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刻爾克大撤退,放走聯軍34萬人,德軍上下都很滿意

敦刻爾克大撤退,放走聯軍34萬人,德軍上下都很滿意

1940年5月10日,剛剛攻克波蘭的德軍出乎英法意料,沒有對蘇聯發起進攻,而是制訂了向西攻擊荷蘭、比利時,然後進攻法國的「黃色計劃」。後來又增添了德國元帥曼施坦因制訂了穿越阿登森林突擊法軍的「曼施坦因計劃」,準備對法軍實施大規模殲滅。

曼施坦因計劃並非放棄了黃色行動,而是繼續用「黃色行動」將聯軍牽制到靠近英吉利海峽一側,穿越阿登森林的部隊則徹底截斷聯軍主力。

5月20日,德軍將走投無路的40萬比利時、法國和英國的聯軍逼到了敦刻爾克,他們三面被圍,背面就是大海。儘管分出了幾萬法軍牽制德軍,但根本沒有什麼效果,德軍如果願意,幾個小時內就可以開著坦克對敦刻爾克沙灘上剩下的34萬三國聯軍進行碾壓。

然而5月2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突然發起了一道令前線將士大為惱火的命令:坦克停止推進。

隨後英國在全國動員了850艘船隻,在1940年6月4日把34萬德軍撤出了敦刻爾克,被今天的英國人視為該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次大勝利。

前線指揮的德軍軍官對此非常不滿意,因為眼看到手的功勞溜走了,如果殲滅了這34萬人,幾乎每個參與戰爭的德軍軍官都會得到晉陞。

然而除此之外,對於這樣重大的戰略、戰術失誤,德國上下幾乎沒有人對此有異議。上到元首,下到納粹黨,以及與納粹黨有黨爭對立關係的德國陸軍等等,某些人除了在戰後寫書時紛紛各種甩鍋之外,當時卻沒有任何表示。而在該命令執行期間,更是無一人反對。

對此,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德軍為什麼釋放了34萬敦刻爾克的聯軍。筆者查閱了資料,歷史學界通常從軍事、政治以及戰略影響將原因分為三:

1、丘吉爾曾經從戰後繳獲的德軍司令部戰爭日誌中分析,這一停止前進的命令是馮·倫德施泰特元帥所下達的,此人是著名的曼施坦因元帥的頂頭上級。倫德施泰特元帥當時從軍事角度去看,認為需要等待後面的步兵跟進,然後再發起衝鋒。後世一些人認為倫德施泰特不懂裝甲作戰,但事實上,純裝甲軍團確實不能戰勝純步兵,失去了步兵的保護,裝甲車被敵方步兵近身,很容易被摧毀。沙灘地形不容易坦克發揮機動性,此戰德軍純裝甲兵並沒有戰勝的把握。

2、德軍帝國元帥戈林最初是空軍元帥,一直在央求希特勒,要求由德國空軍單獨完成對這34萬人的殲滅,他還要求德國陸軍拉開一定的距離,防止誤炸。德皇威廉下台之後,貴族出身的馮·興登堡主政德國多年,德國陸軍也多由這些名字裡帶「馮」字的貴族組成,戈林作為德軍二號人物,是希特勒政治平衡的重要手段,因而他支持讓戈林完成這個人物。毫無疑問,戈林爭奪功勞是放走聯軍的最主要原因!

可事實上,戈林太能吹牛了,德國空軍根本沒有能力幹掉這34萬人。他曾經許諾希特勒,不會有敵機在柏林上空出現,希特勒準備建造一座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藝術館。然而事實證明,戈林就是個笑話,戰爭中期開始主張向盟軍投降,戰爭最後幾天,主動向蘇聯投降。

正如保盧斯元帥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投降時所說的話「我不會為那個陸軍下士去死(希特勒一戰時是陸軍下士,德軍普遍認為他沒有擺脫一個步兵的軍事視野)」,戈林作為一個一站時的空軍士兵,視野也極度局限。

3、一旦這34萬人被殲滅,德國將再也沒有退路,未來英法與德國之間將成為深仇大恨。事實上,這34萬人縱觀整個二戰,對戰局的影響並沒有多大,反倒是二戰結束後,對防禦蘇聯徹底佔領德國起到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投降英國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倫德施泰特等人,由於沒有殺掉多少英法聯軍的人,所以儘管他們都幹掉了數以十萬計的蘇聯人,卻依然在戰後得到了輕判。

二戰中期,包括包括我們聽說過的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人,納粹黨中的戈林等人,都主張向英軍投降,由此分析,敦刻爾克大撤退其中必然有著一定的布局。由此推論,有人稱盟軍放跑了希特勒真身,也未必完全沒有可能。

從這個角度去看,也就難怪放跑了34萬聯軍,德軍上下都挺滿意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的歷史視野 的精彩文章: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要銀子搶圓圓,為何不怕吳三桂雄兵?
德軍進攻蘇聯前10天,蘇軍為何把地雷挖了,放德軍長驅直入?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