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警句:幫助太大了!

書法警句:幫助太大了!

(1)古之善書者多壽,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

(2)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

(3)內典《金經》云:「非法非非法。」書家悟得此訣,何患食古不化。

(4)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

(5) 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

(6) 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云:字為心畫。

(7) 昔人有聯語云:夫復何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書亦當知此意。

(8) 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書亦如之。

(9) 「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作書須有此氣象。而其細心運意,則又如穿針者束線納孔,毫釐有差,便不中竅。

(10) 明窗淨几,筆墨精良,於時抽紙揮毫,以繪我胸中之所有,其書那得不佳!若人聲喧雜,紙墨惡劣,雖技如二王,亦無濟矣。

(11) 一部《金剛經》,專為眾生說法,而又教人離相。學古人書,是聽佛說法也。識得秦漢晉唐書法之妙,而會以自己性靈,是處處離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靜坐,收拾得此心,潔潔凈凈,讀書有暇,興來弄筆,以自寫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惜余未之能也。

(13) 作字須敬,非僅欲字好,即此是學。味明道此語,謂作字能主一無適,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氣,不食其質。

(15)心粗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

(16)冷看古人用筆,勿參以雜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離形得似,書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 黃山谷曰:「詩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余謂書亦不可鑿空強作,神與古會,便自工耳。

(19)握筆之法,虛掌實指。指聚則實,指實則掌自然虛。

(20)死指活腕,書家無等等咒也。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

(21)逆筆起,最得勢。褚河南書,都逆起,隸法也。

(22)字須筆筆送到,到筆鋒收處,筆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須明隸法,作隸切忌楷氣。作隸須有萬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氣象。

(24)用筆最忌妄發筆力。筆鋒未著紙,而手已移動,則浮而輕,蓋力在外故也。

(25) 「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此兩句極盡書法之妙。意到筆隨,不設成心,是上句景象也;無垂不縮,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26)初學臨書,先求形似,間架未善,遑言筆妙。

(27)作楷最重賓主分明。譬如寫一「日」字,左豎為賓,宜輕而短;右豎為主,宜重而長;中畫為賓,宜虛而婉;下畫為主,宜實而勁。

(28)筆須凌空,固也。然學者誤會斯語,每走入空滑一路去。必曰氣空筆實,方能無弊。

(29)無垂不縮,欲往仍留。《蘭亭》之妙,盡乎此矣。

(30)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未能畫平豎直而遽求神妙,是猶離規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31)書貴熟後生。

(32)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隸法推漢,楷法推晉,以其自然也。唐人視法太嚴,故隸不及漢,而楷不及晉。

(33)學楷宜由唐而晉,隸則非漢不可。

(34)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

(35)初學,但求間架森嚴,點畫清朗,斷勿高語神妙。

(36)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37)筆畫極繁之字,當促其小畫,展其大畫。如《九成宮》「鑿」、「鑒」、「台」、「縈」等字皆是。

(38)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藉筆以達之,方能神似。

(39)意居筆先,形隨法立。

(40)不貴多寫,無間斷最妙。

(41)賓主、操縱、開合、虛實、順逆諸法,可以語人。外此,則欲語不得,有語反惑。

(42)既曰分間布白,又曰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何其言之不相謀耶?不知前言是講立法,後言是論取勢,二者不兼,焉能盡妙。唐代北海、河南書,真是善於取勢者。

(43)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自能一氣相生矣。

(44)疏勢不補,密勢補之。《九成宮》「聖」字上畫,「舜」字下點,皆補法也。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勢,無可補。

(45)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

(46)熟能生巧,凡事皆然。書未熟而專事離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47)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於朴。」善夫!

(48)秦漢之書,其巧處可及,其拙處不可及。

(49)強毫弱紙,強紙弱毫,剛柔相濟,書乃如志。

(50)工夫深,結體自穩;天姿好,落筆便超。

(51)渣滓未凈而遽言渾厚,不可也。須俟筆無點塵,微嫌薄弱,乃向渾厚一路寫去,方妙。

(52)字心貴聚,不可並頭

(53)蠅頭楷宜用大筆提空寫,勢乃開展。

(54)字越小越要清晰,稍留纖毫渣滓不得,作小楷,宜清而腴。筆頭過小,雖清不腴。

(55)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

(56)晉人書,形不貫而氣貫;唐人書,形氣具貫。

(57)唐代諸賢,運筆有靜躁之分,立體有夷險之別,實則殊途同歸,無所分別。

(58)歐書用筆,不方不圓,亦方亦圓。學者欲其方,易板滯;欲其圓,易油滑。此中消息,最宜微會。

(59)唐人嚴於法,所謂法者,不過左顧右盼,前呼後應,筆筆斷,筆筆連,以及修短合度,疏密相間耳。

(60)歐書貌方而意圓;褚書貌柔而意剛;顏書貌厲而意和。

(61)臨漢碑宜有石氣,然非拳曲之謂也。問:何謂石氣?曰:不可說。

(62)顏書極神妙,以深墨重筆效之,輒不合度。問:神妙何在?曰:凡學人所不能到處,即其神妙處。

(63)學漢魏晉唐諸碑帖,須各各還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純熟後,會得眾長,又不可無我在,無我便雜。

(64)古碑無不可學,如北朝諸摩崖,手不能摹,可摹以心。心識其妙,手亦從之。

(65)李北海書,每字上半右邊皆極欹,至末畫兩邊放平。欹故峭,平故穩,不獨北海為然,北海其尤顯者也。與其肥也寧瘦,與其肆也寧謹。

(66)褚書高明,歐書沉潛。學歐不成,刻鵠類頰鶩;學褚不成,畫虎類狗。

(67)唐碑最難學,一畫有一畫之步位,一字有一字之步位。一畫走作,即為一字之累;一字走作,即為通幅之累。若漢與六朝,自可因失得救,因難見巧,非若唐碑之一無假借也。

(68)漢隸為篆、楷中間過脈。《石門頌》篆意多;《西狹頌》楷意多。

(69)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

(70)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真,而縱於真;草行近草,而斂於草。

(71)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百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非神明自得者,孰能臻於至善耶。

(72)顏書貴端,骨露筋藏;柳書貴遒,筋骨盡露。

(73)山谷擘窠書,學《 鶴銘》,瘦勁清栗,真出鐵石手腕。

(74)臨書,易得意,難得體;摹書,易得體,難得意。

(75)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便能如人意。

(76)不熟則不成字,熟一家則無生氣。熟在內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77)學一家書,知其好不知其惡,學諸家書,好惡瞭然矣。

(78)不見真跡,不知妙境;不觀古刻,孰辨敗筆。

(79)字有三品,曰庸,曰高,曰奇。庸之極致曰時,高之極致曰妙,奇之極致便不可知。

(80)古人法書,篇有篇法,行有行法,字有字法,畫有畫法,是以名帖,隻字半行不可苟且。

(81)好古不知今,每每入於惡道;趨時不知古,侵侵陷於時俗。

(82)字熟必變,熟而不變者,庸俗生厭矣。字變必熟,變不由熟者,妖妄取笑矣。

(83)初學書,先須大書,不得從小。

(84)鐘太傅云: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衛夫人云:意在筆前者勝,意在筆後者敗,二語皆佳絕。

(85)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

(86)小 心布置,大膽落筆。

(87)結字因時而轉,用筆千古不易。

(88)篆字必須正鋒,須用飽筆濃墨為之。

(89)學篆字必須博古,古器之款識,神氣敦樸,可以助人。

(90)篆書中小篆、真書中小楷,非強紙不可。二體行筆,不得急就故耳。

(91)未曾從事於漢隸,而欲識晉唐楷法,恐數典忘祖,終不濟事。

(92)晉唐媲美,晉以韻勝,唐以力勝;晉人法度,難以揣摩,唐人法度,歷歷可數。

(93)智永、世南得寬和之量,少俊邁之奇。

(94)歐陽得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

(95)顏柳得莊嚴之貌,而失之板。

(96)李北海得豪挺之氣,而失之疏窘。

(97)過庭得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

(98)旭、素得超逸之興,而失之怪。

(99)米元章書得縱逸之致,惜時有諧筆。

(100)趙孟 畹夢卵胖還阱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摹本
傅佩榮:《論語》中最具爭議的10句話(轉)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