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歷史教材中的那些有爭議的古代發明,你怎麼看?

歷史教材中的那些有爭議的古代發明,你怎麼看?

有網民稱,教育部從去年投入使用的中學歷史教材中,刪除了有關漢代科學家張衡和他製造的用以觀測地震的儀器——侯風地動儀的相關內容。許多網友對此感到疑惑,而在追問原由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原來以前中國教材中展示的地動儀模型或許並未在歷史上存在過,而是由後人根據自己的猜想仿製的。

10月10日,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對網上討論作出回應,稱有關教材改動的說法不準確,現行中學歷史教材中「兩漢科技與文化」一課里,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進行了專門介紹,只是不再附有模型圖。

回應中還展示了課本的相關內容,稱張衡發明製作了世界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但原件已毀損失傳,後來人們結合歷史記載和自己的研究,做出各不相同的復原模型。課本還要求學生搜集不同的復原模型,並嘗試理解這件古老的驗震器的設計原理。 如此看來,中國歷史教材中刪除地動儀的說法並不屬實,但是,網上因此引發的對這些發明是否真實存在的爭議並沒有結束。

在國際上,這些爭議甚至一度擴散到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整體評價。2000年,奧地利學者雷立柏(Leopold Leeb)在他寫的《張衡,科學與宗教》一書中,就批評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同樣,司南被設計成一個帶磁性的勺子,也是基於中國古籍《論衡》中的一句話,稱將其置於地上即可指示南方。但學界對於司南的具體形狀及其材質並沒有共識。

1940年代,中國博物館學家和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發了多篇論文,認為司南就是由天然磁石打造的勺狀,並依此進行了復原實驗。這一說法影響很大,後來被寫入中國教材,久而久之公眾將其當成了史實。 可遺憾的是,由於古代傳聞中沒有關於這些發明的細節描述,後人也無法弄清其設計和運作的原理,因此這些仿製的模型並不具備傳聞中所說的功能。地動儀在遇到震動時,指示方向的龍頭並不會吐下銅珠;司南使用的天然磁石,也並不能克服底盤的摩擦力,正確指示南方。

可是,這些成就是否真的存在過,以及他們對於今天的人們有何價值,卻被長期掩蓋了。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輝煌」的說詞背後,留下的是一道道謎題。 其實,已經有不少學者指出,對於這些有爭議的古代發明,並不是不能講,而是看怎麼講。客觀呈現史實,承認圍繞這些成就的爭議,它帶給人們的啟示非但並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強。 至於說到歷史成就感,中國古代並不缺乏偉大的創造。比如獨立發展出制陶術,先進的文字書寫體系,最早馴化水稻,2,000多年前就有比較系統的天文觀測,以及發達的雕版印刷等。正如學者江曉原所說,這些真正的成果完全可以建構起中國的文化自信,不必依靠缺乏歷史依據的構想來刻意拔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泰戈爾:為什麼你總是不快樂?
李宗盛的30句名言,是否說出了你的心聲?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