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東北首個「海綿街區」建成,走在「海綿」上,不怕踩水了

東北首個「海綿街區」建成,走在「海綿」上,不怕踩水了

科技日報記者 高博

你有沒有這樣的煩惱?下雨天走路,「啪嘰」一聲踩進水窪子;還有些地磚不牢,像蛤蜊一樣噴水,濕透了襪子和鞋。

吉林省長春市東郊的一塊新城區,不再有這種困擾。10月10日,長春從早到晚下了一天雨,但在英俊鎮的英凱大街上,人行道沒有積水——半個水星子也沒有。「等下完雨,你穿布鞋在這兒走,鞋底也不會濕。」中鐵一局二公司項目負責人張劉紅說。

科技日報記者在雨後的路面上一按,手上只有濕氣,沒有沾水。有人拿來一桶10升的水,咕嘟嘟倒掉,水一下地就沒了蹤跡。

長春市英俊鎮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是東北第一片「海綿街區」。

海綿城市的概念提出不到20年,近年在中國很受重視。傳統市政工程的排水設計是讓水快快流走,越通暢越好。但中國一半以上城市缺水,夏季又暴雨內澇。這讓人們反思,城市基建是否應該重視蓄水?

科技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能透水的路面叫「大孔豆石」。預製好的豆石混凝土,像一塊薩其馬,半實半空。「豆石」就是水泥顆粒,只不過孔隙結構適合滲水。地磚則用特殊的砂混凝土材料。豆石混凝土的下方是「中粗砂墊層」,它可以蓄水。

沿線1.5米寬的綠化帶,比車道和人行道都低幾十公分,也可以蓄水;但雨水不直接流進綠化帶。馬路牙子隔一段有溢流口,水彙集流到口外的小方池,池底是透水紅磚;如雨流過大,會溢出小方池,到鵝卵石水道;水再大才漫進綠化帶——盡量將水滲入蓄水層。

等到晴天,綠化帶的灌木和草皮可利用瀦留的雨水,無須多澆。多孔的路面也會蒸騰水分,避免被陽光曬得太燙,緩解「熱島效應」。

海綿發揮作用,離不開傳統下水管網的完善。「灰色」和「綠色」結合成理想的排水系統。「海綿」的下層埋了塑膠管,它就像靜脈血管。如蓄水層的水太多,就會沿著管子流進排水網路。

海綿街道在全國都有試點,在東北則是首例。因為冬天地下水凍結,春天化凍,一凍一融就會變形——路面可能突起、裂縫。為此,中鐵一局二公司採取很多特殊工藝,如人行道每6米設置變形縫,管道深埋避開凍土層等等。此處使用的透水混凝土,在-20℃可以凍融循環50次,也就是50年不壞。

中鐵一局的工人說,去年雨季,項目附近一個村子曾積水1米深,動用了20台水泵排澇。這樣的澇災將成為歷史。

2015年10月,國務院發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指出:70%的降雨應在城市內就地消納、利用。預計到2020年全國至少20%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一標準;2030年更提高到80%。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矛頭直指俄高超音速武器?來看美「滑翔破壞者」有何特殊之處
月內連發4起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上國外有哪些經驗教訓?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