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篆刻入門:看了三方戰國齊璽就會知道戰國古璽可不是隨便刻的

篆刻入門:看了三方戰國齊璽就會知道戰國古璽可不是隨便刻的

我們整理篆刻課程已經將過三年的時間了,之間一直沉浸在秦漢印里,而且課程的主力也主要集中在漢印方向,秦印也極少涉及,因為這套課程的第一波就是漢印,然後才是古璽印和名家印,有了漢印做基礎,古璽印也就相對比較好入門了。古璽印的學習有這樣一個誤區:

古璽印就是把本國文字列在印面上,刻出來罷了,比漢印的字法、篆法、章法調整少得多,應該好學得多。這是錯誤的,其實古璽印最大的難度就難就在字法,因為六國文字處在不同的文字體系里,除了秦系篆書最終發展走向後來的小篆、漢篆、隸書外,其他六國文字屬於不同的文字體系,在唐蘭的《古文字通論》里,六國文字屬於四大古文字體系中的獨特分支,這四大古文字體系分別指:

1、殷商系文字(在甲骨文系篆刻課程階段會提及);2、西周系文字(止於春秋末期);3、六國系文字(韓趙魏楚燕齊六國);4、秦系文字。

(殷商系文字里的甲骨文)

其實,我們在不接觸古璽印之前,所接觸到的漢印里的繆篆、名家印里的小篆等都屬於秦系文字的發展文字。而戰國古璽里的文字屬於六國系文字,它跟秦系文字或者有所關聯,但相對來說是「每一種文字自具它的特殊性」(唐蘭《古語言字通論》),而且「六國系文字訛變最甚」(同上)。簡言之,要學古璽,明白六國文字是獨立於秦系之外的文字系統是相當重要的一點,六國又各有其文字特徵。

六國系文字現有的主要研究材料是一部分銅器、兵器;一部分匋器;一部分古璽(包含封泥);還有一部分泉布。因為中國最早的字典是基於小篆系統的,所以認知古璽文字,基本沒有線索可循,因此難度較大,現在雖然對於篆刻已經發展出了大量的工具書,但這些工具書的作用仍然基本上是屬於彙集性質的,並沒有科學的如小篆《說文解字》系一樣540部首及「六書」系統或「三書」系統那樣科學,所以,我們學篆刻,到了古璽這一段,基本採用的方式,就是每一種印式舉一至三方古璽,分析、拆解,認識到印式特徵,慢慢認識和積累一些古璽印文字,要系統學習六國文字,那是文字學家的高階課程,本課程暫時不能解決。

今天先說三方齊系古璽,這三方齊璽屬於同一種印式,就是齊系的「 凸」邊異形璽。這種形制僅見於齊系,是六國璽印里其他國家的官璽里所沒有的,如圖:

(齊系官璽的典型印式)

就是在印的正上方,凸出一塊來,齊璽里還有上下方都有凸出的印式,只用了解這是齊系特有的印式就可以了。

齊系璽印有它獨特的文字特徵,比如馬字、陽字、璽字,齊系裡的寫法分別是:

(齊系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文字並不是唯一的寫法,唐蘭說的「訛變最甚」,齊系當然也在其中。

齊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有姜齊和田齊之分,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呂尚於齊,(呂尚是誰,其實就是姜子牙,也喊作姜尚,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這之後的齊國在姜姓統治之下,簡稱姜齊。

(姜子牙的蠟像)

大概公元前391年(這時已進入戰國時期),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前386年放逐齊康公到海上,自立為國君,很快周安王(周王朝名存實亡)冊命他為齊侯,這之後的齊國稱為田齊。之後田齊桓公田午在國都臨淄置學宮(即「稷下學宮」相當於官辦高等大學),「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實際是為爭霸天下做人力準備,到威王、宣王時,田齊已成為人才濟濟的東方學術文化中心。齊國國力也漸漸強大,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被秦所滅,齊國是六國中最後一個被秦國滅掉的國家。

(戰國七雄形勢圖)

既然是大國,齊國的璽印當然也獨有特色,通常齊璽印面多呈方形,印紐多為鼻紐。今天要說的這一種印式是其特別的印式之一。

先看第一方,上一張放大圖:

(易都邑聚口盟之璽)

中間的那個「口」字處,有的文字家定為「徒」,有的文字家定為「匊」加個"走之",我們暫時不認它,就作一個「匊+走之」字處理。

這方印是齊璽印里的代表作品,看似8個字隨意安排,其實匠心獨具。8個字依照字型繁複程度,工匠把它安排成三二三分布,其中的「邑」和「之」兩字都字形簡潔,匠人就把它分布布局成三個字的一列。「聚」與「匊+走之」兩字相對較繁複,就成兩字一列,印面格局勻稱得體。

另外,這方印中的「邑」字字形太過簡單,如果不做章法上的處理,這個字就從8個字中獨立出去了,因此,上部的字和左邊的字,都伸出一個筆畫同它建立了聯繫,使章法上各字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了,而字形同樣較簡省的之字,匠人也把它同下面的璽之打通,建立支撐,中下的那個字也以字頭向之字衝壓過來,形成字勢的揖讓關係。

再有,這方印中的方圓變化也是值得一提的,邑字的圓是明顯的,盟字的上部的圓也是明顯的,而匊部的框,明顯是方的,盟字的下部也明顯是方的。各種章法因素共同組成了這方印的大小參差、錯落有序、方圓兼具的經典章法。

再看第二方,同樣也放一張放大圖:

(口盟之璽)

這方印里也有這個字,留給文字學家去爭論,我們先視作「匊+走之」。這方印因為歷史的原因,印面已非常斑駁,甚至已看不清字痕,但是實際上,這方印同樣不是隨手刻畫的作品,而是精心製作過的。

這方印里的四個字,各有一筆橫向的主筆,這一筆形成了章法上主要的視覺衝擊,而這四筆又分別向不同的方向突擊,似乎很混亂,其實,右路的兩個橫筆集中在中部,而左路的兩橫筆分列上下,四筆形成呼應攢擊團聚之勢,使印面四字不鬆散,又各有揖讓關係。

另外,「之」字的下橫與「璽」字的下橫縱橫奔盪之力滿盈,而這兩筆又是互相呼應的,形成了這方印沉雄與粗獷的風格,這正是齊系印風的氣質所在。

「匊+走之」字下部的一筆與盟字搭接也同樣是巧妙之處,它避免了印面四字的鬆散,而盟字的中橫,恰 恰伸入璽字右邊的中間空虛地帶等等,都使這方印的章法更加緊密,印章屬性十足。

再看第三方,同樣上大圖:

(口盟之璽)

這方印與上一方印是同文印,印面文字完全相同,但這方印則工穩一些,匠人沒有把四字強行建立聯繫,而是選擇章法上的調整,使四字產生對角呼應關係來保障印章屬性。

「匊+走之」字和「璽」字明顯字形要繁複一些,於是,匠人有意識地擴大了這兩個字的佔地,另外的「盟」和「之」顯然各各被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角落,因為這種對角呼應的關係存在,這方印的章法顯得緊湊團聚了,如果捨去這各佔地空間上的呼應關係,四個字鬆鬆散散的各佔一角,處理成相同大小,顯然就不妥了。這種對角呼應在漢印里是大量存在的,古璽印式中的這種章法處理或許正是這種原始印章審美的濫觴。

綜合一下,古璽的文字字形不像小篆一樣基本瘦長,也不像繆篆一樣基本方正,它存在各種各樣的字形,三角形,平形四邊形,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各種幾何樣式的文字在六國文字里同樣存在,在這些文字的整合處理上,要注意字法與篆法中所存在的大小、方圓、揖讓等關係構建章法,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就不會差到哪裡去。忽略了這些,古璽印就真的墮入到「隨意的從字典上找出戰國文字,擺在印面上,刻出來」這樣簡單的死胡同里去了。當然,那樣創作也偶爾會有好作品出來,因為還有「妙手偶得」,但遠不如經過藝術家思維進行創造更有出好作品的可能。

還是那句話,要成為古璽印的篆刻藝術家,六國文字的熟稔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有可能進行印面的設計和創造。

(【老李刻堂】之311,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個小布丁 的精彩文章:

篆刻入門:關於磨石頭和磨刀的一些注意事項
唐詩閑讀:「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TAG:三個小布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