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悲催的晚清首富,給朝廷提供巨額稅收,還要替清政府支付賠款

悲催的晚清首富,給朝廷提供巨額稅收,還要替清政府支付賠款

原標題:悲催的晚清首富,給朝廷提供巨額稅收,還要替清政府支付賠款


《華爾街日報》曾統計了千年來世界上前50的富翁,中國有六人位列其中,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坤、伍秉鑒和宋子文。其中要數伍秉鑒最為特殊,他是唯一一個靠做生意做到首富的。


近代著名的「廣州十三行」中最大的就是伍秉鑒的怡和行,早在1786年的時候,他父親就跟政府達成協議:每年支付給清廷白銀,他就能夠以官員的身份進行國際貿易。伍秉鑒的父親就跟其他生意夥伴代理了海外貿易,並代替海關向洋人征關稅,他們匯聚在一起就組成了「廣州十三行」。



由於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外國人只得通過「廣州十三行」來跟中國人做生意,這讓「十三行」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當時還流傳著一句名言「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伍秉鑒帶著「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全國40%的關稅收入,這也讓伍秉鑒成了首富。「十三行」平時除了收繳關稅、負責海外通商外,他們還要為來往的洋商提供擔保。雖然伍秉鑒主營的是茶葉貿易,但是一些洋商人卻夾帶著鴉片進來,林則徐曾多次訓斥伍秉鑒的行為。



然而伍秉鑒被夾在清政府跟多年的洋人生意夥伴間動彈不得,兩邊都不是他這個首富能得罪的,他希望能和平解決這次危機。但是鴉片戰爭還是爆發了,伍秉鑒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捐出巨額財富換得短暫的平靜。他明白這燒錢也不是辦法,英國人早就不滿「十三行」對海外貿易的壟斷了,大清若敗了,那「十三行」的地位也將不復存在。



鴉片戰爭期間,「十三行」給清朝的資助也越來越多。然而清軍還是敗了,伍秉鑒跟十三行用200萬兩白銀換來英軍不入城的結局,然而世人卻給他戴了一個「不戰而贖城」的罵名。不僅如此,清政府還命令「十三行」承擔《南京條約》的300萬銀元,伍秉鑒一人就奉獻了100萬。

伍秉鑒一生做行商43年,他立足廣州跟洋人做貿易,產業和債務都放到了國外,同時還是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他還在國內購置了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他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被公認為當時的世界首富。然而他的晚年是悲催的,最終在內憂外患的1843年去世,享年74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錢任性買辣條 的精彩文章:

緊跟二戰後的世界大戰,中國又將遭殃,還好日本意外終止「三戰」
歷史上吹得最大的牛皮

TAG:有錢任性買辣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