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中流」到「下流」,從「低溫」到「低慾望」……日本社會到底怎麼了?

從「中流」到「下流」,從「低溫」到「低慾望」……日本社會到底怎麼了?

原標題:從「中流」到「下流」,從「低溫」到「低慾望」……日本社會到底怎麼了?


什麼是「低慾望社會」?什麼又是「下流社會」?


關於這兩個概念,你一定聽過看過很多遍,但你真的知道這兩個詞產生的來龍去脈,背後又體現了什麼社會現象?


「下流社會」「低慾望社會」,是由兩位日本的社會觀察家、學者三浦展和大前研一提出的概念,並以此為名寫出了同名著作。


上海譯文已引進出版這兩部作品的簡體中文版,並已開始預售,點擊上圖封面即可預訂。

美國著名學者、日本問題專家傅高義先生在其《日本新中產階級》的篇末,就已對「喪失大志的年輕人」提出過自己的憂慮:嚮往光明生活的中產階級的後代,是否還能如其父輩一樣充滿向上的動力?


在八月份舉辦的陸家嘴讀書會「從下流社會到低慾望社會:日本中產階層十年分化和走向」活動上,姜建強陸求實兩位老師分別作了精彩的演講。今天與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片段。


陸求實:「下流社會」,其實是一種動態的趨勢



三浦展,日本著名社會觀察家、社會消費現象


研究者、階層團塊研究者


「下流社會」不是傳統意義上說的「黃色下流,卑鄙下流」裡面下流」的意思。這是作者三浦展自己自創出來的一個名詞,而且它也不是與「上流」社會相對等的「下流」。


我個人認為這不是描述一個固定狀態,是指當時日本社會中比較明顯的一個社會趨勢或社會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從原先的「中流階層」慢慢向「下流社會」滑下去,無論是他的生活狀態,消費能力,對生活的熱情等等,全部都在往下游滑下去的一個過程


實際上應該理解為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種社會趨勢和社會現象。假如一個社會由「中流」往「下流」下滑下去的現象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作者認為這個社會進入了「下流社會」——往下流的一個社會。


姜建強:「下流社會」有點抽象,「低慾望社會」則很實在

「低慾望社會」這個概念比較容易理解,因為「低慾望社會」比較實在,可以理解為沒有慾望,什麼慾望都沒有:沒有結婚慾望,沒有工作慾望,也沒有立志的慾望,也沒有玩的慾望,什麼慾望都沒有。低慾望社會,就跌入到這麼一種狀態。



大前研一,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英國《經濟學人》評其為「全球五位管理大師」之一,「日本戰略之父」。


大前研一在《低慾望社會》一書中所分析的這種社會狀態是不是真實存在?他的立足點在哪裡?


其實,「低慾望」不是由誰設定的,也不是後天設定的政策性的東西,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個階段後必須要經歷的那麼一種階段,日本社會是比較早地進入了這個階段。


進入這個階段有三個前提條件,滿足這三個條件,這個國家一般都是低慾望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經濟發展低欲,第二個條件就是老年化,第三個條件就是少子化。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裡面,有這三種現象的基本都屬於低慾望的,歐洲也是低慾望,但是歐洲的低慾望和日本的低慾望不一樣,還有一點差別。


姜建強:日本人的「低慾望」生活是怎樣的


日本社會是比較早進入到「低慾望」的階段裡面去的。比較顯著的特徵就是消費主義的消失遠離百貨店,遠離高檔專賣店,盛行百元店


大家去過日本的話,都知道日本的百元店,比如像「大創」是日本最發達、數量最多的,在全球有 4000 多家,它的製造商遍布在 45 個國家。「大創」很多商品,扣掉成本( 70 日元)、運輸等費用( 20 日元左右),實際只剩下的 10 元利潤,但它還是會賣這個商品。


現在的百元店能做到什麼狀態呢?裡面有幾萬種商品,從吃的、玩的、穿的都在裡面,即使是你想不到的他也能想到,這樣的情況下你還需要到百貨店消費嗎?



網路上隨手一搜全都是各種「百元店必買攻略」


還有一個就是便利店。有一種說法:日本的經濟,日本人的低慾望,就是被便利店造成的。日本便利店有 6 萬多家,在東京都,平均 200 米的地方有一家便利店,24 小時燈火通明,你不一定進去消費,但是看到這個燈火你就心裡暖融融的。便利店現在發展到裡面什麼都有,包括燙衣服、洗衣服的業務都有。



全日本便利店總數超過 56000 家,平均每百萬日本民眾擁有 388 家便利店,在中國,這個數字是 54 。而在便利店最為密集的東京,便利店數量超過 5700 家,平均每 10 萬人就擁有 49 家便利店。2014 年日本便利店的國內市場規模首次超過了 10 萬億日元,遠超百貨商場和葯妝店 6 萬億日元的規模,僅次於超市( 18 萬億日元)。(以上數據引自「好奇心日報」2018 年 8 月 13 日的文章:《便利店都有什麼好,日本人那麼愛它?》


還有一個是優衣庫。現在在東京沒有人拎 LV了,拎 LV 就是老土。日本女孩子現在背布袋,背在身上。現在夏天,東京女性很流行優衣庫那種很寬鬆、大褲腳的褲子,飄飄的,在大街上走,很便宜,大概 980 塊日幣(目前約為 60 元人民幣)


和無印良品比起來,日本人更喜歡買優衣庫的衣服,但只能穿在裡面,不能穿在外面,一露在外面,比如穿一個優衣庫外套去公司上班,看到的人心裡會說這個人大概是缺錢吧,日本人有這麼一個結論。


去年寵物協會統一出一個數字:日本人養貓的數量(925 萬)超過了養狗的數量(842萬


這個數據包含兩個信息:一個是說日本人連養狗的那筆費用都開始能省則省了。養條狗大體的費用一年是 160 萬日幣,而且還在漲,日本狗的醫療保險在漲價。養一隻貓平均的費用是 103 萬日幣,養一隻貓便宜,所以日本人棄狗養貓。


第二個信息,大家都知道一般來說狗很纏人,但是貓不太纏人,貓不需要你怎麼照顧它,但是狗需要你照看它,需要去陪它散步,日本人感到煩,太煩了,所以日本人連養狗的情趣都在消失,表明日本人的孤獨又向著深層次發展:狗不要了,我就弄一個貓,貓反正也不大通人情的,整天在家裡我看著它就可以了。


還有一個「低慾望」表現在日本人的結婚數越來越低。日本人現在都晚婚,不結婚,離了婚之後也不再婚。不結婚在日本是一個潮流,這個潮流現在也在我們這裡滾動,都不想結婚


為什麼不想結婚?以前感到相愛的人結婚會幸福,但現在看來根本不是,因為現在連結婚也會煩



日劇《四重奏》劇照


2017 年有部電視劇叫《四重奏》,有一個情節,夫妻倆在家裡吃炸雞塊,妻子在炸雞塊上擠了一點檸檬,她丈夫恰恰不喜歡檸檬,就對妻子說你怎麼把檸檬弄在炸雞塊上,我不願意吃,不喜歡。兩人為這個事開始吵架。然後大家就想,與其這樣麻煩,何必要結婚在一起生活。


所以日本現在三十幾歲的年輕人覺得結婚沒有意思,還是一個人好於是,日本「一人經濟」現在發展非常迅速,一人料理,一人卡拉 OK ,一人燒烤。



不僅在日本,「一人經濟」在整個東亞地區都受到關注。大前研一在 2011 年即已出版《一個人的經濟》一書,討論了「網路化、少子化、高齡化」下產生的新商機。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不結婚不等於沒有性,但有性不一定要結婚,也不一定要生孩子


日本現在小房型很有人氣,一室一廳,中央區的房子再貴都能租借出去,誰住在裡面?就是單身的上班族的女性住。下班回來,家裡沒有其他人走來走去,自己一個人搞點威士忌,放點冰塊喝喝,抱個手機看看,然後洗個澡,感覺上來了自慰一下然後睡覺。還活著的狀態,就是人最好的狀態,所以她現在不需要結婚。


但是年輕人不結婚,讓日本政府很頭疼,去年統計日本 34 秒生一個小孩,24 秒死一個人,死人的速度高於生小孩的速度,這樣下去 50 年後日本人口要跌破 1 億。


陸求實:「下流社會」、「低慾望社會」之前,


還有一個「低溫社會」


上世紀末,1998、1999 年時,日本有一個女性雜誌記者叫龜山早苗,她在採訪、交際中發現那時的日本女性跟之前好像有一點不同。最明顯的感受是什麼:講到日本的夫妻的婚姻生活如果發生問題,矛盾激化到離婚時,女性的表現令她大吃一驚,因為這些女性都表現得非常平靜。



龜山早苗,自由作家,活躍於各類女性雜誌


龜山早苗覺得很奇怪,她說這些女性非常理性,不論是自己提出離婚還是被提出離婚都非常平靜,既然這樣就離吧。她覺得不可思議,於是帶著這個疑問去採訪更多人,進一步觀察分析後發現,確實大部分女性的觀念都有變化:既然到這一步,不妨就離吧,大家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獨自的追求。


然後她把觀察對象擴大到社會層面,不光是男女或夫妻關係,還擴展到普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通過大量觀察調查後,她就提出一個「低溫關係」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淡了,這個「淡」表現為大家比較平淡,感情不那麼強烈,或者是比較淡漠,互相之間缺少關心,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她覺得整個社會如果都是這樣的話,那就是一種「低溫社會」,所以就寫了一本書叫《低溫關係》,在當時(上世紀90年代末)也是暢銷過一陣。

陸求實:「戀人未滿」和「你不要對我太熱情」


龜山早苗用了一個詞叫「朋友以上戀人未滿」(這個詞後來在國內也流行過一陣,曾經火遍華人流行樂壇的女子組合 S.H.E 有首歌就叫《戀人未滿》,有一句歌詞寫道:我們心裏面明明都有感覺 為什麼不敢面對 友達以上 戀人未滿 甜蜜心煩 愉悅混亂。)。就是男女關係或者夫妻關係,比一般朋友關係要深一點,但是又不像正常戀人或者夫妻那樣那麼深,或者是那麼甜蜜,比較平淡。


家庭關係如果走到這一步,很自然就會帶來一個後果:無性婚姻的狀況增多,平時比較淡漠,大家互不關心,各自為主。帶來另外一個後果就是少子化。當然「少子化」我個人覺得不光是家庭關係、夫妻關係造成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社會因素共同造成,但是跟無性婚姻肯定有直接關係。


擴大到企業。日本的企業,員工下班之後大家會一塊兒去集體活動,特彆強調大家的一致性,要有一種歸屬感。當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八小時之內上級跟下屬的關係之外,還有一種社交關係攙雜在裡面。


到了「低溫社會」,企業在這個方面也發生了變化。被採訪的人說,希望下班之後的時間就是我自己的時間,你(包括上司)不要拉我去喝酒。這跟之前公司員工之間的關係也是發生了完全不同的變化。


除了家庭內、企業內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少不了社交,在社交場合發生的變化是什麼?經常會有被採訪者講,跟這些人一塊兒交際的時候,我覺得跟不上,他們講什麼我一點都沒興趣,然後我講什麼別人也不聽我的,大家感覺有一種隔閡在裡面



龜山早苗作為記者採訪了很多的人,慢慢發現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大家覺得不合群,都覺得互相之間有隔閡。她就用了一個詞叫「溫度差」。當時調查的結果說,如果是溫度高的人反而在社交場合不受歡迎,就是你太要跟人家熱情、跟人家交際,反而不受歡迎,大家希望控制在一定的溫度下比較好,你不要對我太熱情。


陸求實:有「下流社會」有「上流社會」,


那有沒有「中流社會」?

日本傳統上是一個非階層社會,階層不明顯。日本從 50 年代開始有兩個比較有名的全國性調查,一個是日本內閣府叫「關於日本國民生活的調查」,結果是有九成的人覺得我是「中流」,我的生活狀態、生存狀態是中流,不比誰差到哪裡去也不比誰好到哪裡去。這個數字是非常非常客觀的。


另外還有一個調查是學術界的調查。日本有一個「日本社會學會」,它獨立實施了一個與政府分開的調查,叫「日本階層與階層流動的調查」。結果顯示 75% 的人認為自己是「中流」,儘管跟那個 90% 有一點差異,但性質是一樣的。就有了「一億總中流」(一億総中流)的概念,大家都是中流,差也差不到哪裡去。從 50 年代一直到差不多 80 年代都是這樣一個狀況。



一億總中流(いちおくそうちゅうりゅう,或稱一億總中產),是 1960 年代在日本出現的一種國民意識,在 1970 和 1980 年代尤為凸顯。在終身僱用制下,九成左右的國民都自認為中產階級。「消費是美德」「金滿日本」成為當時的社會風氣。1991 年泡沫經濟崩潰後,有人認為一億總中流也隨之崩潰。但根據日本政府的『國民生活民意調查』中「生活程度」項目的顯示,只有一成以下的國民自認屬於下流階層。顯示一億總中流的概念並未消失。(引自維基百科)


上圖表格來自 blog.jma-net.jp,顯示根據日本內閣辦公室調查,2014 年時認為自己屬於「中流」(「中上」被歸入到「上」)的日本人比例將近 85%。


到 80、90 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帶來了一個很大的反差,幾十年發展下來,在高速發展當中所得到的紅利越來越少,滿足感越來越低,這個時就有一個非常大的失落感,開始滑入「下流」。因為有之前的「中流社會」,人人都充滿激情,跌落到這樣一個「下流」社會,失落的感受非常強。


陸求實:「下流社會」的特徵是哪些


一個是「宅文化」。在日本,宅文化是從 「ACG」 這個亞文化演變過來的,動畫,漫畫,遊戲,就是動漫+遊戲。他們共通的特點就是喜歡待在家裡,不大願意出去上學上班,不願意去打工,就喜歡待在家裡玩些,沉溺其中。當時把他們稱為「宅一族」實際上是這個意思。


慢慢這個意思的外延不斷擴大,無論你是不是對遊戲對動漫感興趣,只要是成天喜歡待在家裡,不願意往外面去,不太願意跟其他人交往,跟社會交往,這些人都統稱為叫「宅一族」。到中國,完全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宅」文化,宅在家裡面,不願意出去。


前幾天我在網上還學了一個新詞,叫「精芬」,精神上的芬蘭人。說是有一個芬蘭人畫的漫畫作品叫《芬蘭人的噩夢》,裡面主人公「馬蒂」就是一個典型的宅男,性格內向,比較害羞,不願意跟人交往。結果這個漫畫作品很受一部分中國人追捧,很多人覺得挺好的,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所以叫「精神上的芬蘭人」,叫「精芬」,這個完完全全也是一種宅文化,不願意跟別人的世界交往。


還有一個叫「喪」,給人表面上懶懶散散,沒有任何的感受性、約束,生活也沒有目標,稀里糊塗,行屍走肉,麻木的生存。這個情況現在看來也蠻多,年輕人當中確實這個現象不少。我感覺這也是下流社會的一種表現。


「下流社會」的可怕在於,一個階層意識發展下滑了,生活質量下滑了,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所以「上層逃離,中層下流,底層淪陷」,這個可以講確實是我們現在社會的一個寫照。上層、下層我們不去說,至少中層往下流這是非常現實的,是可以觸摸到、看得到的一個現象。


日本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其他國家——中等發達國家也好,發達國家也好——也有這種現象。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很難避開這個階段,或早或遲,躲不開。關鍵是認識到現在已經是在「下流社會」這個階段之後我們怎麼樣想辦法走出去,這個是我認為更加重要的。


姜建強:「低慾望社會」和「下流社會」的連接點在哪裡


日本現在是平成年代,之前是昭和年代,日本人很懷念昭和年代。


我是 1994 年到日本去的,平成 6 年,整個平成年代基本都體驗過了。昭和和平成,如果各用一個字加以概括的話,我認為昭和時代是向上的時代,可以用「上」字來概括,平成年代可以用一個「下」字,平成年代是向下的狀態


先說昭和年代的「上」。1987 年日本人均 GDP 超過美國,當時日本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日本人戰後幾十年的成就感很大。


進入到平成後就「下」,「下」的標誌是什麼?大家記住一個 2010 年,這個年份很重要。2010 年,日本總的 GDP 量是 54325 億美元,和中國相比差了 4044 億美元,也就是說戰後日本在經濟第二大實體(第一當然是美國)的位置上坐到什麼時候?就是 2010 年,中國取代了它的位置,坐上老二的位置,日本成了老三,一直到現在。


對此,日本人思路看法的轉換很快。日本經濟大臣發表講話,說從今後來看,日本不再追求 GDP 的增長速度,追求這個東西沒有一點意義,我們要注重什麼東西呢?注重質的發展。

所以村上春樹確立的那種「小確幸」就很受人歡迎:天天聽唱片,喝點紅酒,大街上散散步,跑跑步,然後寫小說。小確幸就是不追求大。莊子說宇宙有大美,日本人說生活里有小美。對於每一個活著的人來說,大美好還是小美好?實實在在對我們有用的還是小美(小確幸)!


這個轉向最大的風向標,一位大師級的人物就是大前研一,這本《低慾望社會》的作者。



大前研一預測能力很強,有一種風向標的作用,只要他說出的話,幾年以後基本兌現。他在 1993 年就警告人們日本的房價要跌,要跌到什麼程度?要跌到50%以下,日本人聽不進去,很多人在那個時候買房子。買了以後果然不出幾年泡沫破滅,房價下來了,七八千萬買的房子,只能賣三四千萬,還沒有人接手。這是他預測的第一個準。


大前研一在這本書里再三強調說今後日本唯一的出路是什麼,就是引進移民政策。大家知道日本是單一民族,移民的概念是一點沒有的,但這個時候日本政府聽不進去,他說引進移民,我這個社會要亂掉了,會把我們單一民族淡化。


但是從今年,日本政府開始勾畫移民問題。大家知道東京有一個入國管理局,從今年開始要把它從局升到廳的高度上去。


大前研一同時研究大量引進純勞動力的問題,他不提「移民」,說敞開接受純勞動力。以前純勞動力是不認可的,你沒有高中畢業就進不了語言學校,沒有本科畢業,就職很困難。後來就放寬到專門學校也可以就職。但現在不需要任何學歷和學位,純勞動力日本也要,要去幹什麼呢?建築工地,到捕魚的碼頭去,現在需要大量的純勞動力。


(完)


以上整理自姜建強陸求實兩位老師在陸家嘴讀書會「從下流社會到低慾望社會:日本中產階層十年分化和走向」活動上的講話(限於篇幅有刪減),有沒有從兩位老師的精彩講話中,對「低慾望社會」和「下流社會」有更清晰一點的認識,以及有更多的好奇心想讀一下大前研一和三浦展兩位大師的作品《低慾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和《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呢?


說三件事


第一,上海譯文已經引進出版了《低慾望社會》和《下流社會》兩部作品,現正各大網路書店實體書店預售中,點擊下圖封面即可預定:


《低慾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


[日] 大前研一|著


姜建強|譯


生育率、超高齡化


儲蓄金高企、消費縮減


富裕階層出逃、年輕人喪失大志


未來何去何從?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對症論策


引爆東亞的話題之作!


《下流社會:一個新社會階層的出現》


[日] 三浦展|著


陸求實、戴錚|譯


曾經令日本驕傲的一億中流階層,越來越多跌入下流


遇到這樣的社會趨向性挑戰


是主動抗爭還是被動接受?


知名社會觀察家三浦展


完整剖析日本社會各階層價值觀、消費模式和思維差異。


日本書界銷量逼近100萬冊的話題之王!


第二,明天 10 月15 日下午兩點半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兩位編輯劉瑋和葉曉瑤


將通過噹噹直播平台與讀者就這兩本書進行交流



第三,上海譯文出版社已於 10 月 11 日發布了關於《低慾望社會》一書的聲明(點擊粗體字可回看),大前研一《低慾望社會:「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一書的中文簡體字版為上海譯文出版社獨家所有,讀者購買時請務必認準上海譯文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譯文 的精彩文章:

不婚不生,自救良方?

TAG:上海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