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公司拋主業玩理財,四年擲34億,老闆年薪千萬,員工只拿12萬

公司拋主業玩理財,四年擲34億,老闆年薪千萬,員工只拿12萬

文|AI財經社 荊文靜

編|鹿鳴

2018年,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熱情有增無減。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17日,已有1132家上市公司參與購買理財產品,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32%,投資規模約9766.46億元。僅從參與投資理財的上市公司數量上,這一數據已經快要趕超2017年全年。根據wind統計,去年共有1221家上市公司有過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涉及金額1.35萬億。

華創證券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張瑜告訴AI財經社,「這種玩法很多年就有了。」2012年底,證監會出台《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放寬了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投資要求。從此,越來越多上市公司試水投資理財。根據證劵日報評論報道,2012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僅為71億元;2013年暴增至1667億元;2014年增至3474億元;2015年超過5500億元;2016年則逼近8000億,2017年超過萬億。

上市公司利用募資資金或閑置自由資金投資理財並非小事,事關公司的持久發展和廣大投資者的利益。

重投資,輕主業

2018年5月,閃電過會的葯明康德拉開16個漲停,投資者一簽收益或超11萬。除了有先見之明的中籤股民,葯明康德管理層更是投資達人。

隨後,6月5日,葯明康德發布公告稱,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15億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截至公告當日,葯明康德及其子公司累計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總額為14.99億元。此時,距離葯明康德IPO融資21.3億資金到賬僅一個月。

在此之前,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間,葯明康德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分別為13.83億元、7.79億元、10.06億元。在2017年末,這一數字為2.98億元。過去四年間,葯明康德在理財方面的投入共計約34.66億元。

葯明康德的投資慾望由來已久。2015年底,葯明康德從紐交所下市。退市原因,有媒體分析,是因為近幾年葯明康德並不專心做外包,反而試圖通過投資布局擴大布局的行為,不能被華爾街投資者認可。

將大量資金用於投資理財,對於主營業務就會有所影響。數據顯示,葯明康德2014年至2017年,研發費用與營業收入佔比分別為3.13%、2.93%、 3.5%、3.94%。有媒體將這一數據與恆瑞醫藥及華大基因對比。2016年與2017年間,恆瑞醫藥的這一佔比分別為10.73%、12.68%;華大基因的這一數字分別為10.35%、8.70%。

除了研發費用,研發人員薪資也引來爭議。根據招股書顯示,研發人員的平均年薪為12.51萬元。2018中國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榜上,葯明康德董事長李革以1711萬元年薪位居第三。

理財被騙,資金收不回來

如若理財產品收不回來,公司所受的影響不可估量。

5月26日,斯太爾發布公告稱,公司曾經1.3億元的理財產品僅收回1040萬元。公告顯示,2016年,公司以1.3億元自有資金購買「方正東亞天晟組合投資集合資金 信託計劃」第1期產品。2017年,存續滿12個月後,公司申請提前終止。但經管理層多次催促,公司僅收到委託理財部分收益1040萬元,理財本金和剩餘收益未能收回。公司於2018年5月25日就上述事項向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並遞交了《民事起訴狀》,起訴國通信託及天晟同創。同日,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向公司發出了案件受理通知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斯太爾江蘇的凈利潤為虧損狀態,虧損1.69億元,但投資收益竟達3.40億元。2018年上半年,斯太爾虧損1.44億元,跌幅219.91%,投資收益為228.2萬元。

8月20日,斯太爾發布公告,自陳現狀不容樂觀。新任董事長失聯,公司及子公司因涉及訴訟,多個銀行賬戶被凍結,公司及子公司生產:經營及管理活動已受到較大影響。而根據斯太爾7月6號的公告顯示,公司及子公司被凍結賬號有16個,涉及金額已達 1.88億元,占公司及子公司賬戶餘額的 99.76%。

從2017年10月開始,一年間,斯太爾股價從9.99元/股跌至3.99元/股,市值蒸發46億元。

理財資金未收回或未能按時收回,此類案件並非個例。嘉誠國際2018年半年報顯示,出現投資應收利息未收回的金額達到346萬元。司太立2018年半年報顯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較上年同期減少201.86%,主要系當期購建固定資產支付的現金增加及當期購買理財產品未收回減少所致。

早在2017年6月,就有媒體報道美的集團下屬公司10億元理財資金遭詐騙的事件。隨後,美的集團發布聲明稱,該事件屬實,但損失有限。聲明還稱,公司下屬合肥美的冰箱公司2016年3月購買10億元理財信託產品,2016年5月通過內控日常核查發現存在詐騙風險並第一時間報案,目前偵查進展順利,主要涉案人員正在或已抓捕歸案,公司已收回部分委託理財資金。公司已對現存委託理財產品進行全面核查,未發現存在類似的問題。

投資收益高

儘管有風險,但上市公司抵不住高收益的誘惑。

從9月份的上市公司公告來看,根據AI財經社的統計,投資理財產品集中在銀行理財產品,年收益在3%—5%左右,少數高達7.5%左右。其中,購買理財多為低風險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投資,盤活資金,提高收益。其形式大多為滾動投資。

收益的確明顯。嘉誠國際的半年報顯示,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達到3223.83%的增幅,主要原因就是本期增加理財產品所致。

根據富森美在9月22日的公告顯示,在此前12個月內,公司使用臨時閑置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達13種,合計收益近2000萬元。根據富森美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為3.91億元。

釀酒骨幹迎駕貢酒9月22日的公告顯示,在此前12個月內,迎駕貢酒累計購買39種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額近15億元。根據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迎駕貢酒營業收入為17.33億元。

2018年1月10日,溫氏股份發布《關於確認過往委託理財》公告稱,自 2017年4月28日起至本公告日止,公司使用自有閑置資金進行委託理財的累計發生額共計人民幣152億元。根據溫氏股份2017年年報顯示,當年的投資收益為1.69億元。

眾多上市公司蠢蠢欲動。長盛滑動9月22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建設和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使用不超過人民幣 3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保本型的理財產品。

凌霄泵業9月25日發布公告稱,截止本公告日,公司累計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未到期餘額為人民幣 2.3億元,未超過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授權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額度範圍。在此之前,4月19日,凌霄泵業董事會同意在保證公司及子公司資金流動性及安全性前提下,公司及子公司擬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 6.5億元(含 6.5億元)的閑置自有資金進行現金管理,在該額度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

Wind資訊曾統計,2017年買入理財產品較多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開發商、製造商、食品生產商以及科技公司。目前來看,其他領域的上市公司已經躍躍欲試。

先融資後理財

理財產品高收益下,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現先融資後理財的做法。

2017年1月,冀中能源發布公告稱,為提高資金做用效率,增加現金資產收益,根據公司經營發展計劃和資金狀況,2017 年度,公司擬使用合計不超過30億元自有資金用於委託理財。與此同時,公司董事會則通過確定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發行方式的議案,同意公司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不超過20億元(含20億元)公司債券。

此舉引來冀中能源投資者的不滿:「既然有錢去理財,為什麼還要發債,用30億元理財,然後發行債券,惡意圈錢,證監會應該嚴查。」彼時,有私募人士對媒體表示,「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理財的收益率和債券利率之間或許存在著一定的獲利空間,如果債券利率高於理財收益,這種現象是不會出現的,但是顯然這樣對於上市公司振興主業有消極影響。」

證監會則在之後表示,「將採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或者限制單次融資金額過大的定增,健全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現場檢查制度,督促保薦機構對在審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進行複核」。

效果還未顯現。2018年3月,僅上市兩個月的盈趣科技宣布投入逾12億元用於理財,此前募資16億元。根據2018年半年報顯示,盈趣科技營業總收入為13.07億元,凈利潤3.97億元,投資收益為1812萬元。

6月5日,葯明康德IPO融資21.3億資金到賬僅一個月,已經累計使用閑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總額為14.99億元。

正常還是不正常?

越來越多上市公司將募資資金或閑置自有資金投入理財產品,究竟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AI財經社,上市公司如果有多餘的資金,為了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呢,可能會買一些理財。對公司來說,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是將大量募集資金投入到理財,那也說明公司的這個募集資金沒有很好的募投項目。

楊德龍稱,如果上市公司加大量資金投入到理財產品的話,還不如投資者自己來投資理財。

同時,楊德龍還表示,也要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上市公司也有些無奈,因為當前經濟環境,整體上增速出現下降。同時,可投資項目也比較少,所以上市公司在投資方面也比較謹慎。

但也有專家有不同的看法。2018年3月,一位不具名投行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表示,目前上市公司所用於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多數是依靠募資而來,而用募資資金投入理財業務並非正常現象。

華創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君對AI財經社表示,此舉起到保持流動性的類現金作用,但往往是市場不看好的表現。風險取決於理財的期限和項目的前景,一般來講,用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更加普遍。

中金網曾表示,中國企業正在購買更多高收益不透明投資產品,這對中國債務推動型經濟來說是個令人不安的潛在跡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財經社 的精彩文章:

傳鏈家計劃融資20億美元,估值約130億美元
新iPhone到貨跌破官網價,僅新顏色倖免,業內稱外觀無創新

TAG:AI財經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