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死亡之海」中,這些倔強的背影耕守著家園

「死亡之海」中,這些倔強的背影耕守著家園

來源中國軍網

軍民融合綠染沙漠。

一排蓑羽鶴振翅翱翔,划過天際。

每年春天,它們離開南亞次大陸,飛越喜馬拉雅山,飛越九曲黃河,飛越鄂爾多斯高原,來到北方的繁衍地。

蓑羽鶴羽翼下,庫布其這片昔日不毛土地如今呈現一派盎然生機——氣勢磅礴的「萬畝林」,和一簇簇頑強伸展的綠色藤蔓一起,滋潤著庫布其沙海。爬上一道山樑,老兵王中強眺望遠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眼前的美景,不正是他心中的那個夢嗎?

700多年前,這裡也曾森林茂密,水草豐美。傳說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率兵遠征西夏時途經這裡,在驚嘆迷人美景時,竟失手把馬鞭跌落。

歲月漫漫,黃沙漫卷。不知從何時起,風沙吞噬了良田牧場,黃土掩埋了庭院村落。曾經綠意盎然的庫布其,一度被稱為「死亡之海」。

保衛田園,保衛村莊,保衛母親河!自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場曠日持久的治沙戰鬥在庫布其打響。內蒙古軍區杭錦旗人武部老兵王中強和戰友們,成為這場戰鬥中最執著的守望者,書寫了一部人進沙退的時代傳奇。

荒漠中,那一個個倔強的身影,給了庫布其精氣神,也給了百年荒漠嶄新容顏。他們精心耕守著這美麗的家園,一往無前地辛勤建設著這幸福的家園。這一切,都為了他們心中的綠色夢想。

守望庫布其沙漠的綠色夢想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武元晉 通訊員 楊建榮

倔強守望,胸懷一個綠色夢想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症』,要想治理好這片沙海,比登天還難……」多年前,王中強第一次聽到一位治沙專家的斷言,心中泛起一陣苦楚。

王中強向群眾傳授栽種知識。

今年61歲的王中強,是內蒙古軍區鄂爾多斯軍分區杭錦旗人武部一名老兵。杭錦旗不僅是他戍守的地方,也是他的家鄉。

「沙區無路、無電、無水、無信號……幾乎與世隔絕,牧民去趟鎮上得走好幾天。」聊起多年前杭錦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王中強至今記憶猶新。

有時一夜的工夫,黃沙就堆上了房頂,順著沙丘可以走上自家屋頂;地裡頭天種上莊稼,颳了一夜大風,第二天莊稼全被黃沙掩埋了。

鎮上的老人回憶說,最令人揪心的是1958年的春天,庫布其沙漠邊緣的烏素蘇木鎮,接連颳了好幾場沙塵暴,沙漠中吹來的黃沙籠罩了多個村子,一連數周黃沙遮天蔽日,白天也見不到陽光,村民們稱其為「大黑風」。

「『大黑風』刮來,窗戶紙被風沙撕扯得稀爛,許多人家只好將睡覺時蓋的毛氈鋪在窗戶上,遮擋風沙。」王中強說,風沙來了人出不了門。一天晌午,他從屋裡出去喂馬,頂著風沙轉了一圈,愣是找不見馬圈。

庫布其人飽嘗荒漠化之苦。人武部老兵王保虎,對當年的一場黑沙暴記憶深刻。

一次,他趕著馬車去鎮上,回家路上突然狂風大作,眼看著黃沙從空中傾瀉而下,大白天竟然伸手不見五指。所幸「老馬識途」,沿著老路,馬帶著他摸黑回到村裡。

馬頭琴嗚咽,再動聽悠揚的牧歌也多了幾分蒼涼。沙進人退,面對大自然毀滅性的力量,許多農牧民只能眼含熱淚,無奈地遠走他鄉。

杭錦旗錫尼鎮以東18公里處的錫尼卜拉,原先居住著20多戶牧民。上世紀80年代,風沙吞噬了大片牧場,王保虎家就曾是遷徙大軍的一員。

當時,流動的沙丘離王保虎家只有十幾米。房子隨時可能被掩埋,草場沙化,牛羊養不活。父母親不得不捲起鋪蓋,帶著年幼的王保虎離開了家。

「這輩子寧肯治沙累死,也不能讓風沙給欺負死。」倔強的王中強沒有走。那時候,他經常會做同一個夢,夢見家鄉的某一個地方突然出現一片綠洲,綠樹成蔭,碧水蕩漾,豐腴的草場上牛羊成群……

這個綠色夢想,幾十年來一直陪伴、激勵著王中強和戰友們。

如今,這個夢想正在變成現實。夕陽下,老兵王中強撫弄著沙柳的嫩葉,深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氣,內心有一種由內而外的滿足。

入伍新兵在庫布其種下「新兵林」。

頑強治沙,從「五棵樹」到「萬畝林」

「一定要把南移的沙漠攔腰斬斷。」

20多年前,剛剛就任杭錦旗人武部部長的王中強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定下決心——「把這事干成,就算沒白活這一遭。」

生在沙漠、長在沙漠的王中強知道,沙漠里難有植物,但並不是沒有植物,有些沙生植物在沙漠中照樣可以存活。沙漠是流動的,它能來就能走,只要能把沙生植物連成片,就能把流動的沙漠「固定」,慢慢逼退沙漠。

立下這個誓言的當年春天,王中強帶領杭錦旗人武部全體官兵和職工,背著帳篷,毅然走進沙漠,開始了他們的造林行動。

24個人,整整48天,他們吃住在沙漠里。

汽車進不去,樹苗只能靠人肩扛,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

黃沙灌滿了頭髮,他們就把頭髮剃光;嘴唇乾裂了,他們塗點唇膏;沙漠紫外線輻射強,人人臉上脫了幾層皮……

栽一棵樹,只有深挖1米以上,才能見到濕土層。他們肩扛沙柳苗、身背水箱,一邊種樹一邊澆水,用艱辛和汗水栽下一棵棵希望之樹。

然而,現實太殘酷了。一場風沙過後,辛苦一年的心血蕩然無存,不少職工難過得掉下了眼淚。

一年失利,來年再戰!倔強的王中強像一匹吃苦耐勞的馬一樣,耕耘著這片先人放牧的草場,死死守護庫布其。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空酒瓶「插綠賞花」中得到啟示,找來空礦泉水瓶,灌滿水後插上5棵胡楊樹苗埋進沙里。幾個星期過後,奇蹟終於出現了,樹苗長出了根須,這5棵樹在「死亡之海」紮下了根。

翌年春天,王中強帶領官兵用這種方法栽種了4000棵胡楊苗,經過一年的精心呵護,竟然成活了85%,王中強和戰友們高興極了。

他們爬上高處,極目望著這片綠色,不禁感慨:「就跟做夢似的!」

打那以後,王中強更加堅定了他的造林治沙之路,而「五棵樹」也成為人武部官兵進軍沙漠的精神象徵——

每年進駐大漠植樹造林,軍分區都要在這裡召開動員大會;專武幹部任職第一課設在這裡,民兵整組和開訓動員設在這裡;執行重大任務,官兵們都要從這裡宣誓出發……

20多年間,王中強帶領官兵們探索出「固身削頂」「攆沙騰地」「喬灌草齊拉法」等10餘種治沙綠化方法,發明了「容器植樹法」「秋埋春露法」「模擬飛播法」等栽種方法,精選了沙柳、沙棘等10多個適合沙漠栽種的樹種,在全旗推廣,苗木成活率很高。

樹種活了!遠離故土的人們回家了!在王中強的建議下,人武部又將一份無償支援樹種的「承諾書」貼到鄉政府門口——「齊心協力來治沙,我出樹苗你來栽。」

上世紀90年代,王中強開始帶著鄉親們治沙種樹,一排排小樹苗「嗖嗖」往高躥,老兵的腰卻慢慢佝僂了。有一天,王中強一頭跌倒在工地上,大口大口往外噴血。

鄉親們心疼地說:「老王,這是撅著了。」

「撅著了」的王中強卻一天也不願歇著,養好了病,他又開始栽樹。誰要是想動他一棵樹,他跟人拚老命的心思都有。在他的精神感染下,整個杭錦旗掀起一股股「綠色浪潮」,「政府林」「企業林」「學生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茫茫沙海。

如今,人武部在沙漠南沿建起了佔地7.6萬畝的「萬畝林」生態基地。這條「綠色飄帶」始終以每年200畝的速度,塗染著荒漠,逼退黃沙。

烏日更達賴修剪生態林樹木。

潛心護綠,讓無人區變成聚寶盆

汽車沿著庫布其沙漠里的109國道,一路向西。

小吃店、超市、農家樂的招牌不時閃過。在不少農家院落里,還能看見顏色鮮艷的越野車等待租賃。

治沙與治窮並舉,正讓越來越多背井離鄉的外遷村民回歸故里。

「被風沙趕走的父母親,念念不忘的始終是這片鄉土。」回到幼時的故鄉,老兵王保虎眼裡涌動著幸福的淚花。

2012年從部隊退伍回來,王保虎就向人武部申請,自願在自家牧場植樹。

短短几年間,他家原本已經完全沙化的牧場,又重現生機:滿眼的綠色,成群的牛羊,綠油油的莊稼。父母嚮往的生活不僅回來了,而且比過去更好。沙地種上樹,父母擔任護林員,日子越過越紅火。

「過去讓人望而生畏的無人區,正變成勤勞致富的聚寶盆。」治沙取得階段性成果後,人武部官兵沒有停歇,繼續帶領鄉親們向沙漠要效益、奔小康。

近20年間,王中強領著官兵在「萬畝林」生態基地里種樹、種莊稼、種蔬菜、種藥材,並用形成的「植物鏈」來飼養牛羊雞鴨,養殖動物30餘種1500多隻。周邊的農牧民,瞅著這一「種養殖混合模式」又環保又經濟,絡繹不絕前來取經,紛紛加入「治沙致富」的大軍。

沙漠種沙柳,沙柳養綠地,綠地變良田,良田種飼草,飼草搞養殖,養殖變資金,資金再投入……良性循環的治沙模式,讓昔日沉寂之地漸漸熱鬧起來。

民兵烏日更達賴,得到人武部的幫助後,在自家的草場開始種植沙柳,經過10餘年的發展,現已擁有林地3萬餘畝,養殖牛羊數百頭。如今,靠綠色理念致富的他,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開上了小汽車,還被評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沙漠里種下一棵樹,就是種下了希望。」如今,已經退休的王中強,仍然每天都要去「萬畝林」走一圈。他對牧民說,自己是庫布其沙漠走出來的苦孩子,頂著庫布其沙漠的風沙長大,咱們只要肯吃苦、愛動腦筋,就一定能走向富庶。

在杭錦旗,靠植樹致富的牧民越來越多,當地牧民每戶每年都能從植樹中獲得數萬元收益,家家戶戶安上了風力發電機,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小康」生活真的來了。

黃沙,如今在這裡已失去了興風作浪的氣勢。今天的庫布其,儼然已是各類野生動物、鳥類的新家園,森林覆蓋率15.7%、植被覆蓋率53%,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樣本」。

挺立在風沙中的綠林,不擇環境、深扎土地,像極了那一個個耕守在沙漠深處堅毅的背影。

從懼怕沙漠到親近沙漠,從征服自然到尊重自然,庫布其治沙的故事還在繼續,那一個個身影仍在堅守。

10年間,有170餘批次的團隊來到「萬畝林」生態基地參觀,數萬中小學生參與到造林治沙的行列中來。一個個治沙故事、一片片綠意生機,在這片沙海頑強紮根,播種下人類向沙漠進軍的新希望。

每治一片沙,都在靠近美麗中國夢想

陳小菁

剛剛過去的國慶小長假,藍天白雲讓北京城處處美景呈現,微信朋友圈裡「北京藍」又一次被刷屏。

如果說多年前的「APEC藍」曾引發人們思考——「如何留住APEC藍」,那麼今天,人們在享受「無限量」藍天白雲的同時,更多關注的則是「生態美景從何而來」。

在距離北京800多公里的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卧著一條長約400公里的「黃龍」。它像一把彎弓,將滔滔黃河拉出一個「幾」字。這裡是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也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

也許有人還記得2000年那個令人陡生寒意的春天:北京連續遭受沙塵暴襲擊,多日黃沙瀰漫。荒漠化一度成為人們心頭的痛。

時隔18年,今天人們走進鄂爾多斯大地,隨處可見如綠毯一般的青草,「穿沙公路」旁已是綠樹成蔭、灌木簇擁,蜿蜒伸向庫布其沙漠腹地。

是無邊的綠海,讓「沙起庫布其,數小時後揚落京畿」成為歷史。在這一道道綠色屏障的耕守者中,有著眾多的「綠色身影」。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的大計。習主席在視察部隊時強調,要支持和參加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多年來,廣大官兵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自覺將國防和軍隊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統籌,積極投身美麗中國建設,書寫了精彩的「綠色答卷」。

距今2000多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清脆的駝鈴、寂靜的戈壁,拖拽著張騫一路西行的身影,留下串串艱辛的足跡。13年時間,張騫率領駝隊,在戈壁上走出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偉大通道,使東方和西方從遙遙相望到心手相牽。這,大概是中華民族最早具有文化意義的「征服沙漠」之舉。

歷史發展到今天,這種「征服」延伸為「治理」。與惡劣生態環境作鬥爭,廣大軍民以愚公移山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幹勁,投身綠化沙漠事業,用實際行動繪就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

防沙治沙,征途漫漫。每種一棵樹,都是改造荒漠的承諾;每治一片沙,都是在靠近美麗中國夢想。

對於一般人來說,綠色是渾然不覺的。對駐守庫布其沙漠的官兵來說,綠色並非大自然的饋贈,而是艱苦奮鬥、埋頭苦幹、不屈不撓的果實。你很難想像,那麼多「愚公」奉獻青春和汗水,把治沙當做一種事業。他們埋頭奉獻,不離不棄,治沙也成了他們生命中最透亮的聲響、最深沉的底色。

沙區的綠色,總有故事,總有奇蹟。懷揣美麗中國夢想的駐庫布其沙漠軍人,他們骨子裡的堅韌與堅持,是能夠在偏遠沙海堅守一生的生動詮釋。因為這份堅韌與堅持,那一片片「不可治癒」的沙地,終於在他們手中長成了希望。

當保衛祖國使命與建設祖國行動融為一體,美麗中國畫卷中除了天藍、地綠、水凈,更有和平的陽光和陽光下孩子的燦爛笑臉。

讓守衛的地方變得越來越美,這是新時代軍人的永恆夢想。

沙漠種樹「難」和「易」

本期觀察  武元晉

「20秒種下一棵樹。」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一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不久前,走進庫布其沙漠腹地的「萬畝林」生態基地,正在這裡開展役前訓練的雙合格應徵青年金新昊,讓我大開眼界。

金新昊手握一個長管狀設備,設備頂部安裝著「水流控制閥」,通過軟管連接水源。他將設備底部對準沙地,利用水流衝擊力,很快「挖」出一個坑。這時,身旁的戰友迅速將樹苗插在坑中。

從「挖坑」、栽苗,到培土、澆水,前後不過20秒,樹苗便栽種成功。

為我們演示的金新昊說,與傳統方法相比,「新型水槍栽種法」更適宜於沙地種植環境,栽種過程便捷、樹苗成活率高。

「傳統的種植方法是先在地上挖個坑,再把樹苗移進去。這種方法容易破壞土壤生態和結構,且挖坑過程費時費力,種植效率很低。」杭錦旗人武部部長鬍建軍說,「在沙漠上種活一棵樹,不比養活一個孩子容易。」

在沙漠上種樹難在哪?

沙土缺水,甚至要深入地下數十米處才能找到水。想要在沙土中種活樹,絕非易事。在栽種過程中,如果只用水槍「挖」出一米深的坑,卻不能保證水源的持續供給,再耐旱的樹苗也難成活。

為解決這一難題,庫布其軍民在專家指導下,研究創新了「螺旋鑽植樹法」。

「簡單地說,就是用一個帶螺旋鑽的『打孔桿』在沙地里挖坑。」胡建軍說,這個「打孔桿」的一頭與儲水車連接,可在挖坑的同時為樹苗澆水,一旁的人順勢在孔中插入樹苗,再夯實沙土,一棵樹苗就種植完畢。

依靠科技力量,植綠治沙的效率成倍提升。

在一座流動沙丘前,杭錦旗人武部民兵訓練基地主任高立軍說,未來,他們將在這裡栽種一片紅柳林。

為提升治沙效率,人武部與駐地高新技術企業簽訂協議,利用「大數據」對若干年來的「沙漠風向條件」進行分析,並藉助風向特點,探索出在「流動沙丘迎風坡」進行植樹造林的方法。

「其最高栽種位置,一般為迎風坡高度的四分之三處,這樣栽種成活的樹苗,既可起到擋風效果,同時風力還將逐漸削平未造林的沙丘上部,從而使流動沙丘高度逐漸下降……」高立軍說。

沙丘披綠衣,沙土變良田。

30年間,庫布其沙漠的年平均沙塵天氣由50次減少到現在的1次,年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長到400多毫米,沙漠治理率達25%,「沙進人退」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這裡曾經是一片無邊的沙漠,風沙讓心靈受盡了折磨。這裡如今用汗水染綠了沙漠,感動的騰格里送來了春雨……」一首《綠色鄂爾多斯》歌曲,唱出了庫布其生態的滄桑巨變。

「當年流沙快把村子吞了。」胡建軍說,「現在樹啊草啊,還有莊稼,又把沙子踩在腳下了。隨著外遷人員陸續回歸,杭錦旗鄉每個村的人口都有大幅增加。」

「希望自己種的樹苗,明天能長成一道綠色長廊。」金新昊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