到達了2792萬元。這個數字在今天看來不足為奇,放在當時,卻是正面臨深重危機的中國,最急需的一筆錢。


但豬鬃最為重要的奇功,卻還是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十四年抗戰時代。


二:抗戰時代的奇功


對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西方列強來說,豬鬃不止是和平年代的工業資源,更是戰爭年代的戰略物資,比如在當時美國政府的國防計劃里,豬鬃就與軍火同級別,屬於A級重要的軍火物資。真有這麼重要?二戰前夜的美國,全國制刷廠有五百家,甚至連監獄都有制刷廠,加班加點生產軍用毛刷,豬鬃?那幾乎是望眼欲穿的盼!


所以,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戰戰爭在大江南北開打,雖然中國東南沿海近乎全數淪陷,工業生產損失極度嚴重。但國際市場的豬鬃價格,也是瘋狂暴漲。抓住這個機會,中國西南大後方的百姓們咬牙堅持,到抗戰極度困難的1940年時,中國依然可以每年輸出3500噸左右的豬鬃,換取9400多元的收益,給遍體鱗傷的中國抗戰艱難補血。


而比起這「補血」意義來,豬鬃的另一個奇功,就是抗戰時代一宗特殊貿易:豬鬃換軍火。



在七七事變後,面對工業水平遠遠強於中國的日軍,急需資金的中國政府,早就在1936年與德國達成協議,以豬鬃等物資作為抵押,換取德國的工業設備與軍火。正是這些重要德制軍火,支援了中國戰場早年的淞滬抗戰等血戰。雖說中德之間這次合作時間不長,可急需外援的中國,就此找到了一種成功合作模式。


於是,待到日本炸爛了珍珠港後,氣壞的美國,缺豬鬃也缺到了發瘋,美國甚至還出台了「M51號豬鬃限制法令」,強令高品質豬鬃納入國家戰時管制,只供應海陸軍。就連製造普通民用毛刷,都需要政府出具證明。於是,在豬鬃缺口的刺激下,著名的「駝峰航線」開通了,美國飛行員架機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把中國戰場急需的軍火物資運到昆明與宜賓,換取中國的豬鬃等物資。很多抗戰急需的武器裝備,都是靠著豬鬃換來。



外從1937至1945年期間,豬鬃還為國民政府增加了3000萬美元的外匯收入。甚至在十四年抗戰里,中國國民政府與英美簽訂的一系列貸款協議,獲得的總價值11億美元的貸款,其償付方式,也同樣是以豬鬃來償還。看似「小小」的豬鬃,卻是這場衛國戰爭時代,中國戰場無比重要的產業支柱,支撐著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軍民,終於挺過最艱難時段,贏得最後的勝利。


這一場輝煌的勝利,戰後無可爭議的大國地位,不是來自某些國家的「施捨」,卻正是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堅忍不拔的付出——不止是前線浴血的將士們,更包括各行各業,堅持到底的人們。比如,以低調的姿態,扛起中國抗戰經濟重擔的豬鬃產業。



那些普普通通的「業內人士」,那些默默餵養,默默刮著豬毛,精心加工的百姓們。千千萬萬個他們,都是為中國贏得這場戰爭的英雄。


參考資料:《四川歷史農業地理》、《近代中國養豬產品的貿易與銷售概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列全家官職求關照?這位家長,幸虧你沒生活在明朝
漢朝究竟有多強大,這些段子告訴你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