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九成宮醴泉銘》左右結構及其部首——絞絲旁

《九成宮醴泉銘》左右結構及其部首——絞絲旁

一、絞絲旁

A

B

在《九成宮》中,絞絲旁大致有兩種形態,如上圖A和B,它們的主要區別是,圖A絞絲旁底部寫作三點,而圖B底部寫作「小」。下面結合具體筆畫進行重點介紹:

C

D

第一,絞絲旁有兩個撇折,兩個撇筆的方向大致相同,但折後的筆畫,行筆方向相反(如圖C)。

第二,第三筆的點,有時寫作斜點(如圖C),有時寫作短撇(如圖D)。

第三,下底部寫作三點時,左點通常向左下行筆,中點和右點向右下行筆,但有時左點寫作「提」狀(如圖D)。

而當底部寫作「小」時,一般左點大,位置低;右點小,位置高。

總體上看,絞絲旁要寫的縱長一些,筆畫之間緊密有致,點畫寧可向左伸展,也不可向右突出,以免與右部的筆畫發生衝突。

二、絞絲旁與右部的關係

第一,注意絞絲旁與右部之間的長短、寬窄和輕重筆畫組合錯落有致。

經:左短右長。絞絲旁底部的左點是整個字左側的支撐,要注意其行筆方向。右部稍長,三條橫畫輕重、長短有所區別。

絕:左收右放。絞絲旁形態收斂,附靠於右部。右部上緊下松,尤其是豎彎鉤修長厚重,是整個字的主筆,其豎筆較短,折後的橫筆較長,出鉤渾厚。

緯:絞絲旁位置居中略靠上。右部皆橫向、縱向筆畫,橫畫皆向右上行筆,大致平行,長短各異,間距勻稱;幾條短豎筆行筆方向有異,兩條長豎垂直向下,筆畫粗重,但上短下長,且略有錯位,不處在一條直線上(如上圖中紅筆所示)。

終:絞絲旁中,第三筆點寫作「短撇」,向左下行筆,收筆時呼應底部左點起筆;同時底部左點寫作「提」,向右上行筆,收筆時呼應中點起筆。

「冬」部筆畫左縮右伸,捺畫粗重舒展;下方兩個點起收呼應,粗重渾厚,下點略偏左。

紀:左長右短。絞絲旁底部三點寫成「小」狀,中點寫成豎鉤,使絞絲旁形態更為縱長,致使絞絲旁長於右部,是比較罕見的情況。

編:「編」字最大的特點是,將「扁」部的長撇寫得更為修長舒展,將絞絲旁承托其上,使整個字左右部的關聯更為緊密。

圖文作者:張偉峰,轉載請標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名藝在線 的精彩文章:

黃庭堅《范冰冰帖》,知道不?很贊!
被譽為中國繪畫最高成就的作品,都在這裡!

TAG:名藝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