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什麼叫化工料,紫砂泥質量好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叫化工料,紫砂泥質量好的標準是什麼

什麼叫化工料

1、 在紫砂泥的原礦泥中加入化學添加劑,常見的泥料相拼其結果如下:

(1)本山綠泥與適量紫泥相拼,調製成團泥。

(2)紅泥適量加入鐵紅粉,調製成硃砂泥、大紅袍泥、嫣紅泥。

(3)白泥適量加入鐵紅粉,調製成朱泥。

(4)紫泥適量加入氧化錳,調製成深褐色。

(5)紫泥適量加入氧化鈷及氧化錳,調製成黑泥。

(6)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鉻綠,調製成菜茄泥、豆碧泥。

(7)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氧化鈷,調製成墨綠泥、天青泥。

(8)本山綠泥適量加入氧化鈷,調製成綠泥。

(9)本山綠泥與少量的白泥相拼,再適量加入鉻錫黃,調製成枇杷黃色、葵黃泥、赤鱔泥、黃金桂花泥。

在以上的泥料中添加[千分之五]的化學試劑。不管用紫砂泡茶還是收藏紫砂就是講究個天然原礦,連泥巴都不純凈了,泡茶和收藏的樂趣也就沒了。

所以說,化工料有沒有害,一句話:你懂的。

紫砂泥質量好的標準是什麼

紫砂壺好不好,跟紫砂泥有很大的關係。

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紫砂壺上的斑點是瑕疵,恰恰相反,這正是紫砂泥的質量好的標誌,沒有這些斑點,泥料反倒值得懷疑。

紫砂泥在加工過程中會加工業用酸去除鐵離子,紫砂壺上有黑色條紋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是由於有許多人認為是瑕疵,因此生產者在制泥過程中加入工業用酸去除不溶性鐵質,然後再用工業用鹼中和多餘的酸,從而使條紋消失。

因此大家在購買紫砂壺前,應多多了解紫砂壺的製作工藝,防止被騙買到假的紫砂壺。

宜興陶土品類繁多,一般分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類。白泥是一種灰白色的單純粉砂質鋁土質粘土,被廣泛用來製作砂鍋、日用器皿及美術陶瓷。甲泥是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粘土;嫩泥是一種土黃色、灰白色為主的雜色粘土,甲泥和嫩泥是製作日用陶缸、壇、盆、罐的原料。

紫砂泥是紫泥、本山綠泥及紅泥的統稱,紫砂泥蘊藏於夾泥之中,本山綠泥則是紫砂層里的夾脂,紅泥是由嫩泥礦里精選出來的,優質紅泥原礦狀如蛋黃成卵形,故又稱「石黃」。 本山綠泥生礦呈鴨蛋青色,燒成後呈米黃色,因此不了解的人剛一接觸本山綠泥就誤稱為「白泥」,看了成品是米黃色又稱為「黃泥」。

有關宜興紫砂礦的資料

紫砂礦土產於江蘇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一帶,成礦年代為古生代泥盆系,約三億五千萬年左右,位於江南古陸邊緣,海、陸、湖交替的三亞類地帶。藉助風力或水力的搬遷,一些細小的粘土顆粒及其它礦物形成沉積型粘土頁岩。大自然的神力為壺藝家配製了直接可用的陶瓷原料。

紫砂礦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雲母和赤鐵礦組成,其製成紫砂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好、生坯強度高、乾燥、燒成收縮率小等良好的工藝性能而成為舉世名陶。其良好的結合性和穩定的可塑性,也賦予了紫砂茗壺手工成型、拍、壓、括、塑、鏤、刻等多種工藝手法。

紫泥類:

底槽清泥:位於礦層下部,色偏紫,十分稀少,泥質細膩純正。燒結後呈紫紅色,燒成範圍寬,在120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紅棕泥:位於礦層中部,礦層較厚,色紫微泛紅,泥質純正,產量較多。燒結後呈棕紅色,燒成範圍廣,在1180攝氏度左右,質堅細膩光潤、收縮率為10%左右。

大紅泥:在紫砂泥礦中偶爾能見,呈紫紅色,泥質細純,有光澤感。燒結後呈大紅色,表面脂潤,燒結溫度適中,收縮率為12%左右。

本山綠泥類:

本山綠泥:位於礦層頂部,生於紫泥與礦岩頂板之間,僅數厘米、呈淺粉綠色,片狀結構,泥質細膩光潔。燒結後呈米黃色,燒結溫度適中,在1800攝氏度左右,表面細潤、收縮率為11%左右。

白麻子泥:位於礦層上部,礦體約十幾厘米,色類似本山綠泥,其質粗夾帶紫泥砂粒,呈團塊狀結構。燒結後呈淺土黃色,燒結溫度適中,在1200攝氏度左右,表面質地粗糙、色雜。收縮率為11%左右。

紅泥類:

趙莊紅泥:位於嫩泥礦層底部,質堅如石,甚稀。呈土黃色,緻密塊狀、磚紅夾帶淺黃白色及淺黃綠色塊狀,粉砂岩土結構。燒結後呈硃紅色,表面質地沙粒明顯,燒結溫度在108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為10%左右。

伏東紅泥:其礦層較厚,質堅如石,呈土黃褐色,其間細小雲母沙粒分布,礦岩結構。燒結後呈土紅偏硃紅色,表面細膩,片狀結構明顯。燒結溫度在1050攝氏度左右,收縮率為14.2%左右。

石黃:其礦散落於嫩泥礦層之中,狀如蛋形、產量稀少,含鐵量較高,礦岩結構。燒結後呈鐵紅色,表面堅硬,多為著色劑所用

其他礦土:

白泥:產於伏東一帶,呈粉白色,泥質松,大塊狀、片狀結構,以蛋殼青色為上,質堅細潤,產量較多,日用陶的大宗原料。取精細之礦土做紫砂色泥基料。燒結後呈土黃色,可代替本山綠泥之缺。蛋殼青色白泥,添加金屬氧化物製成各種色泥。

土骨:產於太湖沿岸水底或濱河之中,形狀似獸骨,為礦岩結核構成。燒結後呈清黑色,質地堅硬,可作為天然著色劑用。

「焐灰」將紫砂壺燒成通體黑色的一種技法。首先將紫砂壺坯胎放入匣缽內,再用稻殼灰把壺胎填蓋,裝入窯內。燒成過程中通窯氣氛雖為氧化焰,但因稻殼灰含碳素,生成一氧化碳,與未氧化的碳素摻入壺胎,將紫砂泥中的高價鐵,還原成低價鐵。低價鐵呈青黑色,同時有部分碳素留在壺胎體內,致使紫砂壺的色澤燒成為烏黑色。在冷卻過程中,因壺身置於稻殼灰中,故無與冷卻空氣發生再氧化之虞。現在焐灰,用焦碳粉取代稻殼灰,效果一樣。過去陶工們曾在甲泥礦中撿選一種與紫砂泥伴生的烏泥,其化學成分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比紫砂泥高,三氧化二鋁含量較低,在同樣燒成條件下,泥色比紫砂泥深,用以燒制黑色茗壺,更為適宜。

經過焐灰的壺,表層變黑,砂壺肉還是淺色的。在民初時期,焐灰大都是為了處理有瑕疵的紫砂壺,它可補欠火、燒成色澤不均。但後來有些是為了追求黑色的壺色,並不一定作為補救之用。

關於焐灰技術的產生年代,一般認為至清晚期才有。但是有網友說見過清康熙墓中出土的焐灰壺的殘片;而且南京博物院藏有王南林款的焐灰圓壺,如果此壺是對的,那麼至少乾隆已有焐灰紫砂壺。因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理:焐灰技術始於清中早期,至清晚期焐灰技術已日趨成熟。

(歡迎轉載分享朋友圈,讓更多朋友學習紫砂了解紫砂)

部分重要文章分享

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微信公眾號「xiaomatanzisha」(小馬談紫砂全拼)裡面有大量專業的原創紫砂知識文章,關注後慢慢看,看完了,你也可以成為半個專家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馬談紫砂 的精彩文章:

新手玩紫砂壺必須要跨過的3道坎
大紅袍紫砂壺如何鑒別?幾個小技巧偷偷告訴你

TAG:小馬談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