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館閣體書法家,曾為乾隆皇帝代筆,兩袖清風,嘉慶作詩讚美

清代館閣體書法家,曾為乾隆皇帝代筆,兩袖清風,嘉慶作詩讚美

1818年10月,一位年近八旬的大臣辭世,清廷朝野,遍布哀傷。已經54歲的嘉慶皇帝,在他辭世之後數日,親自前來致祭,並寫有御制哀悼之詩,其中兩句頗為出名——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這兩句詩,無疑是皇帝對逝者個人品格的讚揚,也較為全面地展示了大臣做人的高尚操守。

另外,嘉慶皇帝還撥專款,令他的家鄉創建「董公祠」加以紀念。

這位董公,何許人也?

他是一位高官之子、他是一位才子,他有著足以驕傲、享受一生的資本,卻讓自己活成了官員的榜樣、普通人的驕傲、帝王的愛臣,呵,這樣的人,能不願被人了解嗎?

他叫董誥(字雅倫,一字西京,號蔗林,一號柘林),出生那年,父親44歲,正在外省做官。官階雖不高,但對兒子的教育卻很上心。父親是個好官,也是優秀的書畫家,這些優良的潛質,都無一例外地傳承在了董誥身上。

這個兒子也真爭氣,雖然養尊處優,學習條件比青年時的父親好了不知多少倍,卻絲毫沒有紈絝之氣,清靜的時光,並沒有多少耽擱,他在22歲中舉,24歲,以優異的成績,考中進士。

這進士也有等級的,一般被分為三等,通常也叫「三甲」,一甲共3人,二甲、三甲各有若干人(加在一起總共三百人左右,每屆略有不同)。當然「一甲」的三位,最為光榮,「二甲」綜合素養略差,「三甲」次之。這董誥,本為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所謂的「探花」。

乾隆皇帝了解他的情況,直接點名將他改為「二甲」第一,並稱他為金殿傳臚,這個做法看上去是將董誥降了一位,實質上是為了避他父親(為官之人)的嫌,更讓他獨列出來,顯出特別之處。

儘管最終位列進士第四,董誥還是比他的父親要考得好。那一年,他那已經年近70歲的父親,應當是滿心歡喜地望著自己的兒子,從當年的親父子,都變成乾隆皇帝的官了!

後面的30多年,董誥在官場穩步前進。他善於當官,又精通書畫。當時,正是官員和珅突然崛起、權勢熏天、最終失事的歲月,董誥似乎沒有與和珅有多少衝突,但也能潔身自好、辦事得體。

世人都傳和紳是乾隆皇帝的代筆人,似乎多是傳說。董誥是乾隆皇帝的代筆者,卻是有據可查的。公元1793年,年過八旬的弘曆在《快雪時晴帖》冊中題寫: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鏡。今歲詩字多,艱於細書,命董誥代寫,亦佳話也!御識。皇帝不以代筆為羞恥,反而認為這是佳話,這當真是作為一個臣子的榮耀了。這時,乾隆的身體早已衰弱,由臣下代筆,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兒。但,董誥為他代筆了多少作品呢?似乎是難以考證的事兒。

進入嘉慶朝後(尤其是和珅死後),董誥地位再上一個台階——和珅擔任了13年的文華殿大學士落在了董誥身上,他擔任了足足18年(去世為止),這個在當時等同於「宰相」的職位,是極高的榮耀,200多年間,不過數十人而已。

董誥雖然位極人臣,做人卻極其低調。當了幾十年官,家裡沒有多少財富,他做官也是兩袖清風。沒有貪污之名,連《清史稿》也讚歎:其父子歷事3朝,未嘗增置一畝之田,一椽之屋,命刻詩於墓,以彰忠藎!難怪,他辭世之後,嘉慶皇帝不但祭奠,還作詩哀悼!

縱覽董誥一生,是為官的一生,是書畫的一生。78年里,他留下的書法、繪畫作品極多。

不過,不少人認為董誥的書法屬於「館閣體」——他可算是館閣體中的代表書法家:墨色厚重,筆勢渾厚,字體整齊端莊,法度井然有序……

當代人對這字有褒有貶,然褒揚者居多,有一句評論頗為有味「得學者之嚴正,具文人之流麗」。那,友友們,您如何看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圈 的精彩文章:

非書協會員、非名師的高徒,潛心學歐陽詢體,網友贊:自學成才
16歲志於學問,七次趕考屢敗屢戰,46歲中進士,詩千首無人知

TAG:書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