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的逼父退位,十六年後在自己身上重演,卻是不同的原因

李世民的逼父退位,十六年後在自己身上重演,卻是不同的原因

原標題:李世民的逼父退位,十六年後在自己身上重演,卻是不同的原因


李世民這個響噹噹的稱號,我相信小夥伴們都知道吧,像他這樣的皇上,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是每個皇上的偶像,和學習的的終極目標。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他是一代明君,而且知人善用選賢任能這些都算是基本技能,而且看看他的風光偉跡開創了大唐盛世,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朝代這樣的盛況怎麼不讓人心動,怎麼不讓人著迷。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人也不是十全十美,眾所周知他有一段黑歷史,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其實李世民他非常有才,而且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軍旅經驗的他,屢次跟其父親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後面我們都知道,隋煬帝的昏庸無道,使得各地的起義,逐漸慢慢的浮上了水面。而那個時候的李世民可以說是,就逼迫李淵下了反隋的決心的導火索,而就因為這個導火索才有了大唐的王朝。



因為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出眾,曾經帶著自己的兵馬四處打仗四處建功立業,可以說大唐的很大的一片土地,都是李世民用血汗換回來的。所以說人的才能表現出來也是一把雙刃劍,這恰恰導致了李淵對於這個兒子的態度,是既依賴有充滿了防備心,依賴是因為,李世民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確實出眾,對自己的幫助也是非常之大的,而他防備的是,李世民的手底下有一幫只對他忠心耿耿的士兵們。


而不巧的是他手底下的士兵,恰恰又都是唐朝的重臣,同時這些士兵和李世民算是出生入死的關係,想要他們反叛可是難上加難。所以說他的父親也是一個兩面三刀的人,這一邊是笑嘻嘻的給李世民重大的賞賜,而另一邊又有意無意的暗示提醒太子,要不斷地在暗中集合起來力量與他抗衡。所以太子一直在暗中招攬賢士,想要起兵之後就跟隨皇上攻擊西河,同時也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等太子將隋朝首都長安攻打下來之後,他還自舉多次率兵,去攻擊來進犯的突厥獲勝。最後,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於是殺了反王,平定了山東。雖然他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即便如此對於李世民所立下的功勞,來說還遠遠不夠多。



所以這個時候的李世民,還有他帶兵打仗的手下的那些人,無一例外的都對太子產生了不滿的情緒,而這個時候的太子也是沒有骨氣,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就這樣被廢掉,所以他便做出了慫恿李淵,將他府中的文臣武將全部都流放,也就是大大減少文成武將,令人沒想到的是皇上最後居然聽從了太子的建議,將那些辛辛苦苦的建工大臣都給流放了,最後只剩下一點點人,而偏偏最後剩下的一點人還是膽小怕事之徒,這樣相當於朝野無人啊。所以身邊的人便開始建議李世民,將太子除掉,,然後再讓李淵退位。


最終的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聽從了手下的建議,在玄武門的地方外埋下了伏兵,在太子和皇上都沒有察覺到任何情況下。那天的太子還有齊王,像往常一樣依舊騎馬進入。但是等他們進了殿內之後,發現了情況有些不對勁,可那時已為時已晚,當他們想要急忙的掉頭走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經開始張弓搭箭,將太子射死在玄武門這。而不出意外的後來的齊王也被當場誅殺了,當殺死了太子之後的種種事情完成之後,李世民就開始進行逼宮,而他的父親對他說,現如今你殺了我的子孫,等到日後,你的子孫也會像你一樣將自相殘殺。



這算是惡毒的詛咒了吧,不過令人驚訝的是在歷史後續的發展史上,居然真的是這樣,也就是在十六年之後,李世民的兒子們,又因為太子之位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互不相讓,這些鬥爭最後的結果便是,他的兒子都因為謀反罪被殺了,最後那麼多子孫卻僅僅只留下了兩個人。是何等的悲哀。


不過我認為其實還是有所不同的,李世民的上位是因為太子膽小怕事,無法勝任君王的責任,沒有辦法帶給百姓幸福,而自己可以做到又何樂而不為呢?之後的大唐盛世不就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嗎,但他的子孫確實因為權力是爭奪,利益蒙蔽了雙眼自相殘殺,完全不顧兄弟之情,只為了位高權重,為了奪得那冰冷的皇冠僅此而已。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李世民和他們不一樣的地方,你怎麼看?喜歡的朋友點贊分享或者在評論區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更爆料 的精彩文章:

慈禧並不漂亮,咸豐為何獨寵慈禧?

TAG:二更爆料 |