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觀心的方法與境界

觀心的方法與境界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觀心為的是自知,自知為的是自明,自明的結果是自勝,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述觀心的理法

《太上老君定觀經》云:「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則道降,道降則心通。」「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閉目思尋。表裡虛寂,神道微深。外藏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靜亂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寧極。湛然常住,杳冥難測。憂患永消,是非莫識。」「吾非聖人,學而得之。故我求道,無不受持。千經萬術,惟在心也。」

《洞玄靈寶內觀經》云:「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絕,無與忤心。然後安坐,內觀心起。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以無事為真宅,有事為應跡。若水鏡之為鑒,則隨物而現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慧發遲速,則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名真慧。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唯念定心之上,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日消,新業不造。無所掛礙,迥脫塵籠。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云:「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老君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老君曰: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徒勞浩劫,虛役其神,於心無了,永劫沉淪,依吾聖教,逍遙抱真。」

這是道家非常著名的觀心之法。《定觀經》講明,要明道,必須明心、通心,千經萬術,都在心的作用。修心要修到寧靜,湛然,這是講觀心的「成就境界」。而《內觀經》告訴我們一個大原則是:「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將雜念、妄想掃除,但覺察之心是不能滅除的,覺察之心的存在,才能覺察到「動心」的存在,由此而進入空的境界,在空的境界里達到專註,就是「凝」神,自然有定慧生出來。在空的境界,照心、動心皆空。人在觀心時,會因為焦慮、急於求成,反而傷到自己的心性。如果在觀心修定中,有很多念頭止不住,這些念頭會引生幻覺與魔障。一些人會在內觀中看到神仙、真人、天尊,其實是妖祥、眾邪、精怪,是修道里出偏的現象,《定觀經》進一步指出,要消舊業,不造新殃。

《了心經》,更深入一步,修道要有成就,必須「了」心。心為神之主,心有動靜,則有生死。心即是禍患之本,也是修道的根本。修心到無動無靜,超越了動靜的層面,從而空明,從而了心,從而見性,從而抱真,從而逍遙。這才是觀心得道的境界。

以上三部經典,講述的是道教非常重要的關乎修道成就的觀心法,由定觀到內觀,再到了心,層層深入,可見本真。如果明了以上三部經典的要義,並實修之,我下面的理法,都成了餘事。下面講的觀心法還是入門的、淺近的,更多是調心的層面。「觀心得道」,具體的方式是什麼?很多人無從下手。我堅持觀心二十多年,倒也沒得道,但得到了心靈的安頓,發現觀心真的帶給我福慧、定力。心性祥和,修身立業,都與觀心有關;化去煩惱,化去一些習氣和糾結,也與觀心有關,心底生出了一些智慧,也與觀心有關。包括我現在的著述,胸羅文章,自然流淌。這都是觀心所帶來的智慧的妙用。這本書的整個綱目,就在我打坐時的一念圓明中,在觀心發願的那一瞬間,這本書就已經完整地呈現在我心中了,我知道這本書該如何寫,寫什麼內容。儘管有人說我在網上寫作是「好為人師」。也罷,反正很多朋友提問,我自如應答,這也來自觀心,我把很多學過的經典內化成了自己的營養,變化成自己的語言來自由表達,別人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我真的受益了,那麼,談談感受和體驗,提供給修學的朋友作參考。如果「高人不足一觀」的話,留給初學者做參考,興許有人真的能受益。

觀心為的是自知,自知為的是自明,自明的結果是自勝,所以,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我在《修學札偈》里說:「自知之明,對於一個修道者,非常關鍵,越往後修鍊,自知之明越重要。火候的把握、心性的修持、陰影的化解、心障的解除、魔障的化解,都建立在自知之明的基礎上。不能自知,就不能開悟見性,不能把握修心煉己的要領。自知在修鍊中的重要性,在於可以避免一切魔障。一切魔障,也來自不能自知。人能自知,就能知人,人能自知知人,就能自覺覺他,自覺覺他的極致就是開悟見性。修道的人能因自覺而修心,而清除陰影,而消除習氣。能消除習氣,就能顯露本性的光明,能增長內在的功德。靜智妙圓,不從外得。」這是我講自知之理在丹道方面的發揮。如何自知,如何觀心?列舉九要。

第一,觀心要憶省:憶是回憶,省是省察。每天在靜坐時,先回憶自己今日之作為,逐一檢點過失,反省得失,以進德修業。反省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就是道德和戒律。比如,今天生氣時出口傷人了,或者動了嫉妒的念頭了,或者說了「兩舌」語,挑動是非了;或者動了私情、動了邪念,當天是否動怒等等。要當天憶而省之。由今日而推至過去,去年,前年,青春時期,少年時期,看看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過失,以及糾結,要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錯乃至扭曲和醜陋的一面,才能在心靈里化解這些負面的情緒、積累和記憶,從過去的陰影里解脫出來。決不能迴避自己所發生的事情,不管多麼難堪、多麼不道德、多麼難以啟齒,只有勇敢面對之,才能打開內心的宇宙,看到這個小宇宙的面目。先不要帶著批判、譴責、推卸責任的心看待自己的過去,先是讓自己的過去在記憶里純然地展示,你是一個旁觀者,在觀看,這就是「直面心靈,直面人生」。不要有任何的迴避,這樣能看清心靈的虛幻和業障的本質。我認識一個男士,一直沒有結婚,對婚姻有恐懼感,長期自慰,心理上、生理上都有了問題。找到我,我教他觀心的方法,要他觀察過去的記憶,看童年時代的心理,要勇敢面對。這是精神分析法的方法。這個男士聽了我的話,觀心觀到了自己心靈上的亂倫情結,因此,從小很害怕這個念頭,覺得自己犯罪了一般。走不出這一心念。我做了心理學老師,講了佛洛依德的「戀母情結」,以及人性深處可能本來具有的亂倫傾向,在原始社會,亂倫是正常的,進入文明社會,才把亂倫看做罪過。但人類的集體無意識里有原始時代的亂倫情結。我要他繼續觀心,真的解去了他的困惑。後來他結婚了。真觀心會有力量產生。有一位女士,有戀父情結,一直沒有結婚,覺得父親愛自己,自己也愛父親,自己結婚了會對不起父親。我聽了,說:這是你的妄想。你還沒有走出小女孩的「戀父情結」。戀父是很正常的情感,但成年人會自然走出了,你沒走出來,就是心障。你父親沒有那樣的想法,即便有,你也要以你的覺悟打破他的幻象,解脫他,也解脫你。朋友很驚訝。我告訴她觀心的方法,告訴她活在當下的意義,告訴她當下的覺照就可以改變自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智慧觀照人生,觀照心靈,看清虛妄,果斷勘破,當下即了,即是自在。這是一位我見過的悟性極高的女性。她很快打破了近四十年的幻象。結婚了,過得幸福。當下的覺照可以產生意識的巨變而轉化心識。只要你相信,你就能做到這一點。過去說:「勸人必有福」。那些能很快接受別人理性的開示的人,是有福的。

第二,觀心要懺悔。由回憶而反省,由反省進而懺悔,對一切自己的過錯,罪過,不良心行要懺悔。這是轉化習氣的重要過程。我也懺悔我的過失。這是我進步的根本原因。別人罵我的時候,我在觀心,察省,正好藉助這個機會打破我執,正好藉此磨練定力,消除業障,正好藉此觀照自己的錯誤,藉此看看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安頓了,是否真的不動心了。這是助緣、增上緣、這樣的覺察來自觀心的修持。

第三,觀心要覺察。前面的兩步,要專門靜坐做功夫,至少每天內省半小時。白天勞勞碌碌,晚上至少要有十分鐘屬於靈魂的時間,讓靈魂安靜下來,覺察白天的言行,而檢點、懺悔,轉化習氣。這還是築基的功夫。這兩步完成後,要把覺察力融化到整個生活里。時時覺察自己的念頭,人的妄念、惡念隨時會生起,感遇動念,應緣動念,佛經上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怎麼辦,覺察自己的念頭,念起即覺,覺知即空。很多人沒有覺察力,生了惡念不能覺察,動了妄心不能覺察,結果,惡念和妄心給別人帶來了傷害,也把自己帶進了痛苦和陷阱。觀察外在,常人如此,觀察內在,聖者如斯,聖者因為觀察內在,對外在也有了洞見。這就是智慧。我看到一則報道,有位女士,因為和婆婆處不來,而丈夫幫著母親說話,這位女士大怒,在某夜,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婆婆和丈夫,而那夜,自己三歲的女兒還在熟睡之中。人要是能隨時覺察,就能隨時化解不良情緒和惡念。能覺察,則這位女士不會殺人,不會走向犯罪。有一位修鍊者,自以為身負天命,要改變中國命運,是某神的化身。他不能覺察自己的思想已經出偏,堅持虛幻的想法,儘管有道友規勸他,他不聽,結果出偏致死。應了《內觀經》上的話:「若定中念想,多感眾邪。妖精百魅,隨心應見。所見天尊,諸仙真人,是其祥(妖)也。」

第四,觀心要當下。要相信當下的力量能改變自己。有一位女士跟婆婆處關係沒處理好,我要她把這些看做考驗,看做了業,不生心,要盡孝,做好自己,煩惱就會轉化,自己變了,婆婆必然會變好,壞因緣會變成好因緣。她聽進去了,當下生起了力量。回去就這樣做了。如今,婆媳親如母女。我對一位喪偶多年、兒女成行、孫輩滿堂的老夫人說:「你的心安頓了,你的兒女的心也就安頓了,你死去的丈夫的靈魂也就安頓了。你是承上啟下的人,你要開悟。」老夫人當下就把心打開了了,她知道了安頓自心對於兒女的重要。改變自己了,他人就自然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改變。我一位朋友總感覺父母老了,「不聽話」,自己總是干預父母,鬧得家人關係緊張。我告訴他:「管好自己,孝順父母。父母老了,現在需要你順著他們。你的心變了,他們也就變了。」後來朋友說,自己和父母的關係非常好,他奇怪,父母怎麼變了個人似的。我說:「你變了,因緣就變了。你父母還是過去的父母,只不過,你看他們的心態和角度變了,於是,感覺父母變了。」我對上面提到的有戀父情結的女子說了一段話,那晚,她和我聊天到很晚,在送她去賓館的路上,我對她說:「不要回憶過去,不要生活在記憶里,記憶是虛妄的;不要遙想未來,未來也是虛妄的。安住於當下,觀照你的念頭,你就活在幸福中。」如今,她就在幸福中。我告訴她如何觀心,以化去童年心理留下的障礙而變得成熟起來。觀心的人,先做一個正常的人,幸福的人,心靈安詳的人,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談覺悟、解脫、得道、成就。否則,是空談。

第五,觀心要不隨。念起即覺,覺之即空,不隨是功。看看禪宗的《牧牛圖》,就是比喻調心的,很不容易。不要為自己的妄念而難過,人人都動妄念,你能覺察就是進步。一位朋友因為自己的妄念多而難過、煩惱,乃至焦慮。我說,這樣也就是病態。你要看到,你已經很不錯了,你已經進步了,能隨時覺察自己的念頭了,能覺察自己的妄想了,你的修為已經很可喜了。真的是這樣的。當你覺察久了,心自然會降伏的,雜念自然會減少的。不要把覺察變成煩惱,而要變成喜悅,為你的覺察喜悅。你覺察的當下,念頭就空了,念頭是無住的,念頭本身也是空性的,了無實跡。你要是記憶、思維,也能發現念頭的根源,這是覺察,銳敏的人念起之下,就能覺察到念頭的根源,當下就空了。禪宗大師說無念是無妄念,不是沒有思維。慧能還有偈子說:「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恁么長」。一個覺察自心的人,會在覺察中增長菩提。在隨時隨地的覺察中,看看自己的煩惱是什麼,因什麼煩惱,看看自己的糾結是什麼,因什麼糾結。看看自己的貪婪,看看自己的可悲,看看自己心靈醜陋的一面。看看每次失敗或者事故責任中自己的面目,看看自己是否敢於擔當,看看自己在為人處世、做事里的作風,看看自己和他人矛盾中自己的問題和心念,自己的錯誤何在,導致現在因果的原因何在?你一定要看清楚,才能生出智慧和覺察力,才能從本質上改變自己,才能真正認識自己。覺察者自己要無情,不要因循姑息。禪詩云:「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妄。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觀心日久,自然心如明鏡,物來顯影,物去空明。自然妄想遣除,心不住事,一靜可期;自然無心於事,無事於心,得大自在。人在紅塵里,會精進勇猛地做事,擔當,但心無所住,便沒有煩惱。住即是執著,有執著即有煩惱。

第六,觀心要空明。不要執著於觀心的方法和過程,花一個月看看,花一年觀心看看,花兩年三年十年八年看看,你會得到什麼?你會得到喜悅、自由、幸福、智慧、定力。想想亞聖孟子說:「我四十不動心」。從孟母三遷開始,孟子就開始修身了,一直到四十歲才不動心。想想須菩提,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人物,到老年時還問釋迦佛「如何降伏其心」的問題。觀心需要用一生去完滿,每天觀心,每天進步,漸進於道矣。不要急於求成,觀心者急於求成,反增魔障,正如《內觀經》里所云:「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則傷性,傷則無慧。」

第七,觀心要放下。放下你的糾結、執著、恐懼、顛倒、夢想,放下對自己的執著。我一位好友說,她不敢去見一些高人。我問為什麼?她說怕高人一下子看破自己的起心動念,她說自己有妄念,很害怕見明師。我說,這就是你的執著與恐懼。有妄念惡念有什麼可怕?當下覺照不就空了,念起不隨,也是聖賢之修為。高人看到你能念起覺察,會為你高興的。我過去也這樣,怕別人看穿我的心念,但現在不怕了,我是個凡夫,我能做到隨時的覺察,那些妄念和惡念當下就空了。有妄念生起而被覺察的那一刻,我也提醒自己還是一個凡夫。覺察久了,漸漸地妄念、惡念就少了。給我說害怕高人看破心念的道友好幾個。我一位朋友,經我介紹,去拜訪了趙文竹先生,去了幾回,不敢去了,說「文竹先生有很深的洞察力,會看穿我的心念。」她感到害怕。我說不要這樣,文竹看到我們的念頭的變化,他會有慈悲地攝受。真正的高人,看見了我們的惡念妄念,會點化我們,會攝受我們,會對我們生起悲憫心,絕不會看不起我們,更不會討厭我們。我們能得到他們的攝受和悲憫,就已經有福了。為何不去親近那些長者?放下自己的妄念吧。放下自己的糾結吧。頓悟者當下就能放下,漸修者慢慢觀心,破去執著,也會放下。觀心的人是不會焦慮的,有焦慮說明觀心沒有深入,還需要深入內心。

第八,觀心要無我。觀心的目的是無我,打破二元對立,凈化心靈,轉化心識,不能做到無我,就很難轉化意識,人們處處在強化自我,也就會堅固我執,會變成「老頑固」。我們擔心明師會看破我們的心識、妄念,這也是「我」執,你有對我的執著,才會感覺羞愧,才會感覺沒面子,才會感覺心念可能被他人看破而心生恐懼。這正是人生的顛倒夢想處,恐怖掛礙處。「自我才是一切恐懼的根由」。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還要有生活的表層恐懼,看到深層恐懼,看到來自歷史的恐懼,歷史一直想復活在當下,並造成了「自我」的觀念。如今我們觀心,要在靜坐中按照佛理,觀照「我」是什麼?生命里哪裡有我?念頭是我嗎?念頭並不聽你使喚,念頭會給你帶來糾結和心理障礙?肉體是我嗎?肉體每天在變化,每天在經歷生老病死。思想是我嗎?思想也會因為利益而背叛靈魂。觀看自己的那個「我執」來自什麼地方。自我消解了,心靈也就解放了。心靈解放了,意識就轉化了,意識轉化了,命運也就改變了。不能改變心識、改變我執、改變命運的觀心,都是觀心未得力者。

第九,觀心要自在。不要把觀心也「看成」煩惱,更不能把觀心「變成」煩惱。你的覺察已經使你升華了。我一位朋友因為觀心,看到自己的雜念太多,很難過,也焦慮。我告訴他,你已經很了不起了,因為,你已經覺察到了心念了。念頭止不住,沒關係,總有方法,繫心一處,窮理盡性,就能安心。比如調息,通過「抑息凝神」可達成減少念頭的願望。但要觀心,要把雜念釋放出來,不要強迫和壓制。觀心中,會產生洞見,會有智慧。觀心要安詳,也會獲得安詳。王陽明大講心學的時候,有明一代的文化人,大多良知壞了,人們從上到下喪失本心,大明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王陽明的心學雖不能挽救大明的衰落,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範圍挽救人心。當代中國的很多問題,也是人心壞了,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制度是人建立的,人心壞了,再完美的制度也難以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家庭的道理也如此,家庭治理不好,夫妻關係處理不好,還是心出了問題。因此,觀心,對於這個社會,對於個體的家庭真的很重要。中國觀心的人多了,社會風氣會自然變好,家庭會和諧。《華嚴經》里說:「不了於自心,云何知正道?」禪宗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此觀心法門,融合佛道觀心法的精華,包含了精神分析學的一些方法,也有克里希那穆提的教誨,克里說:「若是排出心中的某個事實,你就無法打開內在的宇宙之門了。我們必須回到心中那個事實,並且看到其他的事實,這樣才能打開內在宇宙的門。仔細地研究內心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對鄰居的恐懼、對配偶的掌控性的恐懼——你就會對掌控這件事有所認識。如此一來,心中的門就打開了,不是嗎?因此重點並不在解除恐懼,其實只要心門一打開,恐懼自然會徹底消失。心念是時間的產物,時間也是心念的產物。心念往往會助長對死亡的恐懼,而時間便是一種心念活動,裡面充滿著隱微而錯綜複雜的恐懼。」(《生命之書》,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這些觀心的方法不是大雜燴,而是我體驗過、應用過,也在應用的方法。賢聖的教誨在我心中是一味的。「人生經過,萬法我用。開悟自性,萬法我生。」

第十,觀心要發願。觀心者要發大願,才能把觀心的定慧變成力量,變成願力,而產生神奇的能量。不發大願,很難使觀心持久,產生力量。

第十一,觀心要受用。觀心要使生命、生活真是受益,真實變化,真實升華。一些人雖然懂得觀心之理法,但沒有真正觀心,所以煩惱不斷,依然是生死凡夫。我見過很多修道的老師,講起觀心修德的道理頭頭是道,可他們自己的生活亂成了麻,夫妻反目者有之,兄弟反目者有之,父子反目者有之,師徒反目者有之。一些人雖然觀心,但沒有定力,缺乏智慧,看得破,放不下;知得清,理不順;說得到,做不來,雖然觀心,道力不充,煩惱不斷。所以,我把觀心的境界或者成就歸在「自得受用」上。

第十二,觀心要開悟。觀心的至極,就可以因自知、自覺而開悟。開悟的根源在於本心。開悟的人一定是心靈自由的人,心靈自由,正在於觀心、覺悟,六祖大師說:「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觀心而能解脫,而能自在,而能在紅塵中不迷。

觀心是不依賴經典、不依賴上師、不依賴法訣、不依賴聖賢接引的自力證覺的方法,你內觀實證到了,自然能「觀心得道」。不依賴不等於不需要,有些人「依賴」經典,但沒有把經典通過修鍊內化成自己的生命,經典即我心,經典即我行。經典可以指引我們,上師可以印證我們,法訣可以幫助我們,聖賢可以接引我們。但,覺證最終還是要自己來完成。經典、上師、法訣、聖賢,還是外在的,而真理就在心中。觀心,正是發現真理之道。「觀心得道」。至哉,此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傳統武術與修道
此心莫做非分想——「活子時」解密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