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二)

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二)

原標題: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二)


上期講了金工裝飾中的鎏金、貼金、包金等表面的基礎處理,這期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金工裝飾上的錯金銀和金銀平脫的區別和運用。


錯金銀

錯金銀又可以稱為「金銀錯」,是金屬器裝飾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圖案處理方法,遠在商周時期就運用於青銅器及戰車兵器等的裝飾並發展起來了,流行於戰國及西漢時期。



戰國 銅錯金銀象形鎮


觀復博物館藏

「錯」這個字很多人很難通過字面直接理解它,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錯」解釋是:「金塗也。從金昔聲」。 對這幾個字更為準確的解釋是清代的古文學家段玉裁的理解注釋:「錯,俗作塗,又作措,謂以金措其上也」。所以,通俗地說,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銀圖案的裝飾,就可以叫金銀錯。如《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時,趙飛燕與妹妹趙合德同時受到漢成帝寵幸,趙合德為了緩和姐妹爭寵的緊張形勢,呈送給趙飛燕一批精美禮物,其中有一件「金錯綉襠」。一說是金銀絲線所綉,一說是以金箔貼飾服裝的做法。不得而知卻有「金錯」二字。



晉代 青銅錯金兔符


觀復博物館藏


但我們此處對於金屬器物上所說的「錯金銀」更接近於鑲嵌,它的具體加工方法是:在青銅器表面預先鏨刻或鑄造出圖案或文字所需的凹槽輪廓,然後嵌入金銀材質絲條或片,捶打牢固,再用蠟石打磨光滑,達到突出圖案和銘文的效果。不同金屬間呈現的光澤使紋飾更為立體精美。

著名的史學家史樹青先生曾在1973年《文物》雜誌第六期發表了一篇《我國古代的金錯工藝》,將製作步驟講得更為詳盡:第一步是作母範預刻凹槽,以便器鑄成後,在凹槽內嵌金銀。第二步是鏨槽,「銅器鑄成後,凹槽還需要加工鏨鑿,精細的紋飾,需在器表用墨筆繪成紋樣,然後根據紋樣,鏨刻淺槽,這在古代叫刻鏤,也叫鏤金」。第三步是鑲嵌。第四步是磨錯,「金絲或金片鑲嵌完畢,銅器的表面並不平整,必須用錯(厝)石磨錯,使金絲或金片與銅器表面自然平滑,達到嚴絲合縫的地步」。


金銀平脫


「金銀平脫」是金銀等金屬鑲嵌與髹漆相結合的工藝技術,它最早是由商代的金銀箔貼花技術發展而來,人們發現貼花太薄,粘附力不夠,經常使用磨損極易脫落,人們就開始採用將稍厚的金銀製成的片狀裝飾鑲嵌於器物上的手法,有青銅器,但更多的見於漆器之上,這類器物因做工精細相當精美,但費工費料。所以真正運用的鼎盛時期是在國力強盛的漢唐之際。



唐代 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具體做法是:工匠們將金銀熔化,製成箔片,並剪鏤成各種花紋;然後,將金銀箔片貼於漆器表面,用膠漆粘貼後再其上刷漆數層,待干後研磨,讓漆層下的金銀箔片顯露出來;最後,形成與漆底在一個平面上的裝飾紋樣。這樣金銀光澤映照在漆面上格外生輝,也襯托出器物的雅緻貴重。


這期主要講的是金工裝飾上紋飾的處理,下期我們將接著講金銀器造型塑造上的其它裝飾手法,敬請關注。


觀復文物攝影:觀復胡胡

古代傳統金工裝飾工藝(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復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馬未都:疫苗
【收藏馬未都】歷史上的佛系青年

TAG:觀復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