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佛教:持誦准提神咒的功德與利益

佛教:持誦准提神咒的功德與利益

准提菩薩,又稱「准胝觀音」、「准提佛母」、「七俱胝佛母」,意為清凈,其聖誕日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在我國佛教裡面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家人每天都要念准提咒。僧人每天用完齋,感謝施主,願施主滿願有福報,會念准提咒。那麼准提咒的由來是什麼呢?

准提神咒,出自《准提陀羅尼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又稱「最大滿願咒」,代表咒母。就是說你即使不會念其它咒語,你只要念准提咒,那麼你想哪個咒,准提咒就變成你想的那個咒的功德。

比如說,你不會念藥師咒、百字明咒,但你又希望得到這個咒的功德,怎麼辦?只要你會念准提咒,准提咒就變成藥師咒、百字明咒。因此,我們稱准提咒為「真言之母」,所有的咒語都從准提咒而現出。

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論出家還是在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凈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噁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

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咒,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在禪宗《傳燈錄》里有記載: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一心誦持准提咒,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真實不虛。

《了凡四訓》里袁了凡先生,曾經被一個算命很準的算命師說他將來沒兒子,只能活到幾歲,做不了大官等等。袁了凡先生想,難道人就這樣子了嗎?後來他因緣成熟碰到了雲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上,你要改變命運,多念准提咒,一切都可改變。後來,他生了兒子,也陞官了。

因此,准提咒可以滿一切的願,當然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研究一下《准提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裡面有太多准提咒的功德。譬如說,如果最近你丈夫對你不太好,不怎麼理你,怎麼辦?《准提經》有說到,你拿七杯乾凈的水,念108遍准提咒以後,用那七杯水來洗澡,然後你的丈夫就離不開你了。

如果一個人,他完全沒有學佛,若你看到他,為他念准提咒,種下一個菩提善根,他將來會學佛。若你到海鮮店或者人家專門殺生釣魚的地方,你希望那個地方以後不要再有殺生,最好這個賣海鮮的不再營業,你就經常到那裡為他念准提咒,念108遍,他的海鮮店就會倒掉,這不是不好,這個老闆可以靠其它營生賺錢。

如果你的動機,你的出發點是好的,准提咒就可以滿足一切願。你只要念准提咒,就可以滿足世間的動機,解脫的動機或菩薩的動機。你覺得這個人脾氣不好,你希望他脾氣變好一些,可以變得更慈悲,那就為他念准提咒。乃至如果你這輩子念滿九十萬遍准提咒,你累劫累世的惡業都會消除。

當醫生的如果念准提咒,病人來到你面前,准提護法神會告訴你,他得的是什麼病,該讓他吃什麼葯才會對他有幫助。這叫「准提耳報法」。所以,只要你的動機是慈悲利益眾生的,准提菩薩都能夠滿願,這一點很重要。

你不能想著我今天去打麻將贏錢,那你不用念了,保證你輸,因為你的動機不對,念咒就沒有效果。咒,它能夠發生效果,是因為你有一個悲心、菩提心作動機,那才能滿願。如果說我今天要發財,要去享受,那你念什麼財神咒都沒用,因為你的動機不符合佛菩薩的心。

准提神咒內容: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讚大准提 唯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颯哆喃 nā mó sà duō nán

三藐三菩陀 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俱胝喃 jù zhī nán

怛侄他 dá zhí tuō

唵 折隸主隸 ǎn zhé lì zhǔ lì

准提 娑婆訶 zhǔn tí suō pó hē

「南無」,是皈命的意思,「颯哆喃」,是數字「七」,「三藐三菩陀」,是「正等正覺、無上覺者」的意思,「俱胝喃」,是「千萬」的意思。「南無颯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意思就是「皈命七千萬正等正覺佛」。

「怛侄他」,意思是「即說咒曰」,「唵」,皈敬意,三身如來,五智佛母,引生一切功德法門。「折隸主隸」,「折」,即降服六凡顛倒妄想。「隸」,即依法用勇猛至誠,奉行眾善。「主隸」,即止住寂靜,性善堅固,諸惡不作。

「准提」,就是清凈,以宏誓住理,以大智斷惑,具諸因、行施為,勇於妙有,脫於真空,成就寂滅。「准」,折群魔惡道,拔一切苦;「提」,持諸佛性善,予一切樂。「娑婆訶」,成就圓滿。

若只誦「唵 折隸主隸 准提 娑婆訶」這個短咒、咒心亦可,准提菩薩同樣感應。若時間和地點不便,或卧或坐或立或行,均可誠心念誦,出聲默念均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心問禪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功德」?
佛教:僧人出家後為什麼還要受「三壇大戒」?什麼是「三壇大戒」

TAG:凡心問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