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歸來的雨林

歸來的雨林

來源:10月14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社記者王軍鋒、劉博

7月19日,考察隊員在鸚哥嶺拍攝蘭花。新華社記者 王軍鋒 攝

許多人不知道,在我國第二大島海南島中部,有一片神秘的原始熱帶雨林。這裡,叢林茂密,綠地如毯,溪水潺潺……

它,就是我國連片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鸚哥嶺熱帶雨林。

前不久,記者跟隨一支生物多樣性科考隊,深入到這片「懸」在海拔1400多米高的雨林中,記錄下發生在這片原始熱帶雨林中人與自然的故事。

圖為7月19日在鸚哥嶺拍攝到的短軸堅唇蘭。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雨林之美

清晨,一聲悠長清脆的蟲鳴,喚醒了沉睡的雨林。飛起的鳥兒拍打著翅膀,樹葉沙沙作響……透過薄薄的晨靄,陽光溫和地灑在樹梢上,蜿蜒的山澗從稀疏的樹叢中流出。

方圓500多平方公里的鸚哥嶺,被稱為「瓊島水塔」,是海南兩大江河——南渡江和昌化江的發源地。

初入雨林,一株株桫欏樹,葉如鳳尾、形若傘蓋。這種被稱為原始森林「活化石」的樹木,對環境要求很苛刻,卻在鸚哥嶺北坡一條條溝谷邊成片生長。

雨林中植物垂直分布明顯,層疊的樹葉遮天蔽日,行走其間分外涼爽。

行至半山腰,豁然開朗,一片開闊地上開滿了淡紫色野牡丹。遠望去,「銀鏈」般的瀑布懸掛在青翠的山間,上方的山體酷似鸚鵡頭部,傳說鸚哥嶺由此得名。

7月19日,保護區工作人員米紅旭在拍攝疣斑樹蛙卵。新華社記者 王軍鋒 攝

抬眼望,十幾米高處,似是一座鬱鬱蔥蔥的「空中花園」。一路上,高大的喬木上附生著茂盛的植物,婆娑的蕨類、潔白的華石斛、形態各異的野蘭花,還有一簇簇不知名的花草,在瀰漫的雨霧中搖曳著身姿、散發著清香……

不只有「空中花園」奇觀。一路上,高板根、根包石、植物絞殺、老莖生花、獨木成林、枯木開花等熱帶雨林特有景觀,也不時躍入眼帘、進入我們的鏡頭。

作為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鸚哥嶺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一隻滿身「綠刺」的竹節蟲,在青翠如繡的苔蘚上悠閑地蠕動著。

一棵直徑一米多、形似獨木舟的枯樹橫卧林中,凹槽里積著淺淺的雨水。考察隊員驚喜地發現,一堆比較罕見的、晶瑩剔透的馬來疣斑樹蛙卵泡掛在內壁上。

科考路上,驚喜還在繼續。

7月19日,護林員在睡覺前烘乾衣物。新華社記者 王軍鋒 攝

板根下發現灰白相間的羽毛,這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剛剛走過的痕迹;

水鹿在雜草和腐殖質上留下巴掌大的腳印;

搖擺著褐色身軀的烙鐵頭蛇,在草叢間慢慢爬行……

夜幕降臨,紺青色的天空群星璀璨。此時,動物活動更頻繁。

「發現紅蹼樹蛙!」「找到海南疣螈!」……

在頭燈照射下,護林員劉禮躍不時興奮地驚呼著。

特殊的地理位置、複雜多樣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鸚哥嶺比較完整的植被類型和極其豐富的動物種類。

目前,這裡已發現並記錄到植物2000多種、脊椎動物400餘種、鸚哥嶺樹蛙等27種科學新種,還記錄到輪葉三棱櫟等25個中國新記錄種,以及伯樂樹等190種海南新記錄種。這份「家底」也是2007年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成立以來,對這片雨林保護和探索的重要成果。

圖為2015年10月30日拍攝的大型真菌群落。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雨林之殤

行進在雨林中,記者發現,有些成片樹木長得很齊整,有些則參差不齊。

「原始雨林從外表看是一叢一叢的,那些像剃了頭一樣齊刷刷的,是人工林。」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科科長米紅旭說。

據海南省林業廳林場處副處長劉堅介紹,20世紀50年代初期,海南島擁有天然林12000平方公里,由於過度開發,至1979年,銳減至3800平方公里。

1994年,海南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此時海南島未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原始熱帶雨林只佔少數,且都集中在偏遠、交通不便的深山裡。

樹木年年砍伐,雨林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銳減、水源地遭破壞,這片中國少有的熱帶雨林變得「千瘡百孔」。

7月19日,一名護林員拽著樹枝下陡坡。新華社記者 王軍鋒 攝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地政府鼓勵百姓開荒種橡膠和山蘭稻等作物。2007年我們建站時,鸚哥嶺低海拔山區基本被墾完了。」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劉磊語氣沉重地說。

「我們村離保護區不到兩公里,前些年有公司駐紮在村裡搞開發。山上大一點的樹都被砍光了,而且邊砍邊燒,後來稻田沒法種了,村裡人喝的水也快乾了。」今年45歲的護林員符永清回憶說。

狩獵情況也比較嚴重。鸚哥嶺野生動物很多,主要有野豬、蛇、水鹿、黃猄、鳥類等。狩獵是當地群眾的主要經濟活動。

圖為7月18日在鸚哥嶺拍攝到的樹蛙。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50多歲的護林員符桂春,曾是白沙縣南開鄉高峰村委會方紅村的打獵高手。「我了解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活動痕迹,只需在野豬經常光顧的樹下放一些野果,再在周圍鋪上樹葉,然後爬上樹休息。」符桂春說起自己當時守株待「豬」的絕招,不免有點自得。「野豬來了踩著樹葉會把我吵醒,我就往地上再扔野果,野豬聽到聲響抬起頭,就被我一槍擊中。」

鸚哥嶺周邊,幾乎每個村寨都有像符桂春這樣的打獵能手,在村裡有著很高的聲望。

當年,南方一些省份的收購商到鸚哥嶺,大量收購各類野生動物的骨、肉、皮毛等。其中穿山甲收購價最高,曾賣到200多元一斤。

「那段時間也是野生動物獵殺和買賣最猖獗的時候。」做過伐木工的護林員符清文回憶說,「以前山上穿山甲很多,這十多年沒發現它的活動痕迹了。」

圖為8月5日拍攝的白唇竹葉青。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30多年前的一天,我叔公上山打獵好幾天沒回來。家裡人急了進山去找,最後在一處懸崖下的溪流邊發現了已經沒有心跳的叔公,近處還有一隻中槍而亡的黑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看到黑熊。」符永清說。

如今,雖然護林工作力度很大,但偷伐盜獵情況仍時有發生。這次科考中,考察隊員就發現了幾處盜伐盜獵的活動痕迹。「盜獵者會把獵槍、鐵夾等藏在山上,發現類似跡象我們都會在周邊仔細搜尋。」護林員符海傑說,「有一次,我們在一個獵人的背包里翻出被砍成兩截的眼鏡王蛇,太殘忍了。」

根據記載,長臂猿、雲豹、黑熊等動物曾在鸚哥嶺地區出沒。而如今,這些珍稀野生動物已難覓蹤跡。

圖為2016年9月27日拍攝的蠟蘑。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雨林之盼

2007年,以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成立為標誌,鸚哥嶺進入了嶄新而又漫長的「修復期」。

來自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27名畢業生參與組建管理站,負責保護區的管理和科研工作,其中有2名博士、4名碩士、21名本科生。

來自陝西西安的劉磊,畢業於東北林業大學,是保護區招來的第一批大學畢業生。他說很喜歡這個職業,「只要專業對口,生活條件、賺錢多少都不是問題。」

米紅旭和妻子蔣帥同為東北林業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別為鳥類和微生物。6年來,這對情侶攜手翻山越嶺,在鸚哥嶺收穫了愛情和事業。

十多年來,由這批年輕人組成的保護區管理者,一方面開展雨林多樣性調查和保護,一方面在雨林周邊開展生態保護宣傳,推進社區共管共建。「我們經常和周邊中小學共同開展愛鳥周、環境教育宣傳等活動,提高孩子和家長們的生態環保意識。」劉磊說。

當地政府也在積極推進雨林周邊治理。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和坡告村地處南渡江源頭,位於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這裡交通不便,水電、通訊、醫療等公共服務都覆蓋不到。2017年,兩村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新村距鄉鎮不到5公里,村民們住進了二層小樓,人均還分到10畝已開割的橡膠地,同時發展起禽畜養殖等產業。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在大山裡不斷普及,偷獵、砍伐等現象明顯減少。

圖為2017年1月22日拍攝的黑眉擬啄木鳥。新華社發(米紅旭 攝)

海拔1400多米的蛙嶺曾是盜獵者的「天堂」,燒山狩獵對這片原始雨林的破壞很嚴重。經過十多年修復,如今蛙嶺正在恢復「元氣」,動植物資源逐漸增多,林中紅外線相機多次記錄到水鹿等動物的身影。

蛙嶺的生態恢復只是鸚哥嶺動植物資源不斷修復的一個縮影。如今,保護區正試點推進非國有森林國家贖買(租賃)工作,旨在保護生態的同時,又能保護林農利益。

「目前,我們正在對保護區管轄公益林範圍內農戶種植的人工林進行現場調查,初步統計有7萬多畝,期待這項工作給當地群眾和雨林保護帶來福利。」劉磊說。

鸚哥嶺周邊生活著6個鄉鎮近2萬名黎苗族百姓。為促進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同提升,保護區通過推廣「稻鴨共育」、林下套種、生態養蜂等方式探索生態農業,助農增收。

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村民符洪江是發展生態農業的受益者。經過培訓,他掌握了膠林套種、生態養蜂技術,拓寬了家庭經濟來源。「我現在養了五六十箱蜂,還打算擴大規模。」

通過這十多年的保護,先進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村民已經意識到「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鸚哥嶺周邊200多名村民紛紛加入護林員的隊伍,他們中不乏曾經的伐木工、獵人,還有剛從部隊退役的年輕人。

一些護林員還通過長期實踐和學習成了「土專家」,他們對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都有了「專業研究」基礎,每年還有機會去外省交流學習。

「儘管工作辛苦,每月工資不到2000元,但對我來說是最合適的一份工作。」符桂春說。

2018年4月,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明確海南省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戰略定位,提出「研究設立熱帶雨林等國家公園,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鸚哥嶺還有一個得名傳說,「海南人把鸚鵡叫作『鸚哥』,鸚哥嶺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鸚鵡的山嶺。這裡曾經分布大量的緋胸鸚鵡。」米紅旭滿懷期待地說,「希望未來鸚哥嶺能重現鸚哥飛舞的盛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他捕獲世界最大蚊子,收藏70萬件標本,只想告訴大家昆蟲不可怕
方以智:孤忠鐵骨真公子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